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濮盆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湖泊沉积中的痕迹化石丰富.在所观察的十几口取芯井段中共采得痕迹化石14属19种,可归入六个组合.1)Skolithos SP.2—Muensteria SP.1组合,反映滨浅湖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中的痕迹化石面貌;2)Arenicolites SP.—Skolithos SP.1组合,是水下扇中扇区席状砂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组合;3)Skolithos SP.3组合,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特有的痕迹化石组合:4)TrichichnusSP.——Muensteria SP.2——Gordia SP.组合,产于三角洲远端坝或水下扇席状砂沉积中;5)Helminthopsis SP.——Cruziana problematica——细分枝痕迹组合,反映了前三角洲至深湖泥岩中的痕迹化石特征;6)Chondrites SP.2组合,是咸化深湖沉积中特有的组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40口钻井岩心的仔细观察和系统描述,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遗迹化石21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围岩特征, 可以划分出四个遗迹化石群落,即①Skolithos遗迹群落,主要由居住迹和进食迹组成,它们常被解释这形成于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滨湖、河道沉积和浊积扇的上扇部分; ②Mermoides遗迹群落,以牧食迹或觅食拖迹为主,常含少量消化迹,该遗迹群落可被解释为产出于半深湖沉积环境;③Semirotundichnus遗迹群落,主要由觅食拖迹和耕作迹组成,它们均产出于深湖沉积环境;④Macaronichnus遗迹群落,由觅食迹、居住迹和古植物根迹等组成,反映了中等能量和低能水体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40口钻井岩心的仔细观察和系统描述,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遗迹化石21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围岩特征,可以划分出四个遗迹化石群落,即①Skolithos遗迹群落,主要由居住迹和进食迹组成,它们常被解释这形成于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滨湖、河道沉积和浊积扇的上扇部分;②Mermoides遗迹群落,以牧食迹或觅食拖迹为主,常含少量消化迹,该遗迹群落可被解释为产出于半深湖沉积环境;③Semirotundichnus遗迹群落,主要由觅食拖迹和耕作迹组成,它们均产出于深湖沉积环境;④Macaronichnus遗迹群落,由觅食迹、居住迹和古植物根迹等组成,反映了中等能量和低能水体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 3.风暴沉积类型及其痕迹化石的横向分布特征据吴贤涛教授(1982)对英国南威尔士三崖湾地区早石炭世浅海碳酸盐岩中风暴沉积类型和痕迹化石的研究,以及吴贤涛教授和笔者等(1985—1987)对我国予西地区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风暴沉积和痕迹化石的研究,发现浅海碳酸盐风暴沉积序列及其痕迹化石的组成、大小、丰度和分异度等特征明显受深水带的控制。通常可识别出四种不同水深带的沉积类型和痕迹化石组合(图6)。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中段(Es_3~中)的沉积环境及水深变化规律,采用遗迹学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钻井岩芯的观察和遗迹化石进行鉴定,在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纪沙河街组沙三段中部发现遗迹化石11属16种,划分出4种遗迹组合:Palaeophycus-Planolites遗迹组合,解释其形成于浅湖和扇三角洲前缘环境;Planolite-Mermoides遗迹组合,发育于浅湖较深-半深湖环境;Helminthopsis-paleodictyon遗迹组合,出现于前扇三角洲亚相;HelminthopsisTrichichnus遗迹组合,产生在浊积扇环境。研究成果为预测东濮凹陷油气生、储、盖层的空间展布和指导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的细粒浊流沉积物中发现了图案型痕迹化石,确认属于耕作迹中Paleodictyon古网迹属痕迹化石中的P.(Glenodictyon)(窝网迹)和P.(Squamodictyon)(鳞网迹)2个亚属.通过与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对比,认为研究区发现的样本为海相痕迹化石,这就证明研究区在古近纪时期存在海洋环境.这是佐证东濮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存在海侵的重要证据,对这一盆地的古环境分析及未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苏南孔山剖面和皖东太湖山剖面上泥盆统五通组观山段采集到痕迹化石11属13种,依据其组成和分布特征,将这些痕迹化石划分为两个组合,即Arenicolites组合和Palaeophycus组合.前者可归入Seilacher(1967)的Skolithos痕迹相,代表高能滨岸环境;后者可归入Cruziana痕迹相,代表正常浅海环境.对Palaeophycus组合进一步划分,区别出A、B两个亚组合.分析表明,亚组合B形成于比亚组合A稍远稍深的滨外环境,这一结论,与前人认为五通组为陆相沉积不同.  相似文献   

8.
