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浙江临安上奥陶统复理石中的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浙江临安一带晚奥陶世位于扬子地台南缘东段的深水斜坡地带,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复理石建造。临安一带的下奥陶统复理石由具有递变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复杂多向交错层理、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和波痕构造的韵律性砂岩、粉砂岩、泥岩薄互层组成。遗迹化石丰富,主要为深水环境的“Nerites”相。根据沉积构造等划分出3种内潮汐沉积微相,即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砂泥岩韵律性薄互层微相,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砂岩-粉砂岩微相。双向交错纹理和羽状交错纹理砂岩一粉砂岩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上奥陶统复理石为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重力流以及原地沉积复合成因。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岩心、微电阻率成像和常规测井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方构造带SY区和SE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流组一段地层发育一套海底扇背景下细粒沉积体,在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受到深水牵引流中的内波内潮汐的改造,形成了5种典型的岩相类型:(1)双向砂纹层理细砂岩相;(2)波状、脉状和透镜状层理砂泥互层相;(3)双泥岩纹层、泥质条带细砂岩相;(4)块状层理、递变层理细砂岩相;(5)漂浮泥屑、泥砾细砂岩相。研究表明,SE区黄流组一段整体上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少部分内波内潮汐沉积,同时可见重力流和内波内潮汐沉积互层。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莺歌海盆地深水沉积中内波内潮汐与重力流沉积特征,将成像测井引入对内波内潮汐和重力流沉积序列的研究中,结合岩心、地震和核磁测井资料建立了内波内潮汐沉积解释模型,在海底扇(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背景下,对内波内潮汐和重力流沉积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对不同沉积相背景的储层物性特征做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西北部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沉积微相可精细划分出5种水道类型和3种朵叶类型;内波内潮汐沉积受控于基准面变化,基准面相对较高时或古构造埋深较深时更容易形成该类沉积,从下到上可以形成4个沉积序列:内波内潮汐(改造)沉积(S1),重力流沉积(S2),内波内潮汐(改造)沉积(S3)和远洋泥沉积(S4)。同重力流沉积相比,内波内潮汐形成的储层物性更好,勘探评价时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湖南桃江半边山前寒武纪内潮汐沉积及其共生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桃江半边山前寒武纪马底驿组为一深水重力流沉积、深水牵引流沉积与深水原地沉积共生组合。原地沉积为水平层理发育的暗色泥板岩。重力流沉积为暗灰、灰色的厚层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和薄-中层浊流沉积组合。深水牵引流沉积为内潮汐沉积类型。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以发育透镜状、波状、脉状层理、双向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为特征。深水原地沉积与异地沉积在剖面上组成了复杂的复理石韵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潮汐沉积属于水道型内潮汐沉积。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海底扇沉积体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鄂尔多斯西缘中奥陶统重力流沉积可分为:(1)低密度浊流沉积,(2)高密度浊流沉积,(3)富基质碎屑流沉积和(4)贫基质碎屑流沉积四种类型。尤以陆源碎屑重力流,沉积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十分发育。依据古流向、重力流沉积类型、粒度、砂泥比、厚度及物源区等特征,由北向南识别出桌子山、贺兰山和同心三个海底扇。总面积达4.3万km2,厚度达3000m.其中,贺兰山海底扇属高效能海底扇,以发育相对稳定的中扇水道沉积组合为特征;桌子山和同心海底扇为低效能海底扇,分别发育易迁移的网状水道系统组成的中扇和以具向上变薄变细层系的中扇水道沉积为特征。它们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是有利的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重力流砂体的底流改造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为浅海重力流沉积,但浅海环境下水动力能量和方向十分复杂,关于重力流砂体的沉积过程和成因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争议,特别在是否具有底流改造作用方面争议较大,故基于岩心、铸体薄片、测试数据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对研究区底流改造作用进行识别,并探讨底流对重力流砂体的改造作用过程。