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旧城改造中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现阶段我国通常采用大规模改造模式。在这种改造模式下,社会公平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大规模旧城改造模式下的社会不公现象,探索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的改造方式,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城市建设。 1.大规模改造大行其道及造成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业的发展,住房的商品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大量外资的引…  相似文献   

2.
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现阶段我国通常采用大规模改造模式。在这种改造模式下,社会公平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分析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社会不公现象,探索城市政府在旧城改造中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尊重历史,“织补”环境:论城市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建筑创作》2001,(4):79-83
当前,在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建筑创作领域普遍存在着忽视传统,破坏环境的状况,这种状况的泛滥,正在造成我国不少城市中历史环境的巨大破坏。本文旨在研究城市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卢良 《时代建筑》1995,(3):16-17
城市仿真设计及其应用卢良建筑设计现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城市改造更新日益兴起,而城市改造项目投资大、涉及面广,存在着复杂的现状条件,特别是对城市原有风貌和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因此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的难度大大提高。一方面,业主为了本身利益...  相似文献   

5.
贾敬 《中外建筑》2011,(12):71-73
在吸取了大规模城市改造的教训之后,小规模渐进式的开发模式在满足城市更新的多元化的需求下,以更灵活、针对性更强的方式实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针灸"则是在这种模式下,将其城市改造方法提升为一种城市设计战略工具。它是在借鉴了城市更新理论、城市设计理论和触媒理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发展形成的,实现了城市更新的集约化,科学化,有机化。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面临着不同文化的撞击,由此带来了城市风貌的剧变。众多城市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快速推进的城市改造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城市风貌和个性特征。面对城市风貌日渐趋同的窘境,当前我国不少城市正在积极开展城市风貌规划或相关规划,然而客观存在的事实是: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建设模式已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进入对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城市建设将由大拆大建向城市修复与更新转变,住宅建设将由大规模新建向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与改造转变。老旧小区改造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新型基础实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陈子光  张宇 《建筑节能》2016,(6):125-128
在严酷的气候背景及社会发展背景下,东北寒地城市具有大量既有住宅亟待改造,全面的改造不仅仅是建筑节能性能的提高,也包含居住模式变化对建筑空间环境产生的改造要求。近年来,我国应对老龄化趋势在人口政策方面做出了大幅度调整,通过解析东北寒地城市既有住宅的本质特征及适老化需求特点,分析其改造关键问题,以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引,发掘"代际互助模式"在该地区住宅改造中应用的可行性,建构基于此模式的东北寒地城市既有住宅改造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9.
张杰  单军 《世界建筑》2005,(3):19-21
进入1990年代后期,交通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证明,轻轨公产是引导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模式,近几年来,我国的很多特大城市都在积极发展城市轻轨交通,以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轻轨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环境因素也开始影响着城市的物质和生活结构,成为城市设计的新课题。2004年“清华-MIT联合城市设计班”以北京13号轻轨线沿线地段的整治,改造为题,正是为了探索轻轨交通支持,影响下的城市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于城市改造和城市保护的规划管理: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如何协调城市改造和城市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Conzen根据城市形态学理论提出的城市景观管理理论被西方学者广泛运用于分析和评价城市改造和建设所引起的城市景观改变和相应的规划管理。通过运用城市景观管理理论和针对具体建设项目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作者推理出了一种方法论体系用于研究中国对于城市改造和城市保护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1.
广州亚运会旧城改造项目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亚运会背景下,广州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计划,涉及众多社区及居民。广州琶洲村、至宝社区和万福东社区的社区更新采用了3种不同的改造模式,但因3个社区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居民社会网络范围较窄、社区归属感较强、低收入群体对社区的依赖性较强,更新改造项目缺乏对社区居民的社会、经济需求的全面考虑,给3个社区的居民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被改造社区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实际上成为了更新改造的社会成本承担者。  相似文献   

12.
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会学视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马航 《城市规划》2007,31(1):26-32
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深圳城中村是非农化农民群体“小传统”依附的“新社会空间”,是保护和实现他们的多重利益和权益,以及与城市顺利接轨的媒介,这是目前的城中村改造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同时结合国外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教训和经验,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重庆大规模、快速的旧城改造与更新为背景,探讨了城市记忆与情感消逝的原因,阐释了城市记忆与情感对于一座城市及其居民的重要意义,引发人们对于当前重庆旧城改造与更新中城市记忆与情感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低收入者面临的社会隔离、就业难、生活条件差等问题,归纳总结了欧美发达国家在解决低收入者居住问题上所经历的公共住房、混合住区、多元社区三个阶段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大量的廉租房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者的问题,在当前无法实现居住混合与社会混合相结合的情况下,我国应该走一种以多元化混合社区为目标的过渡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社会融合的低收入住区渐进式更新模式——“磁性社区”,探讨了“磁性社区”开放混合与动态生长的两个特点,并从社区边界、公共交通、功能业态、住宅类型和设施布局等方面提出“磁性社区”的更新方向,希望为解决我国低收入者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出一条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热衷于经营型的城市更新,注重短期现实经济利益的获取,由此导致了大量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文章在分析了当前经营型城市更新导致的经济与社会负面效应后,指出必须建树更加综合的城市经营目标,实现城市经营与城市更新的良性结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17.
国内建筑学教育强调形态设计,在城市地域环境的层面上也突出以建筑空间塑造为核心的设计模式。发达国家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市政建设的阶段之后,开始注重市民的心理需求;在城市规划以及环境整治的过程中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来把握使用者的主观需求,进而在设计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实践证明,这种将客观城市形态与市民主观意识结合起来的城市设计方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科学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开发已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面向精细化运营的城市更新行动正成为城市战略转型升级的全新命题。以西安市幸福林带PPP项目工程建设与运营为例,总结了西安幸福路片区综合改造开发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筑企业在城市更新前期策划上做“城市开发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后期运营上做“城市管理运营商”的城市更新改造对策,为城市片区开发和大体量城市更新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19.
In Dutch urban renewal, we observe an implementation gap between dreaming and doing. Dutch national government recently proposed to focus urban renewal on more than 50 priority areas in the cities and to reduce urban renewal subsidies. It is not very likely that this policy will accelerate urban renewal. This contribution suggests a different approach: the formulation of an urban district vision shared by the sustainable stakeholders in those districts. If they can come to an agreement, they deserve housing association finance and public urban renewal support. By targeting the plans primarily on the social climbers in the urban districts involved, the city can keep their buying power within the city. Combining phys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safety agendas and adopting a multi-functional orientation would seem to be a successful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