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2019年以来,人造肉技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人造肉制品抢占餐饮市场标志着这项技术可能迎来一个转折点,逐步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方法:综述了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两种类型的人造肉在技术层面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人造肉的食用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以及监管框架,展望了人造肉的市场和消费者接受度.结果:人造肉是肉类生产领...  相似文献   

2.
人造肉作为理想的畜产品替代品,是改造传统畜牧业的关键点,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和畜产品供给体系调整问题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该文结合技术轨道理论,基于人造肉专利技术情报,运用专利分类共现分析法和“S”型曲线法分析人造肉技术系统内现有技术轨道和各轨道技术成熟度,并据此外推出未来人造肉技术可能的演进方向。研究表明,人造肉技术系统内存在三类技术轨道,其中植物蛋白肉技术是近期人造肉技术系统的技术主轨道,当前人造肉技术系统是旧式人造肉技术轨道跃迁的结果;植物蛋白肉尤其是提升植物蛋白肉仿生效果的技术是短期内的发展重点,细胞培养肉等技术研究方向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斌  屠康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9):327-333
人造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动物干细胞合成的人造动物肉;一种是通过植物蛋白及其他植物性成分合成的植物性肉。从能源角度讲,人造肉能够减少饲养牲畜时所产生的能耗。从温室效应角度考虑,人造肉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压力。而从营养角度讲,人造动物肉能够提供传统屠宰肉类似的氨基酸、脂肪及维生素等;植物性肉主要由植物蛋白合成,同样能够给人体补充大量蛋白质。因此将人造肉作为传统肉类的替代品,不仅能够提供应有的营养,还能给环境、能源等带来可持续性增益。但人造肉目前仍存在较多的技术、伦理道德以及安全等方面问题。本文介绍了两种人造肉的主要制作方法,综述了人们目前对人造肉的认识以及态度,最后总结了人造肉在未来市场可能会遇见的挑战,以期为我国人造肉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和中等收入人群的空前扩大,人类对肉品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趋势,单纯依靠传统养殖业满足人类快速增长的肉品消费的生产方式正经受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人造肉是目前看来最有可能解决人类肉品生产和消费困境的方案。目前,人造肉共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该类产品因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肉品的外观和口感,所以又被称作素肉、植物肉、模拟肉等;另一类是基于生物组织培养的人造肉,该类产品因可以绕开动物饲喂而为人类提供真实动物蛋白,又被称作培养肉、培育肉、体外肉或清洁肉等。然而,由于人造肉产业刚刚兴起,我国相关的术语、标准、法规等尚处于有待制定的阶段,造成目前人造肉相关术语命名的混乱。本综述中,作者结合人造肉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社会接受度、国内的命名、国际上的命名等相关资料,对人造肉的相关描述术语在汉语中的命名提出规范意见。  相似文献   

5.
人造肉分为素肉和细胞培育肉两类.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尚未知的安全监管风险制约着细胞培育肉的上市销售.素肉作为一类传统而又极具市场发展潜力的人造肉产品,正成为全球食品领域研发的热点,素牛排、素鸡块等素肉新产品也不断上市销售.但是,素肉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法规、标准尚不健全完善,给其合规监管和产业健康发展带来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1):248-25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及美味食品的追求,我国肉类农产品的供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因此,以细胞工厂为基础的人造肉将成为未来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利用细胞培养已经可以获得一定量的动物肌肉组织,但相关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还很低。根本原因是现阶段人造肉制品还无法逼真模拟真肉的品质。要想生产符合大众需求的人造肉制品,必须要对人造肉制品进行一系列的商品化加工和重塑成型处理。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可以通过添加合成的血红蛋白、香味物质等食品添加剂,优化肉制品中各组分的比例和3D打印技术初步实现人造肉制品的商品化。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可以用于人造肉制品商品化的技术和相关研究进展,为实现人造肉制品大规模的市场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环保及美味食品的追求,我国肉类农产品的供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及波动。欧美等国已经投入大量资源开展人造肉研究,预计未来可能将对我们国的食品及肉制品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将人造肉来替代我们传统肉类的产品,首先需要能够提供肉的美味和营养,还要给生态能源、环境等带来可持续性发展。人造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植物蛋白及其他植物性成分合成的植物人造肉,另外一种是通过动物干细胞合成的细胞人造肉。但人造肉目前仍存在较多的技术、安全以及成本等方面问题。该文对人造肉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人造肉及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以超声电动牙刷的相关专利申请为研究对象,对其全球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申请量趋势、国别分布、申请人分布;从技术方案角度对超声电动牙刷的专利申请进行了分类,并对其重要技术分支的专利技术发展路线进行了梳理,筛选得到重要专利,形成了技术发展脉络,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总结了超声电动牙刷领域专利技术的分布与技术演进路线,以期对电动牙刷领域的专利审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造肉主要通过模仿动物肉的口感、特性和烹饪属性,以替代动物肉食食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能够满足素食主义者、肥胖者以及“三高”人群的需求。本文阐述了现有人造肉的种类、加工工艺、现存质量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叙述多糖特性及其在人造肉中应用,同时分别从风味、营养和口感方面分析评价多糖制备人造肉特性,最后对人造肉今后研发和生产提供几个发展方向,为今后人造肉研制工艺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追求,人们将目光聚焦在肉类替代品的研究探索上,新型食品—人造肉已经成为了弥补肉制品行业资源缺口的优良选择.人造肉包括植物蛋白肉、细胞培养肉和菌类蛋白肉.该文对人造肉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对人造肉产业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试图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人造肉"生产来解决当今在全世界范围内 日益迫近的肉类危机:一方面,未来肉类农产品的供应量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目前肉类的安全性问题,如食源性疾病带来的危害等,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作者通过对人造肉生产逻辑的分析,即通过对人造肉生产4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不仅对人造肉生产的产品类型、...  相似文献   

