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山楂叶中的9种酚类成分。结果表明,9种酚类成分在2~500μg/m 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介于0.9995~0.9999。加标回收率为93.7%~110.2%,相对标准偏差在0.69%~4.58%之间。对29个品种的山楂叶进行测定,9种酚类成分的平均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异槲皮苷、金丝桃苷、原花青素C1、原花青素D1、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绿原酸、红果酸、牡荆素鼠李糖苷。其中黄酮和酚酸含量较高,达15 mg/g D.W左右,原花青素类成分含量达6 mg/g D.W。该方法具有简便、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研究山楂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醚等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其成分组成,并分析比较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DNA和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山楂的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其生物活性不同。其中,甲醇提取物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均最高,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和铁还原能力最强,对蛋白质和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亦优于其他提取物。山楂甲醇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为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绿原酸和槲皮素。山楂提取物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DNA和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新疆几种主栽桑葚果实的品质差异,筛选适合深加工的桑葚品种,选择南疆地区7个主栽桑葚品种为材料,对供试样品的水分、pH值、总糖、总酸、还原糖、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种桑葚果实的理化成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紫玉一号的水分含量最高89.62%;药桑的总酸含量最高1.86%;大白桑总糖、还原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7.39%、8.58%;小黑桑的VC、粗脂肪、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0.35 mg/g DW、2.83%和1.93%;而紫玉一号的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最高,分别为17.09 mg GAE/g DW、12.46 mg RE/g DW和3.47 mg/g DW。综上所述,7个果桑品种营养成分丰富,其中大白桑的总糖含量最高,适合加工桑葚酒;小黑桑的粗脂肪粗蛋白含量最高,适用于膳食补充剂;紫玉一号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最高,适合开发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4.
葡萄籽超微粉中多酚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葡萄籽超微粉中的多酚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测定。儿茶素是葡萄籽多酚中单体的主要成分,又是构成原花青素的主要单体,福林肖卡法测定多酚时采用儿茶素作为对照物来表征葡萄籽多酚含量更准确。经过改进的HPLC方法对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三种单体的分离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合于葡萄籽超微粉中的单体检测。经测定,葡萄籽超微粉中,多酚含量10.9%(以儿茶素计),三种单体的总量为1.2%,以总多酚含量减去三种单体总量代表原花青素含量来计算,原花青素含量为9.7%。  相似文献   

5.
建立同时测定山楂中绿原酸、表儿茶素和芦丁3 种酚类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研究这三种酚类物质在山楂干果果肉、干果果核和鲜果果肉中的含量。经测定,表儿茶素在山楂鲜果果肉中含量最高,达到(1.661 ± 0.024) mg/g;绿原酸和芦丁在山楂干果果肉中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550 ± 0.002) mg/g 和(0.498 ± 0.002) mg/g。本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线性,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999,绿原酸、表儿茶素和芦丁的回收率分别为91.8%~110.9%、94.6%~107.9% 和94.2%~108.8%;检出限分别为0.14、0.37 和0.68μg/ml (S/N = 3)。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15种非浓缩还原(NFC)苹果汁的多酚组成、抗氧化能力及二者相关性,研究多酚组成对抗氧化能力的贡献,为果汁生产企业在原料果选择方面提供借鉴。方法:制备15个品种的NFC苹果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体外抗氧化试验分析多酚组