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建立四轴球体研磨机弹簧加压球体研磨的力学模型入手,运用高点切削作用机制和误差均匀化效应,解释了球体圆度误差趋小化研磨机理。根据四研具对球面研磨的包络原理,提出了未包络研磨区是产生残存圆度误差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未包络研磨区、四研具初始压力误差、研具磨损不均匀性产生的原因和对研磨残存圆度误差的影响及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改善研磨工艺和提高球体研磨圆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研磨原理及球体圆度误差趋小化研磨机理;对现有的各种研磨方式的研磨原理、研磨精度、研磨效率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四轴球体研磨机应用了创成性加工机理和误差均匀化效应,本文分析了该研磨机研磨球体圆度误差的趋小化机理,研究论证了精密球体研磨的工艺方案、工艺参数、研磨效果及工艺可靠性等问题。最后,对小型静电陀螺仪球形转子进行了研磨试验,以验证该研磨机的加工性能和加工效果。  相似文献   

4.
陶瓷球轴承球体的高精密研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氮化硅陶瓷的性能和应用及球体圆度误差趋小化研磨机理 ,比较各种研磨方式的原理、精度、效率 ,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四轴球体研磨机的位置、速度、球面研磨成原理进行了分析,为该机设计时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了设计规范。尤其是利用相对运动不变原理分析研具对球体研磨的成型过程,在揭示研具对球体研磨具有展成包络性的同时,建立了球面设计的计算公式,为该机的工艺和误差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四轴球体研磨机超精密研磨的机理及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四轴球体研磨机弹簧加压和高点切削作用,运用创成性加工原理和误差均匀化效应对四轴球体研磨机能实现球体超精密研磨的机理作了深入地探讨,解释了该机“以粗干精”的特性,提出了实现球体超精密研磨的基本工艺方法.并以此作指导,对小型静电陀螺仪球形转子的研磨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四轴球体研磨机实现球体均匀研磨的充分必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四轴球体研磨机的球体研磨原理,由实现球体均匀研磨所需的压力和速度条件,对该机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进行了解析和图解分析,建立了实现球体均匀研磨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机械强度》2013,(1):33-40
利用虚拟仿真优化技术,改善球体表面研磨轨迹的均匀性,提高精密球研磨加工的质量和精密度。通过建立球体运动的几何关系,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基于Adams软件建立偏心研磨机构的三维实体模型,经单因素仿真实验,逐一揭示研磨机构中研磨盘转速组合、沟槽角度组合以及偏心距对球体公转角速度、自转角速度、自转角、方位角等运动状态参数的影响程度。根据仿真结果,选择一组较佳的偏心研磨机构加工参数组合,对精密球研磨轨迹进行虚拟仿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球体表面研磨轨迹的全包络线较好地体现精密球等概率切削的加工特性。  相似文献   

9.
球形空心铍转子静平衡趋小化解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球形空心铍转子的研磨和静平衡工艺过程入手,建立研磨修圆和化腐去重工序的几何模型,利用质心坐标公式导出球形空心铍转子经过研磨修圆、化腐去重后质心偏心距变化的解析关系式,从中得出了研磨修圆、化腐去重交替循环逐次加工可使球形空心铍转子质心偏心距趋小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高精度陶瓷球的研磨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精密球体的制造工艺中,关键技术是最后的精密研磨。本文探讨了球体研磨的成球机理,介绍了国内外精密球体研磨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影响陶瓷球研磨质量和效率的工艺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双自转研磨是一种获得高一致性精密球体的有效加工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双自转研磨方式下球面研磨轨迹的均匀性(研磨均匀性),以提高球体加工球度及批一致性,建立了基于ADAMS的双自转研磨方式下球体运动仿真模型,分析了下研磨盘内外盘转速曲线对盘与球接触点(研磨轨迹点)分布的影响,对研磨盘转速曲线组合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双梯形-三角波"研磨盘转速曲线组合。在此转速条件下,球面研磨轨迹均匀性的标准差S大幅减小(从1.4409μm减小到0.9748μm)。实验结果也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同一批次的G28毛坯球(最大球形误差0.7μm),经3h研磨,采用双梯形-三角波转速曲线比"三角波"转速曲线的球形误差降低0.168 72μm(从0.388 04μm减小到0.219 32μm);同一批次的G10球(最大球形误差0.25μm),经相同条件和时间研磨抛光,采用双梯形-三角波转速曲线比三角波转速曲线的球形误差减小0.0308μm(从0.103 64μm减小到0.072 78μm),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均证明了转速曲线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万文诚  王兵 《阀门》2012,(5):10-13
介绍了金属密封球体研磨加工的研磨特点和类别,给出了球体研磨机的结构原理和操作特性。分析了球体研磨过程中磨料粒度、磨料浓度、研磨速度及其单位压力与研磨效率和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球体同心圆加工时自转角恒定不变,无法实现均匀全包络加工,以及高精度球体材料去除的工艺参数等问题,将螺旋式沟槽研磨方法应用到了高精度球体加工中,实现了自转角不断发生变化,在单个加工周期内实现了研磨轨迹在球体表面均匀全包络;开展了不同直径多球体系下球坯受载规律分析,建立了不同直径球坯的受力模型,研究了球体直径大小对研磨载荷分布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数值解析的方法来描述研磨过程中球体直径的一致化,进行了压力和转速与材料去除量关系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实际加工球坯时存在临界转速以及较小载荷具有优秀的尺寸选择性,在粗加工阶段采用较大的加工载荷可以达到提高材料去除率的目的,而在精加工阶段采用较小的载荷可以达到最优精度。  相似文献   

