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ZnO/SiO2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反应途径、体系中水含量和NaOH浓度对ZnO/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等手段对ZnO/SiO2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吸附相反应技术能有效调控ZnO粒子粒径,吸附质种类与浓度以及吸附层厚度与性质均会影响粒子的粒径.随着吸附层厚度的增大,粒径逐渐增大;随着物理吸附层的形成以及吸附质浓度增高,粒径逐渐变小.与Ag纳米粒子制备过程对比,发现制备Ag和ZnO粒子的反应机理不同导致两种粒子的形成和生长过程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水量实验并结合同样条件下的浸渍法实验,研究了吸附相反应技术吸附层中钛酸丁酯的反应过程.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醇体相中Ti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发现有外加水的条件下,Ti含量曲线都呈现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且水量在1.0~1.1 mL时Ti含量曲线出现突变.Ti含量的突变区域通过电子色散能谱仪对载体SiO2表面Ti含量的测定得到了进一步地确定,但浸渍法得到样品的Ti含量变化非常缓慢.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吸附法得到的TiO2粒子粒径远远小于浸渍法得到的TiO2,而且在Ti含量较高时也能保持非常高的分散性.实验结果发现,由于纳米级吸附层作为反应器的独特性,钛酸丁酯在吸附层中发生的反应有着不同于宏观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纳米SiO2粉体作为载体,采用吸附相反应技术(adsorption phase reaction technique,APRT)在SiO2粒子表面制备纳米TiO2,研究了用水量、温度对纳米TiO2特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色散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等研究了SiO2粒子表面TiO2含量、TiO2形貌和晶型的变化规律.利用气相甲苯的光降解实验评价不同样品的光催化活性,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拟合得到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催化剂中锐钛矿型TiO2的形成可以提高其光催化活性.随着制备水量的增加,SiO2表面TiO2含量和样品中锐钛矿型TiO2含量都增加.TiO2催化活性的增加与载体表面TiO2含量增加有着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载体表面的Ti含量很快下降,光催化活性却变化不大,这可能与吸附层的变化导致分散均匀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吸附相反应技术,以纳米SiO_2为载体,将其富集水的表面吸附层作为纳米反应器,研究了Mg~(2 )与富集在吸附水层中的NaOH在硅胶表面的反应。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进行分析,发现产物中除了Mg(OH)_2之外,还有MgO-SiO2-H_2O/SiO_2。根据产物的组成,提出了吸附层中发生反应的两种路径,并通过考察NaOH的吸附时问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证实了这两种路径。其中一条反应路径是吸附层中富集的浓度较高的NaOH与硅胶表面的Si-OH作用,生成一定量的可溶性硅酸盐,在碱性条件下,进一步与MgCl_2反应生成MgO-SiO_2-H_2O类物质;另一反应路径是MgCl_2与吸附层中的NaOH反应生成Mg(OH)_2,在碱性条件下,Mg(OH)_2进一步与硅胶表面反应,形成MgO-SiO_2-H_2O类物质。最后考察了体系中水的量对两种路径的影响,发现水量越多,越容易出现MgO-SiO_2-H_2O。 相似文献
5.
选择两个实验体系,分别研究了抗坏血酸和NaOH两种吸附质在SiO2表面富含水的吸附层与乙醇体相中的分配对在SiO2表面原位制备Ag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质在SiO2表面吸附层和乙醇体相中的分配决定了Ag粒子的生成场所和形貌:抗坏血酸主要分配在乙醇体相中,导致Ag粒子的生成反应主要发生在乙醇体相中,生成的Ag粒子粒径较大:NaOH主要分配在吸附层中,导致Ag粒子的生成反应主要发生在吸附层中,生成的Ag粒子粒径较小.在不同NaOH浓度的实验中,随着NaOH浓度由0.0170 g·L-1增至0.404 g·L-1,吸附层和乙醇体相中的NaOH浓度分配比先增加后减小,导致反应的主要场所先由乙醇体相转移到吸附层,再由吸附层转移到乙醇体相,造成Ag晶粒粒径先减少后增加.当NaOH浓度为0.135 g·L-1时,Ag粒子粒径达到最小(约5 nm),且均匀分散在SiO2表面. 相似文献
6.
黄河水中苯酚在沉积物和水相间的平衡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酚类化合物作为有机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 ,会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入水环境 ,造成水体污染 [1,2 ]。酚类化合物具有酸性 ,因为羟基氧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与苯环共轭 ,从而可使羟基氢以质子的形式离去 ,同时生成苯氧负离子 ,因此 ,这类化合物可发生离子化。但是 ,酚是弱酸 ,只有部分离子化 ,大多数以中性分子存在。中性分子和离子形态的酚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能力不同 ,这类化合物的离子化程度与体系 p H值密切相关[3 ] 。我们研究了苯酚在黄河水中的离子化和吸附作用 ,这一工作未见报道。按文献 [4 ]中性分子和离子形态有机污染物的分配系数计算公… 相似文献
7.
8.
介绍了相反转理论基础,阐述了采用相反转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反转乳化过程与分类、影响环氧树脂乳液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如乳化剂种类、乳化剂含量、乳化温度和剪切速率等),提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对乳化剂要求苛刻、生产成本较高以及固化物性能有待突破等主要问题,认为今后研究方向应是进一步提高乳化剂的效率并改善固化物性能,同时满足生产成本要求,便于其工业化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电吸附技术得益于环保、清洁、简单和节能的技术优势,在海水脱盐淡化及污染物吸附处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如何构建高电荷容量的吸附电极是构建高效电吸附装置、提高吸附效率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电吸附技术原理出发,介绍了电吸附技术吸附储存离子的双电层理论模型,并对电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随后从吸附电极材料制备角度对碳吸附电极、层状金属氧化物吸附电极、复合型吸附电极分别进行综述,对每一类电极材料特点及不足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了针对各类材料不足之处的解决方案,并基于高效电吸附技术实际应用目标,对吸附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influence of reactant segregation and of the rate of reactant mixing on fast homogeneous chemical reaction rates is considered and a computer model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effect of mixing within a tubular reactor fed by two segregated but miscible streams. Results obtained from use of the model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urbulent reacting or multiphase flows is gaining popularity as a tool for th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many complex applications in process engineering. To make possible the accurate modeling of relevant reaction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the respec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of mixture fraction or particle size must be considered in an adequate manner. In the present paper, novel approaches to make possible a more detailed yet efficient representation of distribution functions in turbulent, reacting multiphase flows a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to the example of a system with mixing and reaction among three speci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固相萃取(SP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包括分离、纯化和浓缩的样品预处理方法,SPE技术以其高安全性、高效性、高选择性、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以及低耗性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在药物分析、化工分析、食品分析和环境分析等领域。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新型固相萃取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于生物碱的富集及分离。 相似文献
16.
17.
用于放射性锶测量的锶固相萃取片技术是最近几年开发的新技术,它比常规的放射化学分析方法简便快速,溶液能够以较高流速(50 mL/min)通过膜片,这使得该技术更适用于大体积水样品的分析,并可以节省大量的样品分析费用.总结了近年来锶特效固相萃取片分析水样中锶-90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样品体积、流速、酸度和干扰离子对锶化学回收率的影响以及在环境水样监测中的应用,旨在为此项研究进展提供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希望能够为我国锶特效固相萃取片分析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