底流改造作用的证据主要表现在:1垂直重力流方向,底流改造作用造成砂体展布范围更广;岩心上具有典型牵引流沉积构造特征,表现出波纹交错层理、脉状层理、S型交错层理,泥质条带可呈现丘形,细砂岩向上显示突变接触,且其内部具有弱侵蚀和截切构造特征,局部发育悬浮沉积泥质;2岩石成分、粒度特征及物性方面,由于底流的改造作用,其跳跃组分明显增加,细砂岩中泥质含量减少,粒度变大,底流改造砂岩平均孔隙度19.2 % ,平均渗透率106.9 mD,平均孔喉半径8.34 μm,使其物性明显好于重力流砂岩,且底流改造砂岩的有孔虫生物壳体多被破坏,而重力流砂岩的生物壳体大多保留完整;3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B/Al、Cr/V、Co/Ni及稀土元素指标均反映存在富氧水团的底流作用改造。综合区域演化特征可知,研究区存在内波内潮汐发育的基本条件,在重力流砂体沉积后不久,底流主要是对早期重力流厚砂体的上部进行改造,将原始重力流砂体中的泥质等细粒组分带走,使其孔喉半径增大,物性变好。底流改造砂体可作为优质储层,对后期开发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胜气田锦58井区盒1段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环境,主要的沉积方式为牵引流;发育9种岩相,以块状层理砂岩相最为常见,其次为含砾粗砂岩相;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为心滩、辫状河道、河漫沉积及其垂向组合;北部以冲积扇辫状河为主,发育中-细砾岩,见大套厚层状砂岩,以块状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为主;南部以冲积平原辫状河为主,发育中砂岩-细砂岩,砂体厚度较小,以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为主;多层叠合的大型岩性圈闭构成了锦58井区盒1段主力产层,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心滩和辫状河道微相中。  相似文献   

8.
野外露头观察和岩心观察,洪积扇砂砾岩储层发育7种岩石相,不同岩石相的含油性和流动性差异明显.研究表明:片流沉积的交错层理-细小砾岩和平行层理砂岩相的含油性和流动性最好,杂基颗粒支撑-中粗砾岩相和含砾块状粗砂岩相含油性和流动性次之,杂基支撑无序-泥质砾岩相和波状层理粉细砂岩相储层含油性和流动性最差;结合生产动态信息,中粗...  相似文献   

9.
陕西陇县地区平凉组三段发现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陕西陇县中奥陶统平凉组主要为一套暗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砂岩、灰岩及凝灰岩,可分为3个岩性段.其中第三段以灰绿、灰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砂质页岩为主,夹深灰色薄层砂岩、粉砂岩、粒屑灰岩及青灰色灰化晶屑凝灰岩等.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平凉组主要为斜坡至盆地边缘沉积环境,以深水原地沉积为主,次为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第三段中部薄层砂岩、粉砂岩中发育双向交错纹理和单向交错层理,纹层倾向既有沿斜坡向上和向下双向倾斜的,也有沿斜坡向下或沿斜坡向上单向倾斜的,但以沿斜坡向上单向倾斜的为主,它们不应是等深流沉积或浊流沉积,而应为内波、内潮汐产生的沿斜坡上下交替的流动所形成的,初步认为应属水道内潮汐沉积.  相似文献   

10.
杨田  操应长  王艳忠  张少敏 《石油学报》2015,36(9):1048-1059
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沉积物成分结构、浓度、搬运沉降方式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对该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济阳坳陷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包含碎屑流和浊流2种类型,碎屑流沉积根据杂基含量和结构差异,分为起结构杂基作用的泥质碎屑流和起成分杂基作用的砂质碎屑流;浊流根据其触发机制、沉积相序特征,分为沉积物滑塌成因的似涌浪浊流和洪水成因的准稳态浊流(异重流)。泥质碎屑流沉积物多为厚层块状杂基支撑砾岩、含碎屑砂质泥岩等,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砂质碎屑流沉积多为厚层块状砂岩、含砾砂岩,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可见逆粒序,泥岩撕裂屑和漂浮泥砾多在沉积相序中上部发育。似涌浪浊流沉积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可见冲刷充填构造;准稳态浊流沉积以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逆正粒序、正粒序沉积发育,相序内部可发育突变接触面或侵蚀界面,上攀层理、炭质纹层发育。滑塌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似涌浪浊流沉积组合为主,包含部分的滑动滑塌伴生沉积;洪水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准稳态浊流沉积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1.
