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在脱酸的同时尽可能保留米糠油中的营养成分,采用乙醇萃取脱酸结合碱性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的低温物理脱酸技术对米糠油进行脱酸。以乙醇萃取脱酸米糠油为原料,以脱酸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米糠油的吸附脱酸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比了碱炼脱酸与乙醇萃取脱酸结合吸附脱酸对米糠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吸附脱酸工艺条件为碱性微晶纤维素添加量3.0%、吸附时间2.0 h、吸附温度40℃,在此条件下米糠原油经乙醇萃取脱酸结合吸附脱酸处理后,酸值(KOH)由35.04 mg/g降到0.92 mg/g,谷维素的保留率为73.0%,总甾醇保留率为74.3%,总生育酚保留率为56.5%;而米糠原油经碱炼脱酸处理后,酸值(KOH)由35.04 mg/g降到1.16 mg/g,谷维素的保留率为60.1%,总甾醇保留率为65.6%,总生育酚保留率为44.6%。可见,与传统碱炼脱酸相比,萃取脱酸结合吸附脱酸的方法对米糠油中谷维素、甾醇、生育酚的保留率更高,对游离脂肪酸的脱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以改性稻壳对菜籽油进行脱酸,研究脱酸条件;并且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改性稻壳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脱酸条件为搅拌速度150 r/min、吸附时间120 min、改性稻壳的添加量2.25%、吸附温度45℃。在此条件下改性稻壳能够使菜籽油的酸值从3.78 mgKOH/g降至0.81 mgKOH/g;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稻壳对初始酸价为5 mgKOH/g左右的原料油,具有较好的脱酸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花生壳为原料制备油脂脱酸剂——改性花生壳,考察不同脱酸条件下改性花生壳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脱除效果;并且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改性花生壳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平衡。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花生壳吸附脱酸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温度为50℃、吸附时间为120 min、搅拌速度为250 r/min、改性花生壳的添加量为2%,在此条件下改性花生壳能够使菜籽油的酸值从6.23 mgKOH/g降至0.97 mgKOH/g;静态吸附研究所得Langmuir吸附模型,适用于拟合改性花生壳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静态吸附过程,饱和吸附容量达到166.7 mgKOH/g。  相似文献   

4.
以柑橘皮(CP)为原料,经无水乙醇、氢氧化钠皂化处理,制得改性柑橘皮(MCP)吸附剂。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MCP添加量、脱酸温度、脱酸时间、MCP粒径对四级成品菜籽油的吸附脱酸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MCP对四级成品菜籽油的最优吸附脱酸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CP对四级成品菜籽油的最优吸附脱酸工艺条件为MCP添加量4%(以菜籽油质量计)、脱酸温度50℃、脱酸时间10 min、MCP粒径100目。在最优脱酸条件下,菜籽油酸价(Na OH)由2. 20 mg/g降到0. 68 mg/g,FFA吸附率达69. 09%,脱酸菜籽油酸价达到国家三级成品菜籽油酸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菜籽油为原料,模拟出高酸值植物油,分别采用两次碱炼脱酸法、乙醇溶剂多次萃取法和分子蒸馏-碱炼脱酸法进行脱酸,探讨模拟高酸值菜籽油碱炼最大脱酸程度及该脱酸程度下最佳脱酸方案,最后应用于高酸值薏米米糠油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高酸值菜籽油碱炼脱酸的最大脱酸程度为60 mg KOH/g; 3种方法经优化后,两次碱炼脱酸后精炼油酸值为0. 111 mg KOH/g,总得率为34. 82%;乙醇萃取脱酸后精炼油酸值为3. 158 mg KOH/g,总得率为47. 77%;分子蒸馏-碱炼脱酸后精炼油酸值为0. 280 mg KOH/g,总得率为57. 45%。最佳脱酸方案为分子蒸馏-碱炼脱酸,其工艺为:在蒸发器温度165℃、内冷器温度30℃、转速365 r/min条件下分子蒸馏后,采用60 g/L的NaOH溶液在0℃下脱酸,100 g/L的Na Cl溶液洗脱皂脚后分离得最终脱酸油。高酸值薏米米糠油经最佳工艺脱酸后,其酸值由63. 41 mg KOH/g降至0. 441 mg KOH/g,总得率为57. 05%。实际体系和模拟体系脱酸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模拟所得最佳脱酸工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以花生壳为原料,通过酸碱活化法制备了改性花生壳(MPS)材料,考察了MPS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FFA)的吸附脱除效果,并对MPS的脱酸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0.5%H_2SO_4和10%Na OH处理后,获得的MPS吸附脱酸效果良好,并在脱酸温度40℃、脱酸时间120min的条件下,以2%的MPS添加量,菜籽油的酸值(KOH)从3.3 mg/g降到0.16 mg/g。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和~(13)C-核磁共振对MPS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MPS吸附脱除FFA的过程中,化学吸附为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碱性吸附剂稳定性及其在菜籽油脱酸中的吸附平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碱性吸附剂的稳定性及其脱酸效果。试验表明,碱性吸附剂在pH〈2条件下不稳定,温度为150℃时对其脱酸效果有较大影响。碱性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达到217.39mg/g,能有效脱除菜籽油中的游离脂肪酸,降低菜籽油酸值。  相似文献   

