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而黄河水问题是影响黄河治理与保护的主要因素之一,辨析黄河流域水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从水沙关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等4个方面剖析了黄河流域现阶段存在的主要水问题,并分析了其发展态势,认为黄河流域水问题的症结在于水土资源功能不协调、水资源调配忽略"点-线-面"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存在地下水与地表水管控分离等3个方面。最后从"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的角度提出了应对黄河流域水问题的主要思路,建议从水土资源联合配置、立体水网构建、精准水沙调控和智慧监管体系完善等4个方面系统应对黄河流域水问题。  相似文献   

2.
赵宏 《人民黄河》2022,(3):171-172
<正>黄河流域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文明延续的重点区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仍然面临着产业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此,如何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文化名片并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推进黄河流域治理工作的重要课题。《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一书立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黄河文明的起源出发,系统梳理了黄河文明形成、发展、转移的历史进程,清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文明在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当前研究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内在关联提供了理论支撑。《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基于文明溯源视角,深入探究了黄河文明形成的历史根源,揭示了黄土与黄河、炎黄传说、治水文明等历史文化在黄河流域文明演化中发挥的奠基作用。第二章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系统分析了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文明中心的确立过程,并且延伸叙述了陶寺文化与黄河文明中心的关系。第三章结合早期社会历史背景,梳理了黄河文明中心最初的迁移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其中,从晋南到豫西迁移中形成了二里头文化,从洛阳到安阳的迁移产生了殷墟文化...  相似文献   

3.
黄河所处的特殊自然条件,决定了黄河的特殊河情。为适应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依法治国的要求,迫切需要制定一部能统一协调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中的社会、经济、行政、环境等多方面关系的专门法律规范,以保障《水法》等法律法规在黄河流域的有效实施,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 一、治理开发黄河,需要立法规范 1.黄河治理开发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必须由国家立法统筹 黄河的特殊河情决定了治理黄河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21,43(9)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新阶段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特别是黄河保护治理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牢底线思维等3个方面确保黄河保护治理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流域水网重大工程、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智慧黄河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文化、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等8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措施;以政治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但当前阶段的黄河治理与保护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需要从战略角度进行思考和逐步推进。通过系统分析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泥沙淤积控制、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求,按照"点线面结合""五水同治"总体思路,提出重点补齐防洪与水沙调控薄弱环节、加强干支流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面综合治理等举措,形成保护水资源、恢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治理水灾害、强化水监管的水战略总体布局和战略格局,并制定流域协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框架,以维持黄河生态健康,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跨区域政府协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同治理成为实施该战略的关键抓手.在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治理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普遍存在"跨界治理"权限不清、第三方治理参与度低、自然因素复杂、经济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流域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黄河流域跨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及发展路径,即...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其生态环境治理一直备受国家重视.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当地百姓的幸福生活.如何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举措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并持续为产业增产、保证清洁用水等提供保障,是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坚持生...  相似文献   