研究近岸水下扇的储层内部质量特征及结构特征,对剩余油挖潜及开发方案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以盐家油田盐227 区为例,依据岩心资料,对其岩石相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6 种类型的岩心岩石相。鉴于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在研究尺度及分辨率上的差异,在进行岩石相储层质量及分布特征研究之前,考虑岩石相测井定量划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6 种岩心岩石相划分为泥岩相、含砾砂岩相、砾状砂岩相和砾岩相4 个亚类,并确定其测井定量划分标准,进而依据实验室分析化验数据,总结了各岩石相亚类的储层质量特征。砾状砂岩相储层以剩余粒间孔为主,物性及含油性好,为Ⅰ类储层;含砾砂岩相储层以剩余粒间孔或粒内溶孔为主,物性及含油性一般,为Ⅱ类储层;砾岩相储层以剩余粒间孔为主,物性相对较差,含油性较差,为Ⅲ 类储层;泥岩相物性最差,几乎不含油,为非储层。在此基础上,应用地震反演成果开展了岩石相空间展布研究,认为研究区沙四段下部主要发育砾岩相,其为主水道及侧缘沉积的产物;中部主要发育连续的砂岩相(包括含砾砂岩相及砾状砂岩相),为频繁改道的辫状水道及水道间沉积物的复合体;上部发育稳定泥岩,为湖相泥岩沉积,垂向上整体为正旋回。砾岩相呈带状由北东至南西展布,而砂岩相则呈片状展布。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地区西缘及南缘中奥陶统平凉组重力流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中奥陶统平凉组重力流沉积十分发育.重力流可分为碎屑流、浊流、颗粒流三类.浊流沉积一为碳酸盐岩型,一为碎屑型.重力流的沉积、分布受同生断裂和四种沉积格局(裂堑型、裂坡型、台坡型及台堑型)的控制,可成为重要的油气储集岩.本文着重讨论了这种重力流沉积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纪以来沉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西段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沉积序列、岩心特征、薄片特征、测 井资料及录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野外露头考察,对该区的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和 新近系发育以砾岩、砂岩和泥岩为主的碎屑岩沉积,且沉积体系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 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为主;古近系的岩性变化较大,主要为砾岩,具有正旋回特征,说明古近纪时期 为一水进过程;新近系地层发育以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不等厚为主的交互沉积,水动力条件变化频繁。通 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古近纪以后的柴北缘由于降水量(或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湖盆周缘粗碎屑 岩和细碎屑岩不等厚交互沉积,即在盆地边缘有泥岩发育,并且在靠近盆地的沉积中心也有中-细砂岩 的发育,这种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的交互沉积层容易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 成。沉积模式研究清楚地展示了柴北缘地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演化规律,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 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Upper Eocene immature subarkoses derived from Cretaceous sedimentary rocks, older granites and metamorphic rocks, form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of the Ossu-Izombe oilfield, Imo State, Nigeria. These sandstones accumulated as part of a deltaic deposit.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deltaic facies consists, from base to top, of a progradational sequence (prodelta and delta front), an aggradational unit (delta plain, marsh and interdistributary bay), and an overlying transgressive shallow marine interval. This sequence was penetrated by nearly all of the 15 wells drilled in the area. Reservoir sandstones are present within the distributary mouth bars, point bars, braided stream deposits, and the shallow marine interval.
Thin section studies, electric-log analyses, and data from modern deltas have aided in establishing the environments of deposition of these sandstone bodies. The principal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1) the basal C sandstone represents distributary mouth bar sands deposited at water depths of about 10 m; (2) the intermediate B group consist of point bar and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tone deposits of the lower delta plain; (3) the A-2 sandstone tops the deltaic cycle as a product of braided streams; and (4) a shallow marine deposit, the A-1.1 and A-1 sandstones, occurs at the top of the deltaic cycle.  相似文献   

15.
