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从文学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关系的角度,论述文学翻译批评标准对作品翻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我国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和可资借鉴的文学翻译理论资料,从分析文学艺术共性和语言文化间性入手,论述文学翻译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局限性,指出全球化趋势与文学区域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之视角对清末民初的翻译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了“功利”的文学观及其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和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与翻译文本的选择,分析这一时期文学观的变化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领域中争议较多的话题,相应理论与研究亦不胜枚举。然而,儿童文学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种,但在文学研究中长期受到忽视。以交际翻译理论为着手点,对赵元任经典译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谐音双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多元系统论看《瓦尔登湖》的译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自1949年被徐迟首先译介到我国以来,已有十几个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由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等原因,《瓦尔登湖》时而被密切关注,时而被排斥到时代文化的边缘。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艺术和科学具有不同的准则和方法,不同文体对象的翻译应有不同的矛盾侧重,文学翻译重在艺术性,科技翻译重在科学性,本文对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的特点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例的分析,论证了任何翻译都应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探讨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同时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的运用、异化和归化的把握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意图性是话语层翻译的七项建构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意图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从而强调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学鉴赏力。  相似文献   

9.
《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与中国民族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学翻译作品被公认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的今天.从翻译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具有其现实意义。通过分析《苔丝》张译本中所体现的张谷若先生在译介他国文化、研究原文作者以及传承本国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翻译主张,探讨其译作在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学中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MTI文学翻译课程的现状调查,提出了MTI文学翻译课程金课建设的“人+本+位”模式构想,并就教师培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以期促进高校优秀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汉英翻译时不仅需要过硬的语言功底,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本文针对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并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借助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分别从五个方面通过丰富的译句例证说明了文学作品中汉英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习语有着丰富的化内涵,在学作品中应用广泛。本从语言学、艺学、化学三个角度来探讨翻译中语言学派的等值等效论、艺学派的“神似、化境”说,以及化学派的化“传真”说等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指出习语翻译应综合辩证地考虑多种因素,在源语与译语之间寻求最佳交融点,即“信”与“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通过对中国著名戏剧《茶馆》的两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对戏剧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和语言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笔者在本文的最后指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对等问题既是戏剧翻译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一直是读者接触外国文学的主要媒介.读者反应理论在翻译文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深化了翻译文学中读者和译者的互动,也推动了翻译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实际上,它不再只是狭义的语言层面的转换,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而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更多的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涉及两种文化的互动和比较。该文章将以沈从文的《萧萧》英译本为例,从语境顺应论的角度探讨在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过程中,要动态地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以生动地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促进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始终。但是传统翻译理论却将译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才逐步得到彰显。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的翻译首先是针对儿童的,译者面临着既保持儿童童趣又要把它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挑战。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包含有文化因素,译者应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来鉴赏和体会原作,与原作“文化对话”,充分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寻求最佳翻译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向目标语儿童传递源语文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外优秀影视作品不断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其中,美剧《摩登家庭》尤为受欢迎。作为文学翻译的特殊组成部分,字幕翻译逐渐引起译者的兴趣。从跨文化角度,同时着眼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对《摩登家庭》第十季中出现的拼缀词进行翻译实例分析和优化建议,提出字幕的翻译应与相应的作品情节相契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传达便是它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在文学翻译中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理想的翻译还要表达原文的言外意义,包括文化效应,而文化效应的终点便是读者。因而,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分析,指出这两种策略的运用以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达均应以读者为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