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提高相控阵天线的超宽带和宽角扫描性能,提出一种新型全金属Vivaldi天线阵元。利用仿真软件CST对Vivaldi天线阵元建立模型、仿真与优化,最终该天线在2~18 GHz的频段内,其VSWR≤2,具备超宽带特性;针对扫描盲区的问题,提出下宽上窄的创新型侧面结构,优化电流路径,消除扫描盲区,最终可实现全频带范围内±45°的宽角扫描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具有超宽带、宽角扫描的特性,可以满足作为超宽带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单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3.
《电子技术应用》2013,(1):90-92
提出了一种微带馈电的超宽带天线。该天线印刷在覆铜介质基板上,介质基板尺寸为30 mm×35 mm×1.5 mm,材料是介电常数为4.4的FR4介质。利用仿真软件HFSS对天线参数进行仿真和优化。通过在微带面上开缝,可实现天线频带宽度(S11<-10 dB)2.5 GHz11.5 GHz,相对带宽达128%。结果表明,该天线不仅满足超宽带要求,而且结构简单,体积小,适合在UWB通信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微带天线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集成在非平面物体表面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雷达和导弹等领域。设计了一款中心频率工作在3.5 GHz的2×2微带相控阵天线,采用圆形贴片作为天线单元结构,通过微带线馈电。用仿真软件CST对该天线进行仿真及分析,其结果表明,在工作频段均满足天线增益G≥11.3 dB,回波损耗S11<-10 dB。同时,该天线可在E平面上实现最大±16°的定向波束扫描。该天线阵元数目少、增益高、体积小,更便于集成在曲面等物体表面,适用于通信中Wi-Fi频段。  相似文献   

5.
郑楷  沈俊杰 《测控技术》2025,44(5):11-17
为了满足相控阵天线生产测试需求,解决测试时间长、自动化程度不足等问题,进行了高效相控阵天线测试系统设计。系统测试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灵活适配不同的相控阵天线、测量仪器等设备。利用软件交互和数据处理能力,实现了自动波控烧录和自适应测试分析,完成相控阵天线全流程的自动化测试。测试优化方面,进行系统同步、测试时序和测试参数专项设计,测试效率提升了5~10倍。该系统已应用于产品的小批量生产,1 h内可完成单套交付,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可靠,测试效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大电网系统振荡模式多变,使得离线设计静态协调控制的有效性受到限制,但目前实用的相量测量单元可同步采集表征电网运行状态的几乎所有的变量,它为克服现有阻尼控制的固有缺陷创造了条件,将其作为阻尼控制器的反馈输入构成闭环控制在工程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相控阵天线远场测试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相控阵天线广泛运用于各种相控阵雷达当中,针对数字化相控阵天线测试过程数据量大、耗时长、自动化程度不足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数字化相控阵天线远场测试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测试系统开发验证.系统采用六轴工业机器人、三轴扫描架、冷水机、矢量网络分析仪、功率放大器、电源等设备模块集成并布置于暗室中,测试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液晶相控阵天线作为一种新兴的天线技术,通过控制电场或电压实现对天线工作状态和波束的灵活调控,展现了低成本、低功耗和设计紧凑的优势,适用于空间受限或对天线体积和重量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文章介绍了液晶移相器和液晶全息天线的设计原理,同时归纳了其在高频段性能优化、制造工艺改进及跨学科技术融合中的研究进展。液晶天线凭借其优越的可重构性和高集成度,已成为下一代相控阵天线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相控阵天线开始广泛运用于各种相控阵雷达当中;由于数字化相控阵天线的工作原理与传统模拟相控阵天线差异极大,测试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基于普通微波仪表的天线测试系统无法再对数字化相控阵天线进行测试,必须设计新型的数字化相控阵天线测试系统;文章首先介绍了数字化相控阵天线自身的工作原理和测试方法,随后提出了新型数字化相控阵天线测试系统的具体软硬件设计方案,实际应用表明数字化相控阵天线测试系统可以满足各种数字化相控阵天线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一种超宽带无加载的TEM喇叭天线.理论推导V形振子天线的远区场,由此得到TEM喇叭天线的特性阻抗变化与反射系数的关系,提出一种超宽带TEM喇叭天线的设计思路.利用电磁仿真软件Ansoft HFSS模拟分析,并设计一种视轴长度10cm的TEM喇叭天线.当输入脉冲宽度2.0ns,测量得到天线带宽为100MHz至600MHz.结果表明此天线不加载,也能具有良好超宽带特性,为TEM喇叭天线的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是一种精确的定位系统,但在室内或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其定位精度很低甚至不能进行定位。超宽带(UWB)定位系统在室内有很高的定位精度,但受其测量范围的影响,不适合室外定位。将DGPS和UWB结合定位,利用Kalman滤波器对UWB非视距误差(NLOS)进行消除,采用粒子滤波器对不同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并使用GPRS通信模块进行无线数据传输。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使系统整体定位精度提高19%,既能满足室内外无缝定位,又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2.