8.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油脂脱酸剂,对制备条件进行研究。考察微波辅助处理时间、碱液质量分数、固液比、处理时间和温度对稻壳脱酸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脱酸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固液比为1︰30(g/m L)、处理时间为70 min,低火条件下微波辅助处理时间为45 s、碱液质量分数为12%、处理温度为4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脱酸剂脱酸效果最好,能够使菜籽油的酸值从3.56 mg KOH/g降至0.62 mg KOH/g。  相似文献   

9.
以乙醇-硝酸法制备的山葡萄梗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采用离体实验模拟胃和肠道环境,研究山葡萄梗微晶纤维素对水、油脂、胆酸钠、胆固醇和亚硝酸盐的吸附能力,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山葡萄梗微晶纤维素呈白色花粉状,其吸水膨胀性、持水性和吸油性分别比山葡萄梗提高了5.17, 2.78和4.46倍。在模拟肠道环境、吸附时间3 h的条件下,山葡萄梗微晶纤维素对胆酸钠的吸附量为5.6 mg/g。在模拟胃和肠道环境、吸附时间3 h的条件下,山葡萄梗微晶纤维素对胆固醇的吸附量分别为37.7 mg/g和18.5 mg/g,对亚硝酸盐的吸附量分别为53.2 mg/g和30.4 mg/g。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山葡萄梗微晶纤维素具有纤维素的典型化学结构,结晶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以微晶纤维素(MCC)为原料,氢氧化钠溶液为碱化剂,制备碱性微晶纤维素(AMC);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AMC的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AMC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FFA)的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AMC的制备过程中,其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结晶度降低,氢键作用力减弱,纤维素内部疏松程度和表面孔隙增加,吸附反应性能增强;Langmuir吸附模型适用于拟合AMC对菜籽油FFA的静态吸附过程,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描述其吸附动力学特性,此吸附是吸热且自发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米糠油进行脱蜡和磷酸-草酸辅助水化脱胶,再联合碱炼脱酸、蒸馏脱酸两段脱酸工艺进行脱酸,研究碱炼脱酸保留酸价以及两段脱酸工艺对谷维素留存率的影响。以谷维素含量、脱酸率、精炼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脱酸工艺。结果表明,原油酸价(KOH)为22~25 mg/g时,碱炼脱酸保留酸价(KOH)取5 mg/g,原油酸价(KOH)为27~33 mg/g时,保留酸价(KOH)取6 mg/g,原油酸价(KOH)为35~37 mg/g时,保留酸价(KOH)取7 mg/g,谷维素留存率较高。米糠油碱炼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5℃,时间22 min,碱液质量分数16. 91%,加碱量为理论碱量加0. 1%的超碱量;蒸馏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25℃,时间86 min,真空度0. 098 M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碱炼脱酸后谷维素含量为2. 05%,脱酸率为77. 78%,精炼率为80. 05%;蒸馏脱酸后谷维素含量由2. 05%升高到2. 16%,接近原油(2. 15%),脱酸率为90. 83%,精炼率为92. 42%。  相似文献   

12.
以环氧化微晶纤维素(EMC)纤维为原料,赖氨酸为改性剂,Na2CO3为催化剂制得氨基化微晶纤维素(Lye-EMC)吸附纤维,探究了制得氨基化微晶纤维素纤维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4 g赖氨酸用量为4 g、Na2CO3用量为0.3 g、反应温度为55℃以及反应时间为3 h时,制得的氨基化微晶纤维素纤维对刚果红溶液的效果最好,为89.23 mg/g。  相似文献   