滦河三角洲地区现代沉积环境类型多,分布紧凑,生物繁盛,是进行沉积学和痕积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最近考察发现.滦河三角洲各种沉积环境单元一般均有特征的痕迹形态或痕迹组合.滦河三角洲上大致可划分出三个环境带,每个带中的生物痕迹在组成、大小、分异度和丰度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此外,在各种环境里出现的所有的痕迹中,还识别出三个重现的痕迹组合,并在文中讨论了控制生物痕迹分布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县断陷盆地充填演化与煤聚积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黄县含煤盆地沉积充填序列、沉积组合及其空间配置,识别出4种沉积体系类型:划分出2个Ⅲ级层序;分析了盆缘断裂的活动特点及煤的聚积规律,研究表明,盆缘断裂的活动控制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演化。盆地充填沉积序列可划分出2个构造-沉积旋回,其沉积体系构成主要有冲积体系,其中以低水位-水进体系域中的扇 三角洲、辫状河、滨浅湖-湖沼沉积体系与深湖-浊积沉积体系,其中以低水位-水进体系域中的扇三角洲、辫状河、  相似文献   

10.
云南禄劝中泥盆世海口组为以碎屑岩为主的滨海相含煤沉积,地层中产有丰富的鱼类,植物和双壳类化石;在个体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动植物群的组合特征及分布规律,识别出2个化石群落组成,将化石生态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埋葬规律同煤岩学,沉积环境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了角质残植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南威尔士下石炭统浅海碳酸盐中,发现有四种由风暴产生或诱导的沉积类型,各类型沉积特征明显。类型A,具有完整且定向排列的角珊瑚滞积层和粒序灰岩,含大型规则Zoophycos痕迹化石。这种类型被解释为在风暴浪基面以下,由风暴引起的浊流所形成。类型B的特征是含粒序灰岩和短波长丘状交错层理(hummocky cross—bedding),产痕迹化石Rhizoeorallium和小的弓形Zoophycos以及小型planolires型潜穴。此类型是由风暴卷起的海底沉积物,在风暴平息后,沉积在紧靠风暴浪基面以上地区。类型C的沉积则变为海百合滞积层,并具长波长丘状交错层理(Long Wavelength hummocky Cross—bedding),痕迹化石的特征是逃逸潜穴(escape burrow)发育。这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可能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以下。类型D具骸晶砂滞积层和大型低角度交错层理,一般无生物拢动构造,但有生物钻孔,说明它是在正常天气浪基面以上的海滩或岸滨环境下形成的。所有上述四种风暴沉积类型,在地层上均属于下石炭统Courceyan灰岩(泡沫内沟瑚珊带)和Arundian灰岩(犬齿珊瑚带)。研究表明,随着波浪影响深度的不同,其痕迹化石、生物拢动构造和沉积构造及组构都有特征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桂林大圩下石炭统大塘阶下部发现丰富的动藻迹Zoophycos.Zoophycos遗迹相带的分布范围主要是正常浪基面以下浅海到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13.
