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今后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河南省灌溉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灌溉面积的多数为地面灌溉,灌溉方式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低,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灌溉节水是建设节水型会的首要内容。文章从灌溉制度的功能特点、灌溉制度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灌溉用水量计算以及应用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其结果与省权威单位的研究成果相吻合,说明该方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优化灌溉制度及经济灌溉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限额灌溉的条件下,灌溉水量在各个生育期的最优分配,可以在根据缺水灌溉试验得到的产量水分模型的基础上,以最大产量为目标,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求得。经济灌溉制度是在一定供水量的前提下,使灌溉净效益达到最高的灌溉制度。该文给出了数学模型,并依据民勤县的试验资料给出了结果。 相似文献
4.
邓永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2,(9):99-100
针对某蔬菜基地供水保障项目实例,提出计算项目灌溉规模和实际需求量的重要意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等,通过合理确定灌溉规模、详细计算灌溉需水与灌溉用水量,有效分析不同种植结构的实际用水量,种植2季(“白菜-甜椒”组合,若灌区水源匮乏,可采用“辣椒-白菜-3”的组合),80%保证年灌溉定额为1 500 m3/hm2,保证率80%的月最大用水为450 m3/hm2即15.00 m3/(hm2·d),此种种植模式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5.
6.
7.
8.
9.
黑龙江省水利厅业务主管部门在全省不同地域布置了40余处水田和旱田灌溉试验站,为取得先进灌水技术和科学的灌溉制度做出了很大贡献。文章阐述了灌溉试验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水田作为灌溉制度试验的共性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淠史杭灌区农业生产的现状,通过对秧田耗水量-泡田用水量-本田需水量-本田灌溉制度的系列试验资料分析,提出了适合淠史杭灌区目前条件下节水增产的水稻优化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1.
非充分灌溉是利用作物自身生理节水与抗旱能力的一种节水技术,是灌溉农业的发展方向,引用试验和示范推广资料,简述非充分优化灌溉制度的形成和特点,论述了其节水增产效益,介绍应用方法和实例。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膜孔灌溉的最优灌溉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在沧州市郊区进行的灌溉试验资料,得到了干旱年份冬小麦膜孔灌溉水分生产函数,建立了优化模型,并针对不同的可利用水资源量,通过计算得到了最优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3.
14.
以北疆高海拔地区伊吾县和青河县为例,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方法推算出不同水平年两地苜蓿生育期内地面灌溉、喷灌、滴灌3种灌溉方式下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相同水平年内研究地区均为滴灌灌溉定额最小、灌水次数最多;相同水平年同一灌溉方式条件下,伊吾地区的灌溉次数、灌溉定额均大于青河地区;各水平年内,研究地区7、8月份的灌水次数所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均较大。计算结果为提高伊吾、青河地区苜蓿灌溉管理水平提供依据,为气候类似的地区制定苜蓿灌溉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对灌溉临界期流量的确定通常采用固定时期(也有滑动段)系列按设计保证率法推求,但均难符合准低保证率的要求。本文以作物全部生长期为出发点,推求设计灌溉面积,由设计灌溉面积计算灌溉临界期流量,这种灌溉临界潮流量计算方法更加合理和完善。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年径流分配。定时期独立系列计算灌溉临界期流量正确与否,可用下式判别非临界期来水的灌溉面积是否小于临界期流量确定的灌溉面积。Q..<Qo/Qoa/QDo式中:*非。:某年非灌溉临界期来水【*。:某年灌溉临界期来水,qo。:即非临界期单位用水量lq。:即灌溉临界期单位用…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水稻灌溉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作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在辽宁省内种植较为普遍,根据地形地势、河流水势、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及灌区分布情况,辽宁省共划分为9个水稻灌溉分区。每个分区选择1~2个代表站,根据代表站的试验资料,包括育苗期用水、泡田、水层深度、生育期起止时间、田间渗漏等,分析计算各站的净灌溉定额,从而反映所在分区的水稻净灌溉定额水平,以满足水资源平衡分析及灌区改造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19.
非充分灌溉制度的模糊优化设计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将作物腾发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消长函数概化为线性和非线性两部分,用模糊动态规划的方法确定作物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并编制了相应的电算程序,在研究灌区节水、高效用水管理方案方面做了一些新探索,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该文针对河北省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种植制度,水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指出在推广节水工程技术的同时,必须配合推广农作物节水型灌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