8.
黄河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传统的治理方法和措施已经无法适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创新思路、构建治理平台需求迫切.文章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考虑黄河流域的现状,运用系统思维,把"两手发力"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分别从启动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是自然地理单元、经济区域单元和行政区域单元重叠组成的空间结构,这种特定的空间治理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治理或生态环境治理,而是一种基于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大治理。黄河流域治理共同体是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促进流域内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而形成的治理主体结构。它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共治,同时也超越了生态治理这一单一维度。面对当前复杂的黄河流域治理态势,可以通过引导和培育整体价值共识,完善多元共治的法律法规,拓宽公众参与治理渠道,建立流域空间发展机制、协同治理机制以及利益协调机制来构建黄河流域治理共同体。该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基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目标要求,梳理了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了针对生态保护问题亟须开展的研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为:黄河源区生态退化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黄河上游农业面源污染仍未有效治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程度亟待提高;黄河流域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亟须在生态保护配置格局、水源涵养能力、水生态环境修复、水生态环境承载力、新兴污染物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开展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技术研究,同时,加强战略层面研究、加快流域河湖岸线确权划界工作、实施生态水量统一调度、做好黄河文化支撑、推进黄河立法,多措并举,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张金良  李达 《中国水利》2024,(5):11-16+23
黄河泥沙治理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后,系统治理理念逐步深入黄河治理。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泥沙治理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近十年来,围绕黄河流域泥沙系统治理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理论,开展黄河流域泥沙系统治理顶层规划设计,提出入黄、水库、河道、河口四级泥沙控制模式及治理措施,黄河泥沙系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针对黄河泥沙治理新需求,提出以黄河泥沙工程控制理论支撑数字孪生黄河智慧决策体系建设、加大防溃决多拦沙新型淤地坝推广力度、加快黑山峡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西线等国家重大工程前期工作进程等建议,以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泥沙系统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黄河流域农村水环境,提高黄河流域农村的水环境保护与管理水平,文章在探究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背景下农村水环境现有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乱排乱放、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等问题,分析了黄河流域农村水环境治理现状,总结出适合黄河流域农村水环境的治理措施。文章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伟  姚文艺  张攀  徐建昭 《人民黄河》2024,(2):129-134+141
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及乡村振兴等提供科技支撑,对多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及典型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是随着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多项国家战略的实施而逐步建立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多年来黄河流域各地区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探索了多种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包括水土保持-地貌-生态经济高适配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砒砂岩区生态治理-衍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半干旱区乡村能源生态型良性循环模式、黄土高塬水土保持型生态经济带治理模式等。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薄弱,二者的协同性不高且耦合协调的空间不均衡,发展模式结构单一、规模效益不高等。建议:创新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创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生态治理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及其生产与产业体系,探索“全托全链”的推广机制;构建适宜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流域保护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强化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指导作用、坚持生态优先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等方面论述了流域保护治理,并基于此提出了充分利用好河长制平台、加快黄河流域保护立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调整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针对现状水沙情势和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客观要求,科学制订适应新需求的流域治理策略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围绕黄河水沙关系变化和黄河流域治理现存问题,提出新水沙情势和新时代要求下黄河治理应对策略:适时调整黄土高原治理方向,分区精准治理,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调控黄河水沙关系,改造下游河道并解放滩区,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构建水资源管控体系,推进精准深度节水,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民黄河》2013,(12):4-7
黄河流域使用的高程系统有10多种,存在高程点施测年代久远、丢失破坏、沉降等问题,已严重影响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通过建立黄河流域高程控制网,联测水利工程基点、水文站、水位站基点高程,找出原测高程与本次联测高程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高程信息系统,可实现黄河流域高程系统统一。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全面控制、突出重点",遵循"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统一平差、精度均衡"的原则。项目成果投入使用后,为黄河的规划与治理提供了测绘保障,为黄河的水行政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为黄河中下游防汛工作提供了测绘基础资料,为流域内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统一的高程成果。  相似文献   

17.
于猛 《山东水利》2024,(1):58-60+63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决于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这也是山东省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发展约束之一。为此,通过对山东黄河流域的乡村水生态系统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明确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从水生态修复和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分区治理、分策治理等对策,以增强山东乡村地区的水生态保护和开发力度,为构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以及促进山东黄河流域的乡村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黄河保护与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黄河流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分析黄河水安全现状,研讨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内涵,梳理了当前黄河水安全与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立体化、多方位角度,探讨了黄河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思路并提出了相应建议。黄河水安全与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为水资源总量不足、洪灾频发与水沙关系不协调、水土流失严重与水生态环境脆弱、干支流水资源调控与区域供水工程不完善、流域协同管理能力薄弱。针对上述问题,从防灾减灾、水网优化、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高效利用、流域管理能力、科技保障等6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同时提出了推动战略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技术创新与支撑、探索制度创新、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推进法治建设等建议,为黄河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针对黄河流域面临的洪水风险威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治理能力不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思想,提出黄河源头区,黄河上、中、下游地区,黄河口及三角洲地区五区协同保护的水安全保障空间布局。从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黄河长治久安,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系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升流域治理能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经过40年来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处在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期。国家加大了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投入。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要明确工作重点,整体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