13.
研究牡丹籽毛油的溶剂萃取脱酸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牡丹籽毛油的最佳萃取脱酸工艺条件为:以95%乙醇溶液为萃取溶剂,萃取次数3 次、料液比1∶2.5(g/mL)、萃取温度40 ℃、萃取时间20 min。在该最佳条件下,游离脂肪酸脱除率为93.12%,脱酸得油率为83.23%;牡丹籽油的酸值由10.18 mg KOH/g降到0.70 mg KOH/g,仍然保持牡丹籽油特有的清香味,达到后续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分别探讨自制碱性吸附剂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并将其应用到油脂脱酸工艺中。试验结果表明,碱性吸附剂在pH<2时不稳定,150℃处理对其脱酸效果有较大影响;其直线型吸附等温线方程为:Xe/q=0.0046Xe+0.0177,饱和吸附容量达217.39 mg/g。  相似文献   

15.
菜籽油干法耦合精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性白土、自制的脱胶白土及碱性白土对菜籽油进行干法同时脱色、脱胶、脱酸耦合精炼研究.结果表明:50.00 g毛油加热到70℃后,先加入2.0%活性白土脱色10 min,再加入2.0%脱胶白土,10 min后加入3.0%碱性白土,搅拌反应95 min后离心得到脱色率超过90%、磷含量小于5 mg/kg、酸值(KOH)小于0.2 mg/g的精炼菜籽油,达到传统精炼工艺的油品质量要求.该油脂精炼工艺过程及设备简单、生产效率高、无废水排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微晶纤维素对紫甘薯色素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吸附时间、温度、吸附剂用量和初始浓度对色素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吸附时间30 min,吸附剂用量0.2 g,色素初始浓度0.6mg/m L时,其吸附容量最大,为22.4 mg/g,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其动力学行为更好地符合颗粒内部扩散动力学模型,说明内部扩散是吸附过程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7.
利用脂肪酶Lipozyme TLIM、Lipozyme RMIM、Novozyme435进行高酸值油脱酸研究,发现脂肪酶Novozyme435脱酸效果最好。对脂肪酶Novozyme435催化高酸值油脱酸反应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甲醇添加量为理论添加量的3倍、酶添加量为油重的0.7%,体系初始水分含量不超过0.3%,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0h条件下,高酸值油的酸值由初始的20.7(KOH)/(mg/g)降到1.3(KOH)/(mg/g),脂肪酶Novozyme435具有良好的脱酸能力,同时,脂肪酶操作稳定性试验表明,脂肪酶Novozyme435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胡祥 《中国油脂》2020,45(8):9-13
以蒜头果毛油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水化脱胶过程中磷酸添加量、水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脱胶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碱炼脱酸过程中超碱量、碱液质量分数和脱酸温度对脱酸率的影响,并用响应面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的脱胶工艺条件为磷酸添加量0.4%、水添加量4%、脱胶温度30℃、脱胶时间50 min,此条件下脱胶油磷脂含量降至0.023 mg/g,脱胶率可达98.67%;最优的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超碱量0.2%、碱液质量分数10%、脱酸温度40℃、脱酸时间30 min,此条件下脱酸油的酸价(KOH)降至0.34 mg/g,脱酸率达96.79%。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以活性炭/活性白土和氢氧化钠作为脱色剂和脱酸剂,研究菜籽毛油的脱色和脱酸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优脱色工艺条件为:温度90℃,时间25 min,吸附剂质量比2∶2。此时菜籽油吸光度(0.192)较低,脱色率达到70%。最优脱酸工艺条件为:温度70℃,时间40 min,碱液浓度20%。脱酸后的菜籽油酸价(0.4158 mg/g)较低,脱酸率达到78%。脱色和脱酸试验结果表明此精炼工艺可以较好地改善菜籽油的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将微晶纤维素制备成2,3-二醛基氧化纤维素,再将2,3-二醛基氧化纤维素的6位羟基氯化,进行多胺化反应,合成了功能高分子材料二乙烯三胺基纤维素(DETA/MCC)。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其对胆红素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纤维素的醛基含量为81.02%,二乙烯三胺基纤维素的含氮量为15.22%;红外谱图证实胺基已接枝到纤维素上;X射线衍射分析得到二乙烯三胺基纤维素结晶度为58.29%,比微晶纤维素(MCC)的结晶度有所下降;静态吸附测得: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吸附温度为37℃,胆红素浓度为0.1g/L,动态吸附实验在2h时达到吸附平衡,平衡时吸附容量为8.44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