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热烘法研究了羧酸酯稀土对聚氯乙烯的热氧稳定作用。借助于富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通过跟踪羰基基团在热老化过程中的变化,比较CERES与有机锡及两者的复合稳定剂对PVC的热氧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
羧酸酯稀土对聚氯乙烯的光老化稳定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人工老化的方法比较了羧酸酯稀土和有机锡对聚氯乙烯(PVC)的光老化稳定作用。借助于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通过跟踪光老化过程中羰基基团和共轭双键的变化,发现羧酸酯稀土的抗脱HCl能力优于有机锡,但抗氧化能力不如有机锡。  相似文献   

3.
羧酸酯稀土对聚氯乙烯的热老化稳定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热烘法研究了羧酸酯稀土对聚氯乙烯的热老化稳定作用。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跟踪共轭双键在热老化过程中的变化,比较CERES,有机锡及两者的复合稳定剂的热老化稳定性能,发现CERES与有机锡的稳定性能相当,复合稳定剂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5.
采用扫描电镜和塑化仪,研究了 PVC 糊树脂次级粒子的形态及 PVC 糊的凝胶化过程。结果表明,PVC 糊树脂次级粒子可按聚结的紧密程度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这两种类型糊树脂的凝胶化温度和凝胶化曲线形状有显著差别。糊树脂颗粒形态对凝胶化过程的影响,有可能比聚合度的影响更大,而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聚氯乙烯(PVC)凝胶是一种典型的电活性凝胶材料,与其他同类刺激响应材料相比,PVC凝胶可以在无水环境下工作,驱动电压中等且应变高、应力大、响应速度快,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文中从PVC凝胶材料的组成与制备工艺、变形机理、性能优化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PVC凝胶材料的组成、制备方法及变形机理,并对相关掺杂工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结合PVC凝胶的驱动特性,阐述其在辅助康复、触觉感知、微透镜等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La(NO3)3和Ce(NO3)3掺杂的碳纳米管(MWCNTs-La(NO3)3和MWCNTs-Ce(NO3)3)作为吸收剂、聚氯乙烯(PVC)作为基体,制备出MWCNT-La(NO3)3(或Ce(NO3)3)/PVC复合材料。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MWCNTs、MWCNTs-La(NO3)3、MWCNTs-Ce(NO3)3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使用同步热分析仪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对MWCNT/PVC、MWCNT-La(NO3)3/PVC、MWCNT-Ce(NO3)3/PVC复合材料的热解行为和吸波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2~18GHz频率范围内,适量掺杂La(NO3)3或Ce(NO3)3可以使MWCNT/PV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大幅度提高,而热解行为变化不明显。在反射率R<-10dB的范围内,MWCNT-Ce(NO3)3/PVC复合材料的吸收频宽(约为5.4GHz)虽然不及MWCNT-La(NO3)3/PVC的吸收频宽(约为5.6GHz)宽,但是吸收频段和吸收峰峰值均向高频区域移动,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高频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8.
有机-无机分子杂化稀土发光材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无机正硅酸乙酯(TEOS)和有机聚乙二醇(PEG),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复合材料。首先将TEOS在酸性条件下预水解,再与PEG共水解、共缩聚以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网络结构。在溶胶一凝胶过程中引入稀土离子来制备发光材料。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得到了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的透明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为催化剂,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法成功制备了炭气凝胶微球.研究了反应体系的黏度、酸度、温度以及反应中间产物紫外光谱的变化情况,探讨该凝胶反应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凝胶反应是一个酚醛缩合过程,其反应历程可以分为线性缩聚、交联、胶粒生长和宏观凝胶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广大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聚氯乙烯食品接触材料通常情况下不稳定,需加入热稳定剂使其不易见热分解,而这些热稳定剂有可能迁移入食品中,致使使用者出现毒物反应.本文依据检验工作实践,对PVC食品接触材料中稀土热稳定剂检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超支化聚(酰胺-酯)与聚氯乙烯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研究表明,在聚氯乙烯中加入超支化聚(酰胺-酯)可以有效地降低其熔融表观粘度,且在100gPVC中加入3g超支化聚合物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均出现最大值。随着超支化聚(酰胺-酯)加入量的增多,共混体系的流动行为逐渐向牛顿型流体转变,文中还利用氢键形成机理对其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13.
稀土对共晶铝硅合金变质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碳酸稀土直接变质共晶铝硅合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通过对不同变质剂加入量下共晶硅形貌的观察及特定部位的微区成份分析,探讨了稀土变质铝硅合金的机制。要使共晶硅成为密集分枝的扭曲纤维状变质形态,稀土首先要在硅相中触发足够数量的孪晶,并在生长界面前沿造就合适的稀土富集层。  相似文献   

