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油莎豆毛油为原料,采用酸法脱胶和酯化脱酸法对其进行精炼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对脱胶和脱酸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油莎豆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主要官能团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进行检测,以比较脱胶和脱酸对油莎豆油性质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的脱胶条件为时间20 min,温度60℃,磷酸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0.10%,脱胶率为92.85%;最优的脱酸条件为:脱酸温度60℃,时间60 min,浓H2SO4添加量3%,醇油物质的量比10∶1,脱酸率为95.62%。脱胶和脱酸工艺对油莎豆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主要官能团结构和热力学性质无显著影响。油莎豆毛油经脱胶和脱酸处理后磷脂和酸价显著降低,品质提高,达到了食用油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油莎豆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实验以乳化液粘度和包埋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借助显微拍照、粒径分布分析,优化了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选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麦芽糊精复配作为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壁材,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最优工艺为:壁材比(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麦芽糊精)为1∶1,载油量为20%,干物质含量为40%,在此条件下,油莎豆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77.62%,平均粒径为46.78μm。贮藏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贮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实验以乳化液粘度和包埋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借助显微拍照、粒径分布分析,优化了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选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麦芽糊精复配作为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壁材,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最优工艺为:壁材比(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麦芽糊精)为1∶1,载油量为20%,干物质含量为40%,在此条件下,油莎豆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77.62%,平均粒径为46.78μm。贮藏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贮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油莎豆块茎为原料,介绍了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油莎豆油的中试试验和规模化生产,重点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CO_2流量、时间因素对油莎豆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佳条件,结合新的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方案,确定了工业化最适萃取工艺。  相似文献   

6.
水酶法提取油莎豆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水酶法建立一种油莎豆油提取新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水酶法提取油莎豆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油工艺为:料液比1:7,加酶量0.4%,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提油率高达86.82%.在上述影响因素中,混合酶的添加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酶解温度,再次是料液比,酶解时间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
溶剂法提取油莎豆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油莎豆油的生产、开发与利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油莎豆油,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次数、时间、料液比、温度对油莎豆油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确定油莎豆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石油醚(60~90℃)作溶剂,油莎豆油得率最高。提取2次以上,油莎豆油得率增加不大。随着提取时间的增加,得率增加,超过3h后得率的增加趋势不明显。料液比为1:10(g/mL)时,得率较大。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油莎豆油得率增大,30~50℃之间增幅较大。各因素对油莎豆油得率的影响主次顺序依次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次数。结论:石油醚(60~90℃)作溶剂时,油莎豆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h,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40℃,提取3次,该条件下,油莎豆油得率为27.20%  相似文献   

8.
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提取油莎豆中的油脂,考察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以油脂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超声波提取油莎豆油的较佳工艺为温度39℃,超声时间20.5 min,超声功率128W,料液比1∶10(m∶V),油莎豆油提取率达92.14%.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相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TNO)。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分析了三相萃取法提取的TNO的脂肪酸组成和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TNO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300 g油莎豆料浆为基准,硫酸铵添加量28%、料浆与叔丁醇体积比1∶1.2、pH 5.2、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TNO得率为22.46%±0.82%。  相似文献   

10.
姚尧  李诚  付刚  刘爱平  杨勇 《食品工业科技》2015,36(12):235-238
采用萃取法脱除高酸价猪网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以95%乙醇为萃取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次数和料液比对猪网油酸价和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对猪网油萃取脱酸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脱除猪网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综合确定猪网油萃取脱酸的较优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次数4次,料液比1∶1.5,萃取时间10min。采用上述脱酸条件,所得猪网油酸价为0.8560mg KOH·g-1,得率为81.94%。   相似文献   

11.
对油莎豆的制油工艺进行了探讨,并测定了理化常数和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2.
以油莎豆为原料,利用微波辅助萃取法对其油脂进行提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液料比、微波时间、微波功率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油莎豆油提取率影响大小依次为液料比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石油醚(30~60℃)为提取溶剂,液料比10∶1(m L/g)、微波时间120 s、微波功率325 W,在此条件下油莎豆油的提取率可达91.72%。  相似文献   