黔南祥摆组的化石资料稀少且以植物化石为主,在独山县羊凤乡祥摆组中发现了一个海相动物群,主要化石有腕足类、珊瑚类、苔藓虫类、头足类和遗迹化石,其中以腕足类最为丰富。在鉴定分析所发现化石的基础上,结合该动物群所在层位的岩性特征、矿物特征和区域上该时期的沉积特征,采用古生态学分析方法,认为该动物群生存环境为一个淡化潟湖。区域上,该潟湖主要位于平塘县与独山县之间,而构成潟湖与外海的障壁则主要位于摆者至麻尾一线东北,呈北西向延伸;在北部兔场附近祥摆组已演变为以泛滥平原沉积为主。潟湖范围内现今构造形态完整,同时这种局限低能的沉积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烃源岩,因此它们在区域上的分布对岩相古地理和油气生储盖组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豫西焦作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L_1—L_9)中,(竹蜓)类化石丰富,根据其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分析,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古生态类型,即底栖型和浮游型。前者多呈纺锤形,长纺锤形、园柱形、隔壁褶皱强烈,旋壁厚并具旋脊或轴积,主要产自 L_1和 L_6-L_9灰岩中,被解释为形成于高能的近滨环境;后者出现于 L_2-L_5灰岩中,以个体大,呈球形,隔壁平直,旋壁薄且旋脊不发育为英特征,被认为产生于低能的远滨(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或附近)环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9层灰岩中的显微观察和描述以及化石组分和岩性特征的分析,将太原组碳酸盐岩划分为15种微相类型进行系统分析,之后总结出焦作太原组碳酸盐岩微相演化特征.从太原组灰岩段中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该组灰岩段经历了从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近岸浅海相带(局限台地相)变为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的远岸浅海相带(开阔台地相),再变到近岸浅海相带,最后变为海湾-潟湖相带的发展过程;显示太原组形成时期最大海侵的层位在L4上部和L8中部,沉积底层处于还原或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利用50余口井的储层实验资料,对苏北盆地主力勘探地区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砂岩储层进行孔隙类型和有利储层评价。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发育三角洲、浊积扇、扇三角洲等成因类型砂体,这些砂体由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并且砂岩储层发育次生孔隙,原生孔隙较少;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300~2500m,系大量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颗粒遭受强烈溶蚀而成,孔隙度为12%~25%,第二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600~3200m;高邮凹陷泰州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海安凹陷有一定差异,其只存在1个次生孔隙发育段(2400~2900m),孔隙发育程度与海安凹陷的第一个次生孔隙带相似;泰州组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沉积物中有机质演化产生的有机酸、酚以及碳酸有关;大部分次生孔隙是由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海安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滑塌浊积扇砂体中,高邮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南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储层埋藏浅、物性好,均以Ⅰ和Ⅱ类储层为主,是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7.
河套盆地吉兰泰凹陷西北坡的金属探矿井在数百米深的元古界变质岩裂缝中发现轻质原油,揭示了该凹陷存在一定生烃潜力。利用地震相分析来解决固阳组沉积相带和烃源岩展布已成为评价该凹陷勘探潜力的重要问题。根据露头、钻井和地震等资料重点开展了地层对比、地震相和烃源岩展布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河套盆地吉兰泰凹陷下白垩统固阳组为断陷盆地近源旱地扇沉积,在固一段发育两期扇三角洲—半深湖沉积,松探1井、松探2井和吉参1井在固一段钻遇薄层暗色泥岩;暗色泥岩波阻抗高于砂岩,在地震剖面上形成强振幅反射;地震模型和属性分析表明湖相暗色泥岩沿NE向凹陷中心分布,最大累计厚度为45 m,一般为20~30 m;暗色泥岩总有机碳介于0.31%~2.63%,为Ⅱa-Ⅲ型,露头区烃源岩过成熟,松探1井为未熟—低熟状态;金属探矿井(ZK500井)540 m深度处变质岩裂缝原油和松探1井2 270 m深度处的4 m油砂含油属于同一油源,生烃期为上新世末期;地震剖面和航磁异常指示了ZK500井附近存在上拱的侵入体,导致了凹陷烃源岩成熟度的横向快速变化;有利生烃和勘探区应位于埋深较大的吉兰泰凹陷北部深凹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