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SRC框架结构基于变形能力的抗震可靠度,分别阐述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限值的计算方法,基于M ATLAB编程得出结构弹性层间位移、结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和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限值的概率分布类型及统计特性。结合实例,讨论了SRC框架结构变形能力抗震可靠度指标与结构强度设计和结构延性设计的关系。另外,推导了SRC框架柱截面抗剪刚度和截面抗弯刚度的计算公式,采用刚度折减系数简便地实现了弹塑性层间剪切刚度的计算。最后,指出“强剪强弯”的概念设计对提高SRC框架柱极限变形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针对L型平面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建立16层剪力墙连续布置、顶层间断布置和20层剪力墙连续布置、顶层间断布置4种有限元模型。通过反应谱分析得出不同模型的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周期比、位移比。对比分析上述指标,结果表明:结构的层数、钢板剪力墙的布置和数量对结构扭转均有影响;单、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厚板转换层设置高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系统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机理及计算方法,建立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运动方程,采用自振周期、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抗震性能指标,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各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厚板转换层设置高度的增加,结构低阶振型的自振周期增大;楼层位移变大,层间位移角增大,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某带加强层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building分别建立设置两道加强层的模型l、模型2和模型3,三种模型的区别在于加强层的楼层位置不同。通过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比较三个模型的周期比、层间位移角和位移比,结果表明模型2较之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层间位移角突变,使得结构的受力更加均匀,不容易形成薄弱层,有效地缓解了刚度突变,有利于结构抗震。  相似文献   

5.
框架——剪力墙结构由于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抗震性能,在现代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就某多层框剪结构办公楼剪力墙的不同设置位置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剪力墙不同设置方案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侧移以及层间位移角的对比分析,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多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合理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结构的最大位移限值、阻尼比、地震波的输入方向等因素对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同济大学MTS多高层钢结构设计系统,根据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原理建立计算机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计算输入两种地震波时结构最大楼层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沿楼高的分布曲线.结果得到了该建筑物的自振特性,表明结构的最大位移限值、阻尼比、地震波的输入方向等因素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均有较大影响.结论笔者的方法分析了对高层钢框架-内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有影响的因素,结构的最大位移限值、阻尼比、地震波的输入方向等因素对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均有较大影响.可以通过设置阻尼器来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可为工程实用计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已有的剪力墙计算理论的基础上,创立新的计算模型,根据国家规范确定结构构造措施,提出了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原则,论述了世界上第一栋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产生根据和发展研究成果.将短肢剪力墙与传统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其结构特性和优化方向.根据短肢剪力墙的受力特点,将结构水平位移分为有害层间位移和无害层间位移,得出了有害层间位移的计算公式,采用有害层间位移角参数和主截面高度变化来控制变形,使结构设计参数满足规定.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高层建筑工程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两个不同类型的大底盘双塔结构模型,对模型分别进行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得出二者的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最后对比分析模型数据得出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受地震影响程度较小,可为大底盘双塔结构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各种地震情境下地震响应,为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以上海海光大厦实际工程为例,采用位移模式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其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计进行校核,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最先破坏的薄弱环节.结果在各种地震情景条件下,该结构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推覆的过程中,梁上先出现塑性铰,然后是柱,最后是墙,满足了"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结论采用基于水平位移模式分析方法,克服基于水平力模式分析方法中的不足,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特征,其稳定性优于水平力模式,便于确定结构层间位移和各构件的弹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0.
屈服点谱(Yield Point Spectra,YPS)是一种新的位移-加速度反应谱形式。YPS方法可以用于对现有结构进行抗震评估,确定结构在给定地震作用下的峰值位移和延性,而且该方法形式简洁,概念清楚,与动力时程分析结果相比较,具有足够的精度。本文根据单条地震波构造了YPS图,对一个6层3跨的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进行峰值位移和层间位移角(Interstory Drift Indices,IDI)评估,结果表明按照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的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塑性,在罕遇地震下作用下接近我国规范的弹塑性位移角限值,满足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由于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钢结构直接在混凝土结构上加层正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由于原结构和加层结构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加层后形成的混合结构存在质量和刚度的突变,而加层层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从层剪力、层间位移等方面比较分析加层层数对加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建筑产业化的兴起,预制式构造柱约束砌体结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验证预制构造柱约束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其改进构造柱布置方案的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6度区与7度区两组模型的静动力弹塑性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了现浇构造柱、预制构造柱、加密预制构造柱模型的变形能、层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结构整体耗能特征。分析表明:采用加密构造柱的改进方案并未明显改变原预制构造柱约束砌体结构的整体刚度,但可大幅度提高其耗能能力,使之与现浇构造柱砌体结构模型基本相当,该改进方案可作为预制构造柱约束砌体结构的设计规定在村镇建筑中使用。  相似文献   

13.
组合节点刚度对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节点刚度对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首先讨论了组合节点的刚度及其影响因素,然后通过某多层钢结构工程实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纯钢框架与组合框架,分别假定刚接及考虑节点刚度等共4种框架模型,进行了多遇地震反应谱分析及弹性时程分析,并进行了计算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钢框架的组合作用后,结构整体自振周期变短,基本自振周期降低了13.4%,说明结构整体刚度变大.但考虑节点刚度后,地震周期又有所加大,纯钢框架及组合框架基本自振周期均增大了17%,相应地震位移变大,2种模型的反应谱法分析顶层位移分别增大了8%,11%,说明组合节点刚度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层间位移的组成及其与层位移差的相互关系,介绍了各国规范对于层间位移控制的规定,以及控制层间位移的一些方法,最后得出一些结论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building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不同模型,并对不同方案的模型进行多遇地震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研究不同数量、不同位置加强层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通过在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与地震剪力等方面的模型数据对比,选出最佳的加强层设置方案。本文可为相关类似布置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交错桁架体系结构性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结构力学和地震工程的基本理论,从受力原理上对交错桁架体系在竖向荷载、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阐述,整个体系在各种荷载作用下以受轴力为主,边柱中的剪力一般很小,几乎没有弯矩或仅有很小的弯矩;根据交错桁架体系的受力特点,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讨论,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小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很小,在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也比较小;深入分析、比较了帕氏桁架、华伦氏桁架和混合型桁架的抗震性能,帕氏桁架的滞回性能很差,华伦氏桁架滞回性能很好且屈服分布均匀,混合型桁架的抗震性能非常好,并有层次分明的抗震防线感.  相似文献   

17.
结构的层间变形由框架梁、柱和节点共同引起,通过分析三种构件产生的层间转角大小,得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层间屈服位移角计算公式,对比表明,公式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吻合较好.采用相同的假设和方法,分析提出型钢混凝土(SRC)框架结构的层间屈服位移角表达公式,并按照各个性能水平极限状态之间的关系,提出具有一定概率保证的SRC框架结构的量化性能指标,为此种结构体系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平面不规则大底盘单塔楼进行隔震分析,分别将层间隔震支座及基础隔震支座应用于此类结构,分别建立层间隔震及基础隔震以及传统的抗震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某单塔楼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楼层剪力,层间位移以及楼层加速度对比,表明采用隔震装置结构的减震效果明显,同时表明由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所导致的扭转效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