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建造。综合岩性、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流沙港组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凹陷的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北部为半深湖—深湖沉积,发育重力流沉积。研究区内重力流沉积的主要类型为浊流沉积和碎屑流沉积,还发育与之伴生的滑塌沉积。这些沉积类型与深水原地沉积的泥岩在垂向上构成泥岩—浊流沉积、碎屑流沉积—滑塌沉积—浊流沉积和泥岩—碎屑流沉积等3种组合形式;重力流沉积一般呈夹层分布于半深湖—深湖区,也有组合成规模较大的湖底扇,湖底扇中的浊流沉积的自然电位曲线常呈钟形,而碎屑流沉积常呈微齿或齿化的箱形和漏斗形;湖底扇在地震剖面上的典型特征是丘状反射特征。半深湖—深湖亚相的发育,充沛的物源以及凹陷东西两侧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发育的良好条件。湖底扇生储盖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准噶尔盆地边缘复杂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利用密井网及露头资料,采用层次界面分析,对冲积扇储集层内部构型分级次解剖,建立了盆地西北缘红18井区克拉玛依组克下亚组冲积扇储集层的构型样式及三维构型模型。冲积扇沉积体4级构型由槽流砂砾岩体、片流砾石体、高能水道砂体、低能水道砂体及径流水道砂体等组成,同时包括漫洪砂体、漫流砂体及漫洪细粒沉积等非优质储集层。冲积扇不同相带内部构型存在差异,槽流—片流相带为复杂砂砾岩体叠置形成的席状连通砂砾岩体,单一砂砾岩体宽1.2~1.6 km;辫流相带为高能水道砂体、低能水道砂体与漫流砂体的复杂叠置,其中高能水道宽度为400~600 m,低能水道宽度为100~250 m;径流相带呈镶嵌状分布在漫溢细粒沉积中,为孤立窄条带状,单一径流水道宽度为50~80 m. 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确定性建模结合人工互动方式,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构型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Es32)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演化,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化验资料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并细化了砂组,绘制了沉积微相图.结果表明:该区Es32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水道控制型沉积和非水道控制型沉积2类.水道控制型沉积包括重力流水道和前端复合体2类沉积亚相,重力流水道亚相包括重力流水道微相和堤岸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等岩矿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碳酸盐、方沸石、黄铁矿和黏土矿物胶结作用,以及局部少量的长石和石英的溶蚀作用。根据胶结物的占位关系确定了研究区清水河组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即黄铁矿胶结—方沸石胶结—碳酸盐胶结—长石和石英溶蚀。根据自生碳酸盐矿物的氧同位素值确定了研究区碳酸盐胶结发生在早成岩阶段B期。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储层成岩相分为以下6种类型:①砾岩胶结相;②砾岩杂基充填相;③(粉)砂岩弱_中压实相;④(粉)砂岩强压实相;⑤(粉)砂岩胶结相;⑥杂(粉)砂岩杂基充填相。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储层物性直接受控于3个因素:杂基含量、压实作用以及胶结作用。杂基含量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展布,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杂基含量较低,而漫滩沼泽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杂基含量较高。压实作用主要决定于地层的埋深,研究区东南部埋深较大,故压实作用更强。胶结作用的强度不易预测,但发生时的深度小于3 800m。最后提出了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储层物性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胜利油区的孤岛油田属于强非均质河流相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应用储集层构型理论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将储集层结构层次进行细分,由原来的单砂层、单砂体进一步细分到单一成因单砂体,研究砂体内部构型及各种微地质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在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挖潜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主河道厚油层边滩和心滩内部结构复杂,发育的侧积夹层和落淤层夹层具有层内分隔特性,有利于水平井开发挖掘顶部剩余油潜力;河流相二元结构的上部溢岸沉积和边部废弃河道薄砂体物性差、动用程度低,是后期开发的重要潜力区;复合曲流带砂体局部存在废弃河道,形成半连通和不连通,通过识别分析,进一步完善平面注采对应关系,可提高注采效果;单一成因砂体内部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流动单元,分析其流动特性差异,有助于治理油藏水侵。图8表1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