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见的建筑展览是对图像和模型的集合与展示,有时候仅仅是设计成果的罗列,有时候也借此来共同表达某个主题或概念。这种集合展示是一种空间再现,它或者是对设计所表达的建筑空间的再现,或者是通过一种再现的空间来完成主题叙事。但是,建筑展览还可以具有另外一种使命,它可以成为一种建筑学的空间实践。这种空间实践不仅仅关乎于身体空间,还指向了建筑学历史和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文章重点以"重新装载展"为例,阐述了展览如何具有另一种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在文学艺术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样,在文化建筑空间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空间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向人传递社会精神文化。空间的隐喻也是人通过认识事物本身,体现出的精神和心理、情感和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本文论述了隐喻手法在当代文化建筑空间的表意的应用,意在对空间精神做出更人本主义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颜晨耘  王珊 《中外建筑》2021,(1):189-193
福柯理论描述了空间中视线的表达和权力的产生,他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一种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联系起来的方法,并解释了空间中的权力以及空间如何通过组织、人和经验发挥作用.福柯还将异托邦理论形容为一种不同的概念,因为它描述了一个与日常空间不一致的世界,可以作为一种反思和检查空间的方法.高线公园和地景艺术"麦田"都位于纽约曼哈顿,...  相似文献   

4.
空间是什么?相信很多人当遇到这个问题时都会感到茫然,的确,这是一个让人很熟悉却又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答案的问题。我们都生活在空间里,没有人能脱离它。但空间又与时间一样具有着客观性,没有限定。空间"空"就是没有,"间"就是有,这样的矛盾就组成了空间这个既真实又抽象的概念。很多人都给空间下过定义,或具体或抽象,但如果只从字面的解释去理解空间,就没有了意义的。因为空间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感受;不只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体验。空间的意义就是让人去体验,改变和创造的。  相似文献   

5.
赵阳 《山西建筑》2014,(20):268-269
论述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一种强化学生空间体验和空间思维的教学方法,介绍了该种教学方法的内容、特点、实施过程,并简要分析了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指出空间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能快速提高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街道既是道路又是场所,既是构成城市空间的自然元素,又是一种体现城市生活的社会元素。城市街道承载着多重功能,丰富了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那些作为历史典范的充满人气的老街道空间,而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却因对交通运输的推崇忽视了人性化而饱受诟病。我们可以将传统与现代城市空间理解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前者是一种紧密的空间构成,街道和公共广场对于城市空间密不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1)
<正>舞蹈是一门视觉性艺术,它必须由时间和空间的紧密结合,同时它也是人类高智商的游戏和对情感的回味、宣泄与体验。所以说舞蹈既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人体与空间结合的完美盛宴。就其艺术意义而言,舞蹈空间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人为的存在,与客观空间的无形无质相区别。舞蹈空间本身就是极具表现力的形式,对空间的丰富感受是舞蹈语言具有生命力的前提。人的心理空间不但为舞蹈艺术提供了表现素材的源泉,同时也为舞蹈艺术发展自身的表现手法和编导技术扩展了广阔的视角。运用空间并与其真正融合为一体,是舞蹈本身所具  相似文献   

8.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村口作为传统聚落景观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外部空间向村内空间渗透的终点,也是村内空间向外部空间延伸的起点。既是一种引导性的空间,也是一种阻隔性空间。这种空间形态的多样性赋予了其功能属性的多样性,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该文以金溪县的传统聚落村口景观为研究对象,归纳其构成要素,借鉴拓扑学的研究方法,从组合方式、平面布局、空间构成上分析其营造手法和特点,为金溪古村落村口空间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空间的事件性作为空间的一种抽象属性已然成为了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形态上的一种诉求。与此同时,它作为空间一种形而上的"深层结构"也会体现在相应的空间"表层结构"之下,对它的感知与察觉基本要建立在逻辑与分析的条件下,因而对体验者与空间的互动,强调人在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体验和感受而形成序列事件的"过程"成为了文章的重点研究内容。文章以空间形态作为事件阐述的切入点,并分别在空间的形式、材质与视图三个表层元素上结合相关的实际案例展开对空间事件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曹莹 《中华民居》2012,(7):60-62
边缘空间代表两种或多种空间的交集,是从建筑空间里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它既是建筑内部功能空间和外部环境空间的中介体,也是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沟通或者过渡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庭,作为一种共享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空间形式,并且在当代建筑中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文章结合商业中庭空间组织形式、形态特点、空间功能等方面,对其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中庭空间已成为当代商业建筑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浅析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  相似文献   

