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受南天山造山带和西昆仑造山带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对冲地质结构,时间上,表现为不同演化阶段构造格局与沉积环境的差异;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与构造层序的叠置。圈闭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凹陷内主要有2套生油岩:侏罗系及石炭系-下二叠统生油岩,目前正处于生油高峰的侏罗系生油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为主力生油岩。凹陷内主要发育2套优质储盖组合:下第三系-白垩系储盖组合及上第三系中新统内部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喀什凹陷具备形成规模油气田的物质基础,是寻找油气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
结合埃塞俄比亚欧加丹盆地50余年油气勘探开发成果和地质认识,认为该盆地为东非裂谷系构造成因,是发育在古生代基底之上的1个古内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上二叠统Bokh组湖相泥岩为成熟烃源岩,晚古生界-中生界发育多套有利成藏组合,古近系以来东非大裂谷作用对油气运移影响重大。总体上,中央隆起带及外围斜坡带西部紧邻生油凹陷,成藏条件优越,同时具备良好的构造背景、储盖组合,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条件十分优越,形成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该区烃源岩生烃期、排烃期与圈闭形成期配置合理,具备形成多层位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条件。主要发育地层、岩性和复合等隐蔽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为:纵向上,主要储盖组合类型控制了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层位;平面上,受凹陷地质结构控制,不同构造位置发育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认为同沉积断裂带之下的有利储层发育带,即陡坡和缓坡坡洼过渡带是该区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4.
露头与室内资料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米泉区块上二叠统与上三叠统烃源岩为好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在凹陷中心总体可以达到中等一好烃源岩级别。储集层整体上属低孔一特低孔、低渗一特低渗储集层,但侏罗系储集层物性相对较好,其次是三叠系储集层,再次是二叠系储集层。研究区存在3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条件良好。与其他富油气区对比研究表明,米泉区块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羌塘盆地是发育在前泥盆结晶基底和上古生界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以中生界海相沉积为主体的复合型残留盆地。它由北羌塘坳陷带、中央隆起带和南羌塘坳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主要发育三叠系和侏罗系两套生储盖组合。北羌塘坳陷带内,三叠系及侏罗系组合发育良好;中央隆起带内基本没有侏罗系组合,三叠系组合也仅分布于倾伏部位;南羌塘坳陷带内,三叠系组合发育良好,局部范围内也有较好的侏罗系组合。青藏高原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区含油远景取决于构造运动的强弱及保存条件的好坏。结合生储盖组合情况,羌塘盆地可分为3类含油气远景区:北羌塘坳陷带有利区、南羌塘坳陷带有利区和中央隆起带次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鄯科 1井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首次钻穿三叠系的一口科学探索井 ,并在三叠系发现了轻质油流。依据鄯科 1井的钻后评价成果 ,从油源对比与烃源岩演化、储层发育特征与次生孔隙形成机理、盖层特征、圈闭演化历史、油气运移方向及通道等多方面分析了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成藏条件 ,并指出鄯善弧形带和葡北构造带是台北凹陷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的较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7.
鄯科1井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首次钻穿三叠系的一口科学探索井,并在三叠系发现了轻质油流。依据鄯科1井的钻后评价成果,从油源对比与烃源岩演化,储层发育特征与次生孔隙形成机理,盖层特征,圈闭演化历史,油气运移方向及通道等多方面分析了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成藏条件,并指出鄯善弧形带和葡北构造带是台北凹陷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的较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8.
以石油地质理论为基础,利用区域地质、地震以及钻井资料,对澳大利亚南缘Otway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早期裂谷、晚期裂谷和裂后被动大陆边缘3个演化阶段,发育2套证实的生储盖组合,第1套下白垩统河流—湖泊相Crayfish生储盖组合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陆内裂谷带,油气发现集中在Penola坳陷;第2套下白垩统三角洲—滨岸相Shipwreck生储盖组合主要分布在南部的边缘海裂谷带,油气发现集中在Mussel地台和Shipwreck凹陷,已发现油气绝大部分来自该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北凹陷隐蔽圈闭的主要类型为岩性型和地层型。在对这两种圈闭的形成因素、条件及其特点进行论述的同时,着重根据台北凹陷内各区带的砂泥组合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匹配关系对符合隐蔽圈闭条件的区带作一评判。由于隐蔽圈闭的形成对地质因素要求极其严格,几乎是缺一不可,所以大部分区带都难以形成这种圈闭。在分析了台北凹陷的沉积、构造发育史的基础上指出,在葡萄沟段有可能形成岩石侧变圈闭;在胜北、温吉桑及十三间房等构造带有些形成地层型圈闭;在近物源区有可能形成古河道砂岩岩性圈闭及透镜状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浅层已经进入了以非构造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及时开展非构造圈闭类型研究对于选择勘探目标、明确勘探主攻方向意义十分重大。应用层序地层学和坡折带理论,对台北凹陷中浅层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三级层序是最基本的储盖单元,凹陷南部是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最有利地区。以层序地层研究成果为依据,认为台北凹陷中浅层主要发育岩性和地层两类四种非构造圈闭,火焰山北坡的葡萄沟构造带,胜北洼陷南缘的苏巴什、连木沁鼻状隆起,丘东洼陷中央及南斜坡,小草湖洼陷南缘疙瘩台和红台鼻状隆起是最现实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1.