虚拟试验是通过大量平台软件验证实物试验的可行性,达到“以实验虚以虚辅实以虚预实”的目的;这对平台软件的稳健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软件测试是提高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其中的单元测试是对软件模块的功能测试;CppUnit主要用于实现对软件的单元测试,基于CppUnit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虚拟试验平台软件的单元测试方法,实现了对平台软件功能的单元测试,平台使用者在软件开发阶段不仅能较好地验证软件的稳健性,而且能提高虚拟试验验证的效率,为实物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电台主控单元频率合成控制信号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对某型电台主控单元进行有效地测试,满足电台测试的迫切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测试的检测方法,对主控单元输出控制信号进行检测,以判断其工作状态的好坏;通过对电路原理的分析,明确了控制信号的性能特征和参数指标;研究了检测整体思想和具体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详细介绍了检测过程中软件和硬件的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对主控单元时序信号进行有效的测试,软件设计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大幅提高电台主控单元测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基于弹载IMU/GPS组合导航系统的动基座对准问题进行了研究与仿真;首先,分析了弹载IMU与GPS的系统误差,建市获得了其系统误差模型;然后,利用卡尔曼滤波技术,设计了弹载IMU/GPS组合导航系统的动基座对准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初始误差较大的情况下,经过360秒的动基座对准,IMU的姿态角误差可降至10个角秒,同时位置和速度误差也得到了有效修正,从而证明该动基座对准算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潜艇主机遥控系统是潜艇主动力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工作状态和接口信号十分复杂。结合虚拟仪器的思想,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合理整合软硬件资源,详细分析了构建自动测试系统的各个环节,研究了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利用标准化、通用化的硬件资源,配以自行研制的接口电路,构建了自动测试系统的硬件平台,实现了激励和测试功能。通过编制完善的软件,完成了繁杂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功能。该自动测试系统能够实现遥控系统整机和各分机的性能测试,并能够对故障设备进行详细的故障诊断,将故障定位到元器件或者回路。  相似文献   

16.
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就是基于规约的系统测试,该测试技术在系统测试过程中会产生不可预测、事件静止的“死锁”和路径爆炸等问题。论文将事件驱动的Petri网(Event-DrivenPetriNetwork,简称EDPN)模型直观可靠的特点和较好的耦合性运用到系统测试技术中,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了一种基于EDPN的唯一输入输出(UIO)测试用例的生成方法,并设计了基于深度优先搜索方法的自动生成测试用例的算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火电单元机组协调系统的多变量强耦合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内模控制器与解耦器一体化思想的内模解耦控制方法.区别于一般的多变量内模控制,将解耦技术与内模控制相结合,同时具有解耦器和内模控制器的特性.首先根据相对增益系数矩阵选择控制主通道,然后通过基于逆向解耦的原理设计控制器,其计算过程简单并且适用于高阶对象.最后以300MW单元机组为控制对象,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仿真并验证了控制器在不同工况下均可以实现较好的控制品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赵珂  顾佳  姜喜民 《软件》2020,(3):219-224
动车组转向架轴箱的寿命作为衡量转向架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受材料、工艺、质量、载荷、保养、工况等因素影响。为解决单一工况预测轴箱故障发生时间不准确问题,需充分考虑多工况因素,基于全生命周期构建转向架轴箱剩余寿命预测模型。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多工况与轴箱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设计出一种基于长短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轴箱相对温升与里程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能精确地刻画轴箱性能退化特征模型,可在动车运行过程中实时预测转向架轴箱故障发生率,较大幅度地提高动车组转向架轴箱剩余寿命预测的实效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靶场仿真中分布式异构网关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快速、高效地实现试验与训练领域各靶场、设施和仿真的互操作、重用和可组合,构建实物的、虚拟的、构造的(LVC)分布式网络,研究了目前主要存在的高级分布式仿真架构,包括分布式交互仿真(DIS)、高层体系架构(HLA)及试验与训练使能体系结构(TENA);在对它们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以TENA网关对异构靶场进行无缝连接是实现靶场互联的最佳方案;对网关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网关原型的建立为网关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介绍UG/Open的开发工具,并具体给出菜单制作技术的具体步骤.在此基础上,借助整体叶轮加工模块的开发,详细阐述在VC+ +6.0开发平上,利用UG/Open API函数实现UG菜单的用户化定制,结合实例分析UG菜单的制作过程,给出菜单制作的具体函数代码,对UG菜单的制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此开发技术可以实现对UG系统的功能集成,使之与UG系统达到无缝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