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粒度分析仪等手段对有机添加剂—超强碱共沉淀法制备的粉体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氯氧化锆、氢氧化钠为原料,有机聚合物聚乙二醇(PEG4000)为添加剂,采用有机添加剂—超强碱共沉淀法,通过控制适当的工艺条件,可制备出粒径为10nm左右的高纯纳米多晶氧化锆粉体,得到了室温稳定的纳米四方多晶氧化锆粉体。超强碱共沉淀法所制备的粉体具有纯度高和氧离子等杂质少等特点。该粉体873K处理的粉体一次粒径为10nm左右,其粒度小,分散性好,粒度分布窄,二次颗粒平均粒径为0.46μm。 相似文献
3.
用水热盐溶液水解法可合成含有单斜相晶态纳米ZrO2颗粒的ZrO2溶胶体.用匀胶法制备的纳米ZrO2薄膜厚度约160
nm,折光率为1.56.纳米ZrO2薄膜表面质量良好,无表面裂隙,台阶仪研究表明薄膜表面粗糙度算术差Ra=2.7
nm,均方根差Rq=3.7 nm.以ZrO2为高折射率膜层,碱催化的溶胶凝胶SiO2为低折射率膜层,制备了SiO2/ZrO2多层高反射率薄膜,10周期的SiO2/ZrO2多层膜系,在1.06
μm波段处透过率为1%,薄膜表面抗激光损伤阈值约15 J/cm2(1.06 μm,2.5 ns高功率激光作用下). 相似文献
4.
5.
共沉淀法制备Ce—TZP/Al2O3纳米复合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正交设计试验法研究了共沉淀法制备Ce-TZP/Al2O3纳米复合粉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混合溶液的浓度的为0.5M,加入活性剂PEG及络合剂EDTA作为分散剂,溶胶的pH值为8-9并采用醇洗 共沸蒸溜进行脱水时,所得到的粉未粒径最小,分散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7.
8.
9.
ZrO2基纳米超微粉生产技术与粉体特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介绍了化学共沉淀一凝胶法制备ZrO2基纳米超微粉新技术,该法利用廉价原料和简单工艺过程可工业化生产杂质总量低于0.1wt%平均粒径为10nm,分散性良好,粒度分布极窄的高纯ZrO2或ZrO2基纳米超微粉,对所制粉体的相结构和烧结特性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纳米ZrO2对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反应法”制备纳米ZrO2/UPR.是将纳米ZrO2粉在合成不饱和聚酯时加入。用正交优选试验得到合成树脂最佳配方为:二元酸与二元醇的摩尔比是1:1,饱和酸与不饱和酸的摩尔比是1:1,纳米ZrO2含量是7%,邻苯二甲酸酐与己二酸的摩尔比是1:1,过氧化苯甲酰用量为1%。经测试.纳米ZrO2/UPR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121.3MPa,10.1kJ/m^2.较UPR分别提高28.4%和16.1%,得到了同时增韧增强的树脂。 相似文献
12.
13.
14.
纳米氧化锌改性胶粉/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纳米氧化锌采用直接混合、球磨分散混合及超声分散混合法对胶粉进行了改性.并在开炼机上制备了纳米氧化锌改性胶粉/天然橡胶复舍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对纳米氧化锌的分散效果进行了考察,并测试了填充改性胶粉的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撕裂强度及耐磨性。结果表明,超声分散混合法得到的试样中纳米氧化锌的分散情况较好,其中采用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试样的性能最佳,与纳米氧化锌直接混合和添加活性氧化锌的试样相比其拉伸强度分别提高32%和55%,扯断伸长率分别提高7%和22%,撕裂强度分别提高28%和39%.耐磨性分别提高17%和7%。 相似文献
15.
在高温(1400℃)和超高压(4.2GPa)条件下制备部分稳定ZrO2增韧的Si3N4中介结合的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研究了中介相中ZrO2的相变及增韧机理。在PCBN中加入少量Al粉。可阻止t’-ZrO2形成,达到利用部分稳定的ZrO2的t-m相变增韧中介相Si3N4的目的。ZrO2的t-m相变量在稳定剂Y2O3含量为2.0%(摩尔分数)时达到最大值,PCBN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磨耗比。ZrO2对中介相的增韧机理为相变增韧与微裂纹增韧作用的叠加。 相似文献
16.
17.
18.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 on an annealed ZrO2 (Y2O3) surfac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njea J. Tse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1998,17(4):285-288
19.
20.
The (ZrO2)0.97(Y2O3)0.03 tetragonal solid solution was prepared by solid-state reaction from mechanically activated powder mixtures. The effects of
the activation medium and particle size on the sintering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 was examin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