13.
油莎豆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莎豆原产于非洲和地中海沿岸,是一种油、粮、饲、肥兼用型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油莎豆产量大、块茎的含油率高,相同种植面积下油莎豆出油量远高于其它油料作物,被誉为"油料作物之王"。油莎豆油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3%以上,且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压榨和浸出提油技术,学者针对油莎豆还研究了水酶法、超声波辅助、微生物发酵等油脂提取技术。综述了油莎豆的特性、油莎豆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为油莎豆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4个不同产地的油莎豆样品进行主要组分含量测定,对压榨法、溶剂浸出法所制取的8个油莎豆油样进行特征指标及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组分含量测定,并对油莎豆饼粕主要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莎豆粗脂肪含量18.71%~26.14%,不同产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含量5.20%~6.61%,总糖、淀粉含量分别为52.52%~63.34%及21.55%~33.58%;油莎豆油酸值(KOH)1.00~2.67 mg/g,甾醇含量66.42~174.76 mg/100 g,磷脂含量0.02%~0.73%,压榨油的酸值、甾醇含量、磷脂含量均低于浸出油;过氧化值0.02~2.92mmol/kg,压榨油高于浸出油;维生素E含量42.09~60.50 mg/100 g(其中α-生育酚占维生素E总量的32.91%~63.93%),油酸、亚油酸含量分别为67.71%~74.60%及8.79%~11.48%,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油莎豆饼粕粗蛋白质含量5.89%~7.88%,总糖及淀粉含量分别为60.30%~76.43%及24.63%~36.77%,相比于其他油料,油莎豆及其饼粕的粗蛋白质含量低、糖类含量高,适宜作为食品及饮品原料。  相似文献   

15.
段蕾 《中国油脂》2021,46(10):47-50
以油莎豆油为研究对象,以大豆油为对照,选择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含量、共轭三烯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高温煎炸条件下油莎豆油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高温煎炸后油莎豆油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比较煎炸次数与过氧化值的关系,油莎豆油的煎炸稳定性略优于大豆油;两种油脂的p-茴香胺值均随煎炸次数增加而增大,大豆油的p-茴香胺值高于油莎豆油,大豆油与油莎豆油的p-茴香胺值与煎炸次数呈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 8和0.988 2;随煎炸次数增加,大豆油中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含量均高于油莎豆油,因此油莎豆油的煎炸稳定性高于大豆油。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高温煎炸破坏了两种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结构。  相似文献   

16.
油莎豆油的提取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柴油是利用生物质生产的能源,它是一种清洁燃料。通过对油莎豆油的提取试验和酯交换反应条件的正交试验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抽提时间控制在12 h左右,抽提效果好。油莎豆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6∶1,催化剂用量1.1%,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55min。  相似文献   

17.
以油莎豆油为原料,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催化剂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油莎豆油质量的0.5%,醇油摩尔比为6∶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5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生物柴油转化率达94.5%.  相似文献   

18.
全面比较了油莎豆油的溶剂浸提法、水酶法和水酶-冻融技术这3种提取方法,探索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机理,为油莎豆油提取产业化生产提供指导。研究比较了3种油莎豆油提取方法的提取率、油品理化性质、油莎豆粕粉扫描电镜图。结果表明,水酶法和水酶-冻融技术相对溶剂浸提法更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以油脂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水酶法提取油莎豆油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油莎豆油得率的主次因素依次是酶的种类、加酶量和酶解时间;水酶法优化条件为使用豆粕专用酶、加酶量2.5%、酶解时间5 h.验证试验表明,最优条件下油莎豆油得率为92.12%.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油莎豆油的得率且保证成品品质,本研究采用超声辅助正己烷法对油莎豆油的提取工艺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确定最优提取条件后对油莎豆油品质进行分析。在油的品质研究中,采用25℃(常温)、47℃(超声辅助提取最佳温度)、60℃(高温)三个温度对比超声作用对油样中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皮油莎豆研磨后在料液比1:15 (g/mL)、超声时间20 min、超声温度47℃、粉碎粒度70目时,油莎豆油的得率为25.01%±0.03%,油样为黄橙色微浊状态,具有豆类特有的香气。油莎豆油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超声可更好地溶出油莎豆中的营养物质,但对油莎豆中黄酮类物质的破坏效应相对较大,酚酸类物质在高温时含量显著(P<0.05)下降。在25~60℃间超声作用和温度的变化对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的影响不大,油酸(C18:1)含量最高,约为73.81%~74.00%。本试验结果可以为油莎豆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