12.
人口增长所引发的畜禽肉市场的供需矛盾,以及生产畜禽肉时对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等潜在问题推动了植物基人造肉的研究与开发。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植物基人造肉产品的发展现状和生产工艺原理分析,重点分析了植物蛋白原料特性和挤压工艺参数对人造肉品质的影响,并就目前存在的公众接受度低、产品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法规不健全以及机理研究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为今后植物基人造肉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肉制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降低糖类,减少脂肪及食盐,添加一些功能因子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功能性肉制品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功能性肉制品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热鲜肉与冷却肉品质差异之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肉与肉制品中生鲜肉占比约80%,生鲜肉中热鲜肉占比约60%,而冷却肉占比不足30%。近年来研究表明,僵直前的热鲜肉更适合炖煮、炒制、涮制等传统烹饪方法,而解僵成熟后的冷却肉则更适合烘烤、烧烤等西式烹饪方法。基于热鲜肉和冷却肉各自不同的加工特性和优劣势,本文在综述热鲜肉与冷却肉品质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消费者饮食习惯、个性化消费需求和精细化烹饪方式的生鲜肉加工理论、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以期为生鲜肉生产“定制化”新业态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传统肉类生产方式面临的挑战及培育肉产生的环境影响,表明培育肉是一种在生产技术、发展理念以及未来意义上具有先进性的肉类生产形式。通过对培育肉不同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对比分析表明,影响培育肉生产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原料来源、细胞生长密度等,与传统肉类生产方式相比,培育肉的生产过程将占据更少的土地面积、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淡水资源、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另外,在降低培育肉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通过开发适于工业生产的具体工艺及攻关系列基础技术问题进一步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以满足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由于目前培育肉的工业化生产工艺尚未建立,对于细胞增殖、分化和培育肉质量控制等尚无明确参数,导致不同LCA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促进培育肉产业化发展需尽快确定培育肉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按照目前我国的装备试剂工业基础水平明确符合我国技术发展现状的培育肉LCA,为我国未来制定相关培育肉产业化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算机视觉鉴别肉松与肉粉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快速鉴别肉松和肉粉松,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BP人工神经网络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先对60组肉松和60组肉粉松图像进行灰度化并剪切成长宽为899×772像素,然后在剪切后的灰度图像中提取灰度均值、总熵值、灰度等级矩阵的标准差、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对比度、相关度、纹理二阶矩和均匀度,在剪切后的二值图像中提取分形维数,共计8个纹理指标,再将45组肉松和44组肉粉松作为训练集输入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剩余样本作为测试集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BP神经网络总分类准确率为80.65%,其中有2组肉松被误判为肉粉松,有4组肉粉松被归为肉松。该研究成果可为销售点快速无损鉴别肉松与肉粉松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Defined as meat cultured in a laboratory within a bioreactor under controlled artificial conditions, in vitro meat is a relatively recent area that has opened a whole universe of possibi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meat sector. With improved chemical and microbial safety and varied options, in vitro meat has been proposed as a green, health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nutritionally better product that is free from animal suffering and death. Cell culture and tissue culture are the most probable technolo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uturistic muscle product. However,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in the production of a suitable product at an industrial scale under a sustainable production system and a great body of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fill the gaps in our knowledge. Many materials used i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are novel and untested within the food industry and demand urgent regulatory and safety assessment systems capable of managing any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d meat. The future of this product will depend on the actions of governments and regulatory agencies.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emerging biotechnological op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d meat and suggests ways to integrate these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to meat research. It considers the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developing cultured meat, opportunities, ethical issues as well as emerging safety and regulatory issue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8.
肉味香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肉味香精的研究进展,包括肉香风味物质的分离、鉴定和合成,美拉德反应技术在肉味香精生产中的应用,脂类物质的作用,肉味香精技术的研究进展,国内肉味香精工业的发展等。并对肉味香精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