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醇化过程中白肋烟香味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醇化过程中白肋烟香味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醇化过程中白肋烟香味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所测定的 17种中性香味成分中 ,许多中性香味成分含量在醇化过程中呈明显增加趋势 ,增加幅度较大的成分有糠醛、糠醇、苯甲醛、苯乙醇、氧化异佛尔酮、巨豆三烯酮和金合欢基丙酮等。在所测定的 12种碱性香味成分中 ,有吡啶、2 ,3-二甲基吡嗪、2 ,5 -二甲基吡嗪、2 ,3,5 -三甲基吡嗪、四甲基吡嗪、2 -乙酰基吡啶等 6种重要碱性香气成分含量有明显增加 ,但碱性成分总含量在醇化过程中呈大幅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GC/MS和内标法,对CO2膨胀前后福建上部、中部和下部烤烟的酸性、中性和碱性香味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对比分析.测定出丙酸、2-甲基戊酸、苯甲酸和月桂酸等15种酸性成分;糠醛、芳樟醇、β-紫罗兰酮等17种中性香味成分;吡嗪、噻唑、吡咯等16种碱性香味成分.结果表明,烟丝经膨胀后,酸性香味成分中的异戊酸、戊酸、β-甲基戊酸、己酸、辛酸、壬酸、月桂酸、油酸和肉豆寇酸含量均下降,而丁酸、苯甲酸的含量明显增加;中性香味成分中,异佛尔酮和香茅醇的变化不明显,中部和下部烟丝中的大马酮含量显著增加,其余14种成分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碱性成分中,噻唑、吡咯、吡嗪、2-乙基-3-甲基吡嗪的含量变化与烟叶部位相关,其余成分的含量均减少.  相似文献   

3.
几种国内外混合型卷烟烟丝中香味物质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的前处理分离方法,以及气相色谱和气质谱联用分析鉴定技术,对9种国内外混合型卷烟烟丝中的半挥发性酸性、碱性和中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出37种碱性成分,83种中性成分和12种酸性成分。采用内标法定量测定了烟丝中的噻唑、吡啶、四甲基吡嗪、吡咯和吲哚等18种碱性香味成分;芳樟醇、二氢大马酮、香叶基丙酮、氧化异佛尔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47种中性香味成分;乙酸、3-甲基戊酸、十四酸和棕榈酸等12种酸性成分。以及酸性、碱性和中性成分的总量,评价了该方法的重复性和前处理过程的回收率。研究结果表明,烟丝中中性成分总量的平均值国外卷烟比国产卷烟略高;烟丝中酸性成分总量的平均值国外卷烟比国产卷烟略低;烟丝中碱性成分总量的平均值(烟碱除外)国外卷烟是国产卷烟的2.2倍。   相似文献   

4.
HXD前后烟丝中烟碱及部分香味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卷烟加工过程中烟草化学成分的变化,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技术,对两种牌号烟丝在HXD前后的酸性、碱性和中性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内标法定量测定了烟丝中吡啶、吲哚等17种碱性香味成分;二氢大马酮、芳樟醇等18种中性香味成分;2-甲基戊酸、苯甲酸等12种酸性香味成分;采用溶剂萃取法对HXD前后烟丝样品中游离烟碱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XD工序对烟草总生物碱和游离生物碱的影响显著,总生物碱降低近16%,游离生物碱降低近30%;碱性香味成分总量和中性香味的酮类化合物呈下降趋势,而中性香味成分中的醇类化合物及酸性成分的总含量呈明显升高趋势。其中,酸性香味成分的变化最为显著,含量均大幅提高,增幅分别达18%和31%。  相似文献   

5.
白肋烟中一些重要碱性成分和羰基化合物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3个地区白肋烟中的一些重要碱性成分和羰基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前处理方法和配备氮-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及气质联用仪对重要的碱性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共鉴定出41种碱性化合物;并采用内标法对白肋烟中的吡啶、2-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乙酰基吡啶等17种重要的碱性香味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采用甲醇超声波振荡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仪及气质联用仪对醛酮类致香物进行了分析鉴定,共鉴定出46种醛酮类致香物;定量测定了2-戊酮、2,3-戊二酮、6-甲基-5-庚烯-2-酮、6-甲基-3,5-庚二烯-2-酮、糠醛等27种香味物质。研究结果表明:从碱性香味成分总量来看,巴西白肋烟样品 > 四川白肋烟样品 > 湖北白肋烟样品;从羰基类致香成分总量来看,湖北白肋烟样品 > 四川白肋烟样品 >巴西白肋烟样品。   相似文献   

