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巫忆陵 《中国包装》2006,26(3):46-49
我国包装废弃物的现状 目前,我国年包装废弃物的数量在1600万吨左右,每年还在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情况除啤酒瓶和塑料周转箱较好外,其他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相当低,整个包装产品的回收率还不到包装产品总产量的20%。有些包装生产企业在进行包装设计时,没有考虑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从而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企业本身并未承担相应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相似文献   

2.
吴凡 《上海包装》2012,(2):28-29
包装废弃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奢华、过度包装造成的,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过度包装的界定及形成原因过度包装指的是企业为一时的经济利益所驱动而过度的投资于产品的包装,造成对产品的过分包装。过度包装是包装价值和被包装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庆华 《中国包装》2007,27(3):38-39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用后即弃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今天,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日益得到各方面重视。于是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前进方向。 一、可持续包装 可持续包装有很多方面,有包装产品的绿色化,使用环境易降解材料制成包装产品,  相似文献   

4.
浅议过度包装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而其体积要构成家庭垃圾的30%以上,由此可见包装废弃物的数量之巨。而这些包装废弃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奢华、过度包装造成的,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那么什么是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到底对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有哪些可供考虑的解决对策呢?  相似文献   

5.
方长青  张宇 《广东包装》2005,(3):37-38,42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推动了近代包装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现代包装数量大、寿命短的特点。现代包装产品大多属于一次性消费品,从原料到制品成型、消耗、废弃的周期较短,大部分产品到了消费者手中,包装的寿命也就结束了,由此所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资料显示,包装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仅次于水质污染、海洋和湖泊、空气污染,已位居第四位。所以,通过建立相关法规来强制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改进和提高其回收和利用技术,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试图将包装废弃物按照其材料进行分类,并对各自的回收与利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吴凡 《上海包装》2012,(1):28-29
包装废弃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奢华、过度包装造成的,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实施绿色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军  石孝洪  叶宏 《包装工程》2002,23(4):153-155
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采用绿色包装材料、采用绿色包装设计技术、重视对包装废弃物的治理、加强包装废弃物的管理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包装法规的发展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国勋 《包装工程》2004,25(1):154-156
由于包装废弃物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包装法规,严格控制包装废弃物的生产和回收利用,使得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逐年减少,循环经济不断壮大.表1汇总了若干主要的国内外包装有关法规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包装工业的兴起,节约包装材料,防止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报导:美国每年产生城市垃圾约1.5亿吨,其中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包装废弃物。欧洲共同体国家每年城市固体废弃物约为1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为8千多万吨,日本城市的固体废弃物约5千万吨,其中包装废弃物达2100万吨。我国每年产生的包装废弃物约1500万吨。大量的包装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已弓愧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此,国际包装学术讨论会曾以“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及环境保护”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讨论及交流…  相似文献   

10.
包装废弃物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赵延伟 《包装工程》2000,21(6):1-4,8
在全面调查城市生活垃圾中包装废弃物含量的基础上,阐述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与社会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意义。研究了切实可行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技术方法,并科学地提出了包装废弃物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黄永才 《包装工程》1995,16(4):40-43
针对包装废弃物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个社会化问题,较详细地介绍了包装生态特性的评价方法,通过考查研究各类包装材料在制造、加工、使用、处理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可以判断出包装的等级,从而根据这个包装等级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减少环境污染的五种包装设计方法,这对于控制包装弃物污染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代木包装: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仍存运输包装领域担当主力的木质包装产品,由于受资源、环境、各国政府绿色壁垒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其发展已经日益受到限制.而可用于开发代木包装产品的农业、林业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等资源却十分丰富,可利用及开发价值、意义都非常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代木包装的原材料利用率高,加工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产品属于基础包装件,用量大,使用范围广,可以就地消费.更可贵的,代木材料本身也是绿色的、可循环的.因此,重视研究和开发代木包装产品,是包装领域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应当高度关注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包装作为工业化产品的“附加”产品,其废弃物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大因素,尽管在设计师的努力探究创新下,许多绿色包装的设计也为保护环境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生活的周围仍然有大量的包装废弃物。  相似文献   

14.
吴凡 《中国包装》2012,(5):10-12
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近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而其体积要构成家庭垃圾的30%以上。由此可见包装废弃物的数量之巨。而这些包装废弃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奢华、过度包装造成的,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那么什么是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到底对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有哪些可供考虑的解决对策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与日俱增的包装垃圾给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成为各国政府颇感头痛的环境问题。一些发达国家迫于资源危机的巨大压力和防治污染的迫切需求,纷纷开发“绿色包装”,目前包装材料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新的工业体系,其成功经验和作法值得我们借鉴。日本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通产省公布了一套有关产品包装的建议。内容涉及消费品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减少废弃物数量及鼓励循环再造等。建议提出,如出售用发泡胶碟等污染环境的包装盛装商品时,向顾客收取押金,待顾客把胶碟交回商店时退回押金…  相似文献   

16.
包装设计的未来--绿色包装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装多属一次性消费品,寿命周期短,废弃物排放量大,据统计,包装废弃物年排放量在重量上约占域市固定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则占1/2.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从而使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世界公众及环保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新芳 《中国包装》2006,26(4):40-42
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是一项紧迫的、艰巨的任务。包装废弃物是一种污染源,但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目前,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有关包装废弃物处理的研究会议和研究资料已多不胜数。在我国,由于包装工业的快速发展,包装废弃物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但我国还未建立科学完整的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法规还有待完善,因此有必要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曹奕妍 《中国包装》2023,(10):13-16
为了更好实现乡村振兴,优化农村生活环境,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污染防治迫在眉睫。2020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代表着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污染防治走上法治化的轨道。通过梳理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防治的规制现状,发现在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过程中存在主体责任落实困难、监督管理难度大、回收技术落后的问题,本研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法律法规、落实主体责任、变革监督管理模式、完善回收处理技术的建议,以期提升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治理效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品包装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工业产品包装"以纸代木"的新型包装材料--蜂窝纸板的主要性能及制成适宜产品包装用容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吴凡 《湖南包装》2011,(4):15-17
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近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而其体积要构成家庭垃圾的30%以上。由此可见包装废弃物的数量之大。而这些包装废弃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奢华、过度包装造成的。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那么什么是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到底对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有哪些可供考虑的解决对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