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北海“西天梵境”中的大慈真如宝殿和明长陵被恩殿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完好的明代金丝楠木大殿,本文在系统调查两座大殿的建筑形制、建筑构件及细部装饰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两座大殿的建筑特点以及明早期与明中晚期建筑在建筑形制、细部构造上的异同,为大殿保护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明代洪武朝对官式建筑制度的整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明初遗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特征,探讨了明初官式制度如何在地方得以落实.研究发现,崇善寺大悲殿作为洪武朝建造于地方的官式建筑作品,明显受到洪武制度"格式化"的约束,但官式制度主要反映在平面形制、间架组织这类系统性要素上,而在具体的细部样式中,仍然保留有地方的或是上一时代官式传统的构造和装饰做法.另一方面,大悲殿作为罕见的供奉三尊立像的单层大殿,体现了颇具"个性化"的宗教空间特征.可以说,在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上,集中体现了宋元样式与明代样式、地方传统与官式制度、制度化约束与个性化设计之间多个维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微山伏羲庙大殿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梁架构造、彩画构图、斗拱形制、装修做法及脊饰特征等内容,总结鲁西南地区明代建筑的营造特色,并与天水伏羲庙大殿、新乐伏羲台大殿等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伏羲庙大殿的共性与地域性营造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微山伏羲庙大殿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梁架构造、彩画构图、斗栱形制、装修做法及脊饰特征等内容,总结鲁西南地区明代建筑的营造特色,并与天水伏羲庙大殿、新乐伏羲台大殿等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伏羲庙大殿的共性与地域性营造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江南元代木构延福寺大殿构架形制中的两处重点问题,从现状重檐与歇山转角做法的存疑入手,提出虽然当今大殿为重檐厦一架形式,但早期原形制应为单檐并保留厦两架做法的推断,阐明了推断的依据,并分析了造成现状形式的成因,总结了延福寺大殿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即大殿作为早期至明代寺庙建筑过渡的重要节点,其形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建构思维的转变,并仍延续和保留部分早期做法特征。  相似文献   

6.
保国寺大殿是浙江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宋代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大殿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历史悠久,是国内现存重要的木构古建筑。保国寺大殿建筑结构形制出于实用的目的,未减柱子,采取加大进深尺度的做法。殿中的柱子全部做成瓜楞形,阑额做成两肩卷刹的月梁形式,大殿前槽横置的三个斗八藻井,是保国寺大殿的精华所在,建筑形制与《营造法式》做法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7.
许家桥明代将军府是湖南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将军府。将军府保留了始建于明代的整体格局,群体建筑空间组合变化丰富,“重门”、“重厅”、“并列轴线”的形制独具特色,其中“公厅屋门楼”、“二进厅”、“许氏宗祠中厅”的木构架形制表现了明代建筑特征;将军府后经历代修缮,其本体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建筑历史特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学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将军府宅基选址、建筑平面形制以及大木作构件进行研究分析,为探索湖南地区明代建筑的特征、演变与断代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将军府的活化保护提供建设性策略以及意见。  相似文献   

8.
基于目前藏传佛教殿堂建筑形制的分类,与凌源万祥寺大殿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建筑特点,揭示万祥寺在空间布局与建筑结构层面与现存蒙古各地藏传佛教殿堂建筑的异同点,探究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万祥寺大殿形制进行归类。研究表明:凌源万祥寺大殿属汉藏混合式殿堂建筑中的一类,其在整体设计层面沿用了藏式的思想,在局部设计层面却采用汉式的手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者在于用当地的建造条件去创造藏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
对梅州灵光寺大殿、兴宁学宫大成殿、长乐学宫大成殿等三栋殿式建筑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尺度进行分析。通过三者之间及与岭南其它地区殿堂建筑的比较研究,探究其建筑特征与源流。得出灵光寺大殿受客家移民文化影响,具有早期建筑特征,而另外两个学宫大殿,由于清末兴宁盆地与广府地区交融密切,具有岭南殿式建筑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0.
砖在明代建筑上开始大量使用,出现了不施木构梁架纯粹用砖砌筑的建筑,俗称为无梁殿。本文以明代无梁殿——峰峰玉皇阁为例,探讨明代无梁殿叠涩做法和形制特征。明代的砖砌无梁殿根据内部空间结构分为拱券型和叠涩型,峰峰玉皇阁为叠涩构造,是北方地区少见的此种形式的实例,其形式和构造特征体现了当时北方中原地区叠涩建筑的营造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以及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利用数字技术对该建筑的结构、构造、形式及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建筑形制特征。期望为研究明代北方无梁殿建筑形制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的形式延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