6.
云晓熏醋香味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提取云晓熏醋的挥发性香味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性香味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确认了其中50种成分,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占总质量分数的93.307%。其主要成分为3-羟基-2-丁酮(38.467%)、糠醛(21.388%)、醋酸(19.228%)、吡嗪类物质(1.970%)和乳酸乙酯(1.736%)等。  相似文献   

7.
白肋烟重要香味物质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9,他引:3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和气质谱联用法对国产 (湖北鹤峰、重庆奉节 )和进口 (巴西、津巴布韦和马拉维 )白肋烟中的酸性、碱性和中性香味物质进行了分析 ,共鉴定出 2 0 0种香味物质。文献检索表明 ,其中有 30种成分为烟草中尚未报道的化合物。采用内标法对白肋烟中重要的 2 6种碱性、39种中性和 15种酸性香味物质的含量 ,以及酸性、碱性和中性香味物质的总量进行了定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在所分析的白肋烟样品中 ,(1)国内外白肋烟均含有相同种类数的香味物质 ,其不同点在于 :①国产白肋烟烟叶的酸性成分总量低于津巴布韦和马拉维白肋烟 ,而高于巴西白肋烟 ;②国产白肋烟的中性香味成分总量 (不计新植二烯 )高于津巴布韦和巴西白肋烟 ,略低于马拉维白肋烟 ;③国产白肋烟中的新植二烯含量明显高于国外白肋烟 ;④湖北白肋烟的碱性香味成分总量与巴西和津巴布韦白肋烟的接近 ,略高于马拉维白肋烟 ;⑤国产白肋烟中的杂环化合物 (吡啶、吡嗪和吡咯类 )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含量低于巴西和津巴布韦白肋烟 ;(2 )国内 2个主产区白肋烟香味物质的含量在酸、碱、中 3个集分中的差异比较突出 ,即除了湖北上部白肋烟酸性成分的总量低于重庆上部白肋烟的以外 ,湖北上部、中部和下部白肋烟中性和碱性香味成分 ,以及中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剂萃取-中心切割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技术(MDGC/MS)建立了一种烟草主要中性香味成分的分析方法.0.5 g烟样经5 mL乙醚萃取和2 mL 5%H2SO4酸洗,静置过夜后萃取液用多维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以甲基丁子香酚为内标,对茄酮、β-大马酮、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中性香味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并与同时蒸馏萃取(SDE)-气质联用(GC/MS)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待测组分检出限在0.02~0.18μg/mL之间,回收率为80.0%~ 123.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7.5%.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适用于烟草中性香味成分的批量测试.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圆周及滤嘴通风率对卷烟主流烟气中碱性香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采用CH2Cl2浸提、GC/MS分析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圆周和滤嘴通风相互搭配的卷烟样品主流烟气中21种碱性香味成分的释放量。结果表明:(1)每克烟丝释放的各类碱性香味成分以及碱性香味成分总量,随卷烟圆周的增大均呈增加的趋势,随卷烟滤嘴通风的增大均呈降低趋势;(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吡啶类、吡嗪类和喹啉类香味成分释放量以及碱性香味成分释放总量在不同滤嘴通风率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吡嗪类、喹啉类香味成分释放量在不同圆周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3)增加相同的滤嘴通风,吡嗪类香味成分释放量降低幅度最大,其次为吡啶类和喹啉类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10.
同时蒸馏萃取燕麦炒米香味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清  黄明泉  杨震安  郭项雨 《食品科学》2012,33(14):158-16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燕麦炒米香味物质,然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提取的燕麦炒米香味物质进行检测和成分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6种成分,鉴定出58种,占香味物质总峰面积的85.23%。主要成分有Z,Z-9,12-十八碳二烯酸(20.01%)、E,E-2,4-癸二烯醛(7.15%)、十六烷酰胺(5.30%)、二十烷(4.38%)、十六烷(4.17%)、乙酸乙酯(3.52%)、2,6-二甲基吡嗪(3.03%)、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96%)、己醛(2.65%)、2-乙基-5-甲基吡嗪(2.64%)、乙酸丁酯(2.39%)、1-戊醇(2.11%)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浓香型产区烟叶中性致香成分和生物碱的特点,对浓香型8个产区的烟叶样品的中性致香物质与生物碱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中性致香成分总量河南豫中南烟区最高,达1107.93μg/g,安徽皖南最低,仅为558.04μg/g。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棕色化反应产物中的糠醛,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中的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中的茄酮、新植二烯的含量,较同类降解产物所占的比重较高。8个浓香型产区烤烟总生物碱和烟碱的变化幅度为2.33%~3.71%和2.05%~3.31%,平均值分别为2.71%和2.40%。所有浓香型产区降烟碱含量都比较低,且低于5%。不同浓香型产区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差异显著,8大浓香型产区烤烟烟碱含量都在优质烤烟的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云南白肋烟中性香气物质含量及与国内外烟叶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云南白肋烟中性香气物质组成特点及与国内外重要烟区白肋烟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异同,收集了我国云南8个样点及四川、湖北、重庆及美国、马拉维产区白肋烟样品,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样品的中性香气物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肋烟类胡萝卜素类总量美国产区的含量最高,苯丙氨酸类、西柏烷类、棕色化产物类及除新植二烯外香气物质总量均是重庆的含量最高。