陆梁隆起带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梁隆起带是在晚古生代准噶尔板块北缘陆缘岛弧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继承性正性构造单元,是油气运移的长斯指向,西侧的玛源二叠系列生油凹陷是主要的烃源区。三叠纪末期是古生化火山岩的第一次成藏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三叠,侏罗系油气藏成藏期,晚白垩世后是古生代火山岩的第二次成藏期,火山岩,尤其是钙碱系列的英安岩,安山岩,储层物性好,是本区的主要储集区;碎屑岩储层虽很发育,但普遍物性差,上三叠统是区域性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台北与台南凹陷三叠系成藏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台北凹陷鄯深构造和台南凹陷鲁克沁构造带之间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及成藏机理的差异性,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是它们在晚印支运动期到晚燕山运动期乃至晚喜马拉雅运动期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尽管台北凹陷的古隆起构造带(如鄯善弧形带)紧邻烃源岩,但由于受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化两方面的影响,存在储集物性较差、圈闭形成相对滞后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的风险;而台南凹陷在侏罗纪早期埋藏较浅,成岩压实作用较弱,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同时从晚印支运动期开始,台南凹陷东南方向构造开始稳定持续抬升,为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因此,台南凹陷相对于台北凹陷具有更好的成藏条件,吐哈盆地三叠系的勘探应该关注构造相对稳定,并有油气供给的盆地南带。  相似文献   

13.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和地球化学标志, 系统分析了艾维尔沟地区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的沉积环境。本区深湖相沉积十分发育,并在此背景上沉积了近岸浊积扇和典型的浊积岩。其中深湖相暗色泥、页岩和油页岩构成了良好的烃源岩,其上覆的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为有利的储集层,表明吐哈盆地南部坳陷的侏罗系以下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南鄱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的区域油气勘探与新资料评价表明:南鄱阳坳陷具有“上张下逆”双层结构的叠合盆地构造背景,晚期伸展沉积的陆相白垩系区域盖层造就了二叠系、三叠系海相-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在喜马拉雅期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条件;地处前白垩纪“南北对冲”前缘带的旧夏、二甲村凹陷,二叠系保存状况和白垩系盖层构筑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较好,二叠系龙潭组树皮煤是该区已知的特征性优质煤成油烃源岩;“自生自储型”的龙潭组油气藏是该区其最有勘探前景的油气成藏类型,次为“下生上储型”的白垩系周家店组底部油气藏;而地处“凹中隆”的龙皮构造带则具有浅层油气勘探的现实性,可作为南鄱阳坳陷近期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前期勘探仅在台北凹陷周缘正向构造带发现巴喀、温吉桑和米登等小型油气藏.在对烃源岩、沉积体系、储层条件及源储盖组合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台北凹陷源内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纵向发育八道湾组煤岩、三工河组泥岩及西山窑组二段煤岩3套两类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下扬子主体的南黄海盆地发育分布广泛、厚度大且较全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通过对比扬子陆域的烃源岩、储层及盖层特征,结合南黄海盆地近几年采集的地震剖面、钻井资料以及陆上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和分析了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南黄海海相地层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幕府山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二叠统栖霞组和二叠系龙潭-大隆组4套烃源岩,对比扬子区陆域烃源岩特征,确定为较好的烃源岩。苏北-南黄海盆地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发育白云岩孔隙储层、礁滩相储层、风化壳储层和裂隙储层4种类型。研究认为南黄海发育扬子陆区已发现的典型油气藏的成藏层位,海相地层发育3套区域性的盖层和3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具有很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东部大中型气藏成烃条件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气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气藏的烃源地球化学控制因素。指出:川东地区发育的下志留统和上二叠统两套大中型泥质烃源岩是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天然气藏的烃源保障,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气藏的形成受开江印支―燕山期古隆起的控制,喜山运动形成的圈闭对天然气成藏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口凹陷是南华北盆地的油气远景区之一。平衡剖面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复合叠加盆地结构 ,太古界—早元古界结晶基底和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沉积构成盆地的双层基底 ,中、新生界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凹陷的形成与演化大致经历了 6个时期 :挤压拗陷期(J—K11)、剪切拉张初始裂陷期 (K21)、抬升剥蚀期 (K2 —E1)、剪切拉张裂陷扩张期 (E2 —E13)、裂陷消亡期 (E23)和区域坳陷期 (Q N)。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BASIMIS盆地模拟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凹陷的含油气系统 ,认为成熟烃源岩主要是石炭 二叠系煤系泥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湖相泥岩 ,下古生界 (寒武系—中奥陶统 )海相碳酸盐岩也是潜在的烃源岩 ;青山组和下第三系砂岩是主要储集层 ;盖层条件较好。油气生运聚期与圈闭形成期匹配良好 ,有利于原生油气藏的形成。由于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 ,油气藏的后期保存条件是决定油气能否富集的至关重要因素。预测凹陷中西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非构造油气藏发现早、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差异大,占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76.1%,一直是新疆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已发现的非构造油气藏储集体成因类型主要包括4类:一是西北缘同生断阶陡坡带洪积扇砾岩、砂砾岩为储集层的断层-岩性及岩性-地层油气藏;二是准东断坡近岸三角洲水下扇、浊积扇砂砾岩、砂岩为储集层的构造-岩性及岩性-地层油气藏;三是腹部古凸起控制的侏罗系-白垩系缓坡带河流-三角洲砂岩为储集层的构造-岩性及岩性-地层油气藏;四是海西运动期基底潜山风化壳油气藏.它们以上三叠统白碱滩组(黄山街组)盆地级区域盖层为界,划分为上、下两大成藏组合.下组合油气来源为自源、近源,其非构造油气藏形成主要是储集体岩相、物性、输导体系3因素控制;上组合油气来源主要为二叠系远源及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的混源,其非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输导体系、构造背景、储集体岩相、圈闭及物性5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