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研究投入到对食品微生物的研究中。高通量测序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数据产出通量高、分析全面、灵敏、快速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本文对高通量测序的操作流程及其在食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评价该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其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食品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酿造食品发展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消费者喜爱。传统酿造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影响产品风味、品质与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演替变化和功能基因挖掘等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通量高和结果准确等优势,成为传统酿造食品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该文以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出发,综述了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传统酿造食品微生物群落分析研究中的进展,并分析讨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为酿造食品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梁怡 《食品安全导刊》2020,(3):157-157,160
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食品检测机构完成对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查,为国民的生命健康提供安全保障。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检测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重要性,其次阐述了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针对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以及各种检测技术进行概述,最后提出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超标及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生物污染是影响国家公共卫生的主要因素。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因其高覆盖度、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已经作为食品安全检测最重要技术逐渐替代常规DNA诊断和微生物分型方法。本文通过综述测序的发展历史和二代测序原理及流程,着重论述以高通量测序为基础的16S rRNA、全基因组、宏基因组以及宏转录组分析在现代食品安全实验室中的应用,展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监控及食品发酵工艺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肉类调理食品中细菌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肉类调理食品方便快捷,营养美味,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其丰富的营养物质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滋生,影响食品品质和消费者健康。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全面、准确的研究肉类调理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微生物防控和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均质提取法对肉类调理食品中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提取,并以16S rRNA可变区V3-V4作为测序片段,分析细菌多样性。实验表明,4种肉类调理食品细菌多样性均较高,菌群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炸鸡块、骨肉相连和冷冻牛排的优势菌群是Anderseniella属,而羊肉串优势菌群是不动杆菌属,此外肉类调理食品中还存在芽胞杆菌属、梭菌属、泛菌属、假单胞菌属、嗜冷杆菌属和乳球菌属等。本论文明确了使用均质提取法对肉类调理食品中微生物进行16S rRNA V3-V4区测序分析,为后续大规模菌群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焦磷酸测序、SOLiD测序等一类新型测序技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些技术统称为新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与第一代Sanger测序技术相比,NGS测序技术具有检测通量更高、用时更少、准确度更高以及检测费用更低等优点。序列的检测可以用于精确的鉴别微生物菌群,包括不可培养的生物体和含量极少的微生物,NGS技术的研发给微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通过对NGS系统和平台的介绍,综述了NGS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发酵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它们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对微生物多样性、菌群结构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的研究,从而提高对食品(主要是发酵食品)的监控。  相似文献   

7.
食品在运输及贮存期间极易受到微生物等的污染从而导致食品变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纳米技术在食品领域越发受到重视。纳米技术可以将物质分解成更小的微观粒子,使物质的结构可以更为精确地被人们所掌控和调配。在食品保鲜领域,具有抑菌效果的纳米颗粒相比较传统抑菌剂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微生物滋生,优化食品贮藏环境并且延长食品保质期。针对上述情况,研发出具有抑菌性的纳米颗粒食品保鲜技术已成为现阶段食品保鲜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具有抑菌性的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对比分析了每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领域,并归纳了纳米颗粒常用的结构表征方法,以期能够为选择合适的制备及分析方法提供参考。同时介绍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纳米颗粒在我国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对抑菌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技术、安全性和规模化生产等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为纳米技术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大明  张静 《食品科学》2004,25(8):188-190
基因芯片技术为全面快速准确地分析鉴定水体、空气、土壤和食品等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工具和平台。本文扼要综述了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基因芯片检测微生物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分离纯化食品微生物DNA的方法和要求,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食品常见致病菌及其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该技术在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食品病原微生物传统检验方法费时、敏感度低、特异性差;随社会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研究和建立食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该文介绍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代谢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检测微生物基本原理,及这些技术在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食品安全防控不仅面临病原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和非食用物质非法添加等传统风险,还面临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带来的未知风险,以及重大活动保障中敏感物质的检测需求。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需要不断提高危害物检测技术。"十三五"时期,建议北京市开展食品复杂基质的高通量前处理技术、动物源性食品中兴奋剂多组分检测及来源鉴别技术、食品安全风险高通量高灵敏度同步识别技术、食品中未知化合物鉴定技术体系、动物源性食品中高风险危害因子检测技术、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和高通量未知物种成分测序鉴别技术的研究,同时建立检验检测服务平台量值溯源和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分析研究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测序方法简单、通量高、速度快和准确度较高等特点。本文在阐述高通量测序技术特点和测序平台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其在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现状,旨在为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者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关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情况的汇总分析和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爆发监测的数据显示,微生物性因素导致不合格问题以及食源性疾病一直居于首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从注重终产品检测转变为注重过程控制。食品微生物检测作为食品的卫生管理和安全性评价的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食品中微生物的限量要求及标准体系的变化,并介绍了食源性微生物检测及鉴定技术的应用及相关产品的应用情况,包括:显色培养基、测试片、ATP荧光法、PCR技术、生物芯片、质谱、测序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我国标准体系及检测技术的应用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食品检测过程当中所运用到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微生物高精端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过程当中由于样本的采集和制备工作中有诸多因素是不受控制的,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优化。所以,在食品检测过程当中对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比较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食品微生物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等因素产生变化,幵且检测周期长,导致关系食品质量安全的微生物检测数据不能相对真实地反映食品微生物情况。近些年,近红外检测技术因其高效、无损、快捷特点,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综述了近红外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检测过程,以及食品中产毒真菌、食源性致病菌和食品腐败菌等检测斱面的应用,以期为近红外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促迚食品微生物检测采用近红外迚行在线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海鲜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海鲜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安全检测的需求,文章介绍了海鲜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与技术,包括传统培养基法、酶联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并概述这些检测技术对食品微生物安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人力食品安全检测已经被更科学的检测方法和精密的检测仪器所取代,为了避免因为检测漏洞导致食用者食用后出现中毒或者身体不适,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优化。快速检测方法作为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其对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作用还在探索过程中。本文以现阶段常用的检测技术为依据,分析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和其优点。  相似文献   

17.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综述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及其在农药残留、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食品中生物毒素、食品中病原微生物、转基因食品等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并根据当前研究现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白酒酿造实质上是微生物消长演替、代谢产物积累变化的过程,要搞清白酒本质,必须从微生物着手。微生物在酒醅发酵过程中以群体方式发挥作用,准确解析微生物群落构成及演替模式既是阐明白酒产量、质量的前提,也是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功能及代谢的基础。针对各类微生物群落研究技术在白酒领域使用现状,对国内外研究报道做系统分析,发现纯培养以及不可培养DGGE/TGGE是目前研究白酒微生物群落的主流技术,而对微生物群落揭示较全面、系统的二代测序技术使用相对较冷,仅在外文期刊中报道相对较多。其次,通过应用现状成因分析,认为大多数研究者对测序数据的理解和分析水平不足是造成目前二代测序使用现状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对测序后反馈的重要结果做系统解释,并提出5类分析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各类方法分析策略与使用方案,旨在为白酒微生物群落研究者提供可行性高、参考性强的二代测序数据分析方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展开分析,在对食品微生物检测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关键环节,并对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实践应用进行概述,希望能够发挥各类微生物检测技术优势,为相关人员提供更为高效与准确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7):259-264
微生物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如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是食品及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此,对抑菌物质抑菌机制的研究也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可以从转录组水平上揭示各种抑菌物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分子机制。文中综述了转录组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多的RNA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的技术特点以及转录组学在抑菌机制研究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录组学在抑菌机制研究中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