14.
想象的家     
空间,空间中的人,和人所使用的物共同构成了成套的生活形式,这形式主义向更远处连接着人的信念与选择,人对自己生命的设计.想象一个空间就是想象一套关系,想象一种关系就是想象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5.
本案是设计公司的办公室.正如人有不同的秉性,设计师也刻意追求空间的一种气场,或者说是一种气质.本案的空间以一种与"艺术"相关的场域精神支撑了整个空间,让办公室整体呈现一种艺术气质的静谧氛围.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在空间中最合适的三维点,既能满足功能性的需求,也是凝结美的静止点.空间与艺术二者之间的相互对话互动,能带给身在其中的人们一种阅读感,阅读空间的顺序,阅读空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同庆楠 《华中建筑》2022,40(1):32-36
当下以人为本的建筑空间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将空间理解为一种主客体结合的概念,而现代建筑空间的核心理论透明性是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中的"浅空间"转译到建筑中的空间理论,但立体主义绘画的"浅空间"从本质上来看是与人脱离的客观空间,这决定了透明性的局限性.中国山水画中的"远"是一种主客体结合的空间思想,同时又包含有"形式的远"与"氛围的远"具体的空间方法,这决定了将其转译为建筑空间理论的问题针对性与当代性.该文梳理了中国山水画中"远"的空间思想和空间方法,并将其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山水画中的"远"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空间深度在绘画和建筑中的不同表达,初步探讨"远"作为一种当代建筑空间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4)
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拓扑信息和语义信息的网络社团可视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拓扑空间可视化和语义空间可视化两部分。这两个空间的协调交互,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自顶向下的社团解释和自底向上的社团调整两种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吴敏  项珏  吕晓倩  耿萌萌 《园林》2024,(1):38-47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建成环境为投资对象的“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空间被视为最理想的空间生产对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持续遭遇侵占和割裂,日渐淡化了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文章提出将生态网络作为一种捍卫城市空间特色的“空间工具”,超越当前“空间生产”的局限性,站立更广阔的时空维度进行理性思索与科学建构,引导一种内涵式的特色空间“生产”方式。结合安徽省域范围内的山地型、丘陵型和平原型三种类型城市(宁国市、淮北市、淮北市),基于历史层积回溯城市变迁脉络,探寻城市长久以来的“自然记忆”与生态适应性,进而通过积极的网络演进策略与自然建构手段,在生态自组织与空间他组织的交互演替中构建由多元生态空间共同构成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体系,并阐述了利用该体系积极干预城市空间形态,引导塑造特定类型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逻辑。研究探索了一种从非建设用地着手,建构建设用地的良好结构与形态的空间增长方式,以促进城市整体形态与生态环境大格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并分析其复杂的关系,它是被普遍认可的理性空间分析工具。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结合步行空间的自身特征,初步探索出一种合理的分析步行空间网络的理性方法。结合实际项目——达州市莲花湖片区城市设计,展示了这一分析方法在步行空间网络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帘”是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建筑与园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空间语言,居住形态的改变使得传统“帘”的功能逐渐衰落了,但是“帘”作为一种空间语言仍然存在,而且有了更多更新的形态和意境。从帘文化入手,探索帘空间变迁的过程,希望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有新的启示,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