14.
有机复合稀土镀铬添加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稀土与激光表面重熔对喷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氧化铝涂层的层状结构和多孔性特点,通过控制工作层与底层的粉末成分以及对喷涂层表面进行激光重熔等方法,实现封孔和改变原有涂层组织结构,提高涂层抗腐蚀性能。试验表明,在喷涂粉末中添加适量的稀土,或者对喷涂层表面进行激光重熔,不仅可以改变涂层的组织结构、减少或消除喷涂态氧化铝涂层中的疏松和气孔等缺陷,并且显著提高了涂层的抗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物,无水乙醇为共溶剂,盐酸为催化剂,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ODAC)为添加剂制备阳离子杂化硅溶胶.通过分析溶胶在胶凝之前相关性能的变化,探讨了氯化钠浓度对阳离子杂化硅溶胶凝胶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氯化钠可以使溶胶体系粘度增大、透光率减小、Zeta电位降低、凝胶化时间缩短.说明氯化钠能使硅溶胶颗粒表面的离子头之间的排斥作用减弱,溶胶颗粒脱离水相的趋势增大,促进了颗粒之间的聚集,虽然氯化钠还能使体系的pH值降低,凝胶速度减慢,但促凝作用比缓凝作用更显著,并且浓度越大促凝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7.
从乳化/内部凝胶化制备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机理入手,系统考察了制备工艺参数如油水比、表面活性剂添加量、碳酸钙添加量和冰乙酸添加量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球形度、粒径大小及分布、产率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该工艺参数的优化,能够制备出球形度良好,产率在85%以上,粒径分布均一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以柠檬酸、草酸和EDTA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稀土钙钛矿型锰氧化物LaMnO_3。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拉曼光谱仪(FIIR-Raman)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700℃焙烧温度下均可制备出单相钙钛矿结构的LaMnO_3;以柠檬酸为络合剂制备的产物的晶粒大小及其分布比草酸和EDTA的要更均匀;升高焙烧温度或使用不同的络合剂会使钙钛矿结构从立方相转变为菱方相。  相似文献   

19.
聚氯乙烯辐射交联凝胶生成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讨论了聚氯乙烯辐射交联过程中凝胶生成的动力学,得到了如下结论: 1.PVC辐射交联过程中,溶胶中平均聚合度是剂量的减函数,有如下关系:(?)_(w(s))=P_w~obR~a,对1,2两个样品,a值分别为-0.157及-0.094,b值分别为0.816及0.632。 2.单位剂量交联度q_0在一定的剂量区间不是常数,而是剂量的减函数,对PVC交联来说是:q_0=b'R~(a'),对1,2两个样品,a'值分别为-1.15及-1.10,b'值分别为2.38×10~(-3)及2.58×10~(-3)。 3.聚合物辐射交联过程中,在凝胶点后,存在着凝胶与溶胶随着剂量的分配关系,对PVC来说为:ln(1-S)/S=A BR~k,其中,对1,2两个样品,A值分别为1.54及3.39,B值分别为-2.06及-3.56,k分别为-0.307及-0.194。  相似文献   

20.
借助于X射线衍射仪、声速取向度测量仪、扫描电镜、小角X光散射仪等研究了凝胶化聚丙烯腈(PAN)纤维的聚集态结构和形态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与常规高温凝固和低温凝固成型方式得到的PAN纤维相比,凝胶化凝固形成的初生纤维和原丝晶粒尺寸小,在牵伸相同的情况下,凝胶化凝固原丝取向结构最高,表明其结构对张力的响应性较好;凝胶化凝固的PAN初生纤维截面结构致密、内外均匀,表面沟槽深且均匀规则,凝胶化凝固的原丝微孔相对体积含量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