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极大,可使微生物残存增加,加工设备无法严格清洗、消毒,产品受到污染。本章综述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被膜的形成特点及其控制方法,并对近几年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3.
4.
5.
6.
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极大,可使微生物残存增加,加工设备无法严格清洗、消毒,产品受到污染。本章综述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被膜的形成特点及其控制方法,并对近几年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8.
细菌黏附在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并形成生物被膜可能导致设备损坏、食品变质甚至人类疾病。混合菌生物被膜作为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单菌生物被膜相比,对消毒剂和抗菌素往往具有更强的抗性。然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种间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潜在作用仍有待探索。本文总结了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种间相互作用以及近年来的新型控制策略,并对未来食品工业中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污染防控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混合菌生物被膜在食品工业中的深入研究以及制定高效的新型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期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9.
10.
11.
益生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生菌是指当以足够数量存在时可对机体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近年来,由于其对机体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被膜是细菌分泌的多糖,纤维蛋白和脂蛋白等物质将细菌自身包裹其中,吸附在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等表面而形成的膜样复合物,是自然状态下许多细菌所选择的生存方式。但是关于益生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综述围绕益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优势及调控机制等展开分析,并指出益生菌生物被膜的相关研究将会是益生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生物被膜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形成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被膜的形成特点、抗消毒剂能力以及控制方法.生物被膜是潜在污染源之一,常常会使产品腐败或传染疾病,从而产生严重的卫生问题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22)
为了评估在硝酸钠存在的食品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污染风险,研究了硝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其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在1.25 mmol/L~10 mmol/L的食品安全浓度下,硝酸钠即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当硝酸钠浓度为10 mmol/L时,生物被膜生物量减少了73.90%,生物被膜活性降低了92.56%。在生物被膜培养物中,硝酸钠生成了亚硝酸钠;在起始硝酸钠浓度为10 mmol/L培养基中,最终培养物中的亚硝酸钠浓度为5 mmol/L。食品安全浓度的硝酸钠对不同来源的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有普遍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因菌株而异。此外,在较高浓度下,硝酸钠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更好,当硝酸钠添加浓度为640 mmol/L时,基本检测不到活菌数。因此,硝酸钠有潜力成为食品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杀菌剂与去除剂。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对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添加0.25 mmol/L的EDTA时即可使混合菌生物被膜黏附率下降16.5%,检测AI-2分子活性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进一步证实了随着EDTA浓度的增加,黏附度逐渐减少;EDTA仅对处于黏附期(0~28 h)的混合菌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添加二价金属离子(Mg~(2+)、Ca~(2+)、Fe~(2+))可增强混合菌生物被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温度、接种量对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 amonocytogenes)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和肉制品加工企业中常用的消毒方法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生物被膜的去除及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接种量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只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显著.以不同的常规消毒方法对模拟生产车间条件培养生长1d的单增李斯特氏菌生物被膜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不同方法对生物被膜去除效果的差异性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各方法对生物被膜的去除作用与抑制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9.
膜技术由于其优异的分离性能,近年来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膜分离过程中存在着膜污染现象,使膜的渗透通量及截留率等性能发生改变,使用寿命缩短,极大地限制了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实际应用。介绍了引起膜污染的机理。分析了影响膜污染的因素,并对防止膜污染的措施及其新进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研究以保障食品安全,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作为细菌为适应不良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黏附在食品原材料表面以及各种食品加工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增大了消毒清洗的难度,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和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地清除细菌生物被膜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调控机制,本研究系统分析总结了细菌生物被膜的检测与清除方法的现状,为实现细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消除由生物被膜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提供了综合性的认识,可为研究人员解决细菌生物被膜带来的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提供参考,对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