14.
精密球是圆度仪、陀螺、轴承和精密测量中的重要元件,并常作为精密测量的基准,在精密设备和精密加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精密球体的制造工艺中,关键技术是最后的精密研磨。介绍了国内外精密球体研磨技术的现状,分析了现有研磨技术的局限性,指出了今后对精密球成球机理系统性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核一级设备稳压器套管孔的冷装是核产品制造的关键工序,介绍冷装前孔的加工要求、形位公差、孔的加工刀具、孔加工的切削参数和加工工步。研磨前要请专业检测人员测量孔径,包括孔的整个长度,尤其是孔的入口和出口处是不完整的,需要重点测量,这样就可以得知内孔的圆度和同轴度,圆度和同轴度是选择研磨棒尺寸的依据。介绍研磨的加工特点、研磨的经济精度、研磨棒的材料性能和结构、研磨的操作方法和研磨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以后加工此类产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双盘直槽研磨方法中圆柱滚子稳定自转问题,对研磨状态下的圆柱滚子的自转运动进行理论分析,计算获得滚子实现稳定自转运动的条件。设计了一种电磁研磨盘,引入电磁力以增大驱动滚子自转的摩擦力矩,改善滚子的自转条件。对电磁研磨盘的磁路进行参数化设计和电磁仿真优化,并制作出电磁研磨盘实物,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都表明所设计的电磁研磨盘能够对圆柱滚子提供足够大且分布均匀的电磁吸力。在自制的试验台架上对12 mm×18 mm圆柱滚子进行研磨试验,验证了自转条件的正确性。经过60 min研磨,圆柱滚子的圆度误差由2.55 μm减小到0.63 μm,形状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精密球体研磨加工的在线检测与优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其表  戴勇  王洁 《机电工程》2010,27(1):15-17
振动信号是反映球体研磨状态的重要途径,利用基于虚拟仪器的研磨振动检测与分析系统,对精密球研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信号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精密球体研磨加工的振动信号能有效地监控整个研磨过程,实时地反映球体研磨的状态和精度,从而为进一步提出精密球体研磨加工的优化控制方案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滕玉霞 《工具技术》2001,35(2):38-39
千分尺是在机械加工中应用广泛的精密量具。千分尺测量面的几何形状误差、测砧与量杆量面间的平行性等均会直接影响测量精度。在千分尺制造工艺中 ,量面最终由研磨工序加工完成。笔者在工艺试验基础上 ,对千分尺量面研磨工艺的研磨轨迹、研磨速度、研磨压力、研具材料、研磨剂、研磨时间等工艺因素进行了分析。  1 研磨运动轨迹分析常用的千分尺量面研磨运动形式主要包括 :①直线运动形式 :其特点是运动形式易于实现 ,研磨机床结构简单 ,但由于直线运动轨迹交角小 ,重复性强 ,研磨条纹易加深 ,因此不易获得良好的量面表面粗糙度 ;②摆线…  相似文献   

19.
张蕾 《机械制造》1998,36(5):21-23
从理论上分析了磁性研磨的加工机理,对导磁材料进行了外圆磁性研磨试验研究,探讨了磁性研磨中各工艺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磨为零件精加工工序,研磨表面粗糙度可达R_a0.2~0.012(▽9~▽14),加工表面质量好,可获得全面的高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几何精度和部分位置精度,如圆度和圆柱度误差可达1μm以下,寸尺精度可达1~3μm。研磨可加工钢、铸铁、铝、硬质合金等各种金属材料,也可以加工玻璃、陶瓷等非金属制品。在机械行业中,一般精度要求较高的衬套、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