聚类分析将所有样品分为2类,75%的云南样点与马拉维产区为一类,其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和苯丙氨酸类总量均略大于马拉维产区烟叶中的含量, 其余样点则与美国产区为一类,除类胡萝卜素类物质低于美国产区烟叶中的含量外,其余各成分含量均高于美国产区烟叶中的含量。总的来说,云南白肋烟与马拉维白肋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采收成熟度烤后烟叶香气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采收成熟度初烤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感官评吸、电子鼻无损检测和气质联用法3种方式对烤后烟叶香气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处理烟叶的香气质量特征及主要致香成分的贡献,探索电子鼻评价烟叶香气质量的新方法。结果表明:7-8成黄采收的烤后烟叶评吸质量显著优于8-9成黄采收的烤后烟叶,但与6-7成黄采收处理无明显差异。气质联用法检测出的新植二烯含量与感官评吸结果吻合度较好,新植二烯可能对整体香气质量起主导作用。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5,6-环氧紫罗兰酮、2-甲基-2-庚烯-6-酮和异佛尔酮,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中的苯甲醛、苯甲醇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美拉德反应产物中的5-甲基糠醛、吡嗪、3-甲基-2-环戊烯-1-酮,其他类致香物质中的γ-丁内酯等致香物质可能是影响不同成熟度烤后烟叶香气质量的关键成分。电子鼻可以初步判定不同处理烤烟的整体香气质量,对不同样品鉴别度较高。电子鼻检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评价烟叶整体香气质量的方式辅助烟叶感官评吸,提高香气质量评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烟草类型烟叶中性致香成分和生物碱含量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省典型产区的不同类型烟叶为材料,研究了烤烟、白肋烟、香料烟、马里兰烟、晒烟5 种类型烟叶的中性致香成分和生物碱含量变异特点和组成成分。结果表明:(1)中性致香成分总量烤烟和晒烟(万源巫烟)含量较高,大部分指标间差异显著。不同中性致香成分类群中除新植二烯外,其他4 种类别的含量均以万源巫烟最高,其中类胡萝卜素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各类型烟叶中新植二烯含量所占比例均最高。(2)5 种类型烟叶生物碱含量、烟碱和降烟碱含量差异变化较大,而假木贼碱和新烟草碱变化相对较小。白肋烟降烟碱含量和烟碱转化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不利于优质烟叶内在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延边地区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取样方法研究了延边地区烤烟化学成分与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还原糖和烟碱与各类香气物质总量相关性不显著;总氮与苯丙氨酸类、棕色化产物类、新植二烯含量及香气物质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苯丙氨酸类和棕色化产物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关系;蛋白质与除类西柏烷类以外的香气物质及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各类香气含量及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钾与类胡萝卜类和类西柏烷类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呈显著或极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关系;在总氮1.06%~1.99%、蛋白质3.45%~10.18%和钾0.66%~1.94%含量范围内,相对提高其含量,有利于烤烟香气物质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大曲清香型白酒和复合香型白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以明确不同香型白酒的香气特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 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C×GC-TOF-MS)分别检测2种香型白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对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类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多级鉴定策略,分别在大曲清香型白酒和复合香型白酒中确认了可信度较高的挥发性香气成分251种和341种,主要包括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还包括呋喃类、含氮、含硫及其他类物质。在复合香型白酒中鉴定出的特有挥发性含硫和吡嗪类化合物分别为8种和7种,二者为区别于大曲清香型白酒的特征香气成分。白酒香气成分及其感官特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香型白酒具有“香气复合幽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花生经过烘烤、微波、研磨花生酱以及压榨花生油等不同方式的处理后挥发性气味成分研究的进展,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分析其组成,借鉴电子鼻法分析测定出上述花生制品中香气的主要成分是吡嗪类物质,为进一步建立判定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金攀西"优质烟开发区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对"金攀西"优质烟开发区攀枝花和凉山州烤烟中性致香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攀枝花地区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高于凉山州地区;两地烤烟种植品种云烟85的中性香气物质含量高于红大;两地烟叶部位间上部叶(B2F)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最高,中部叶(C3F)次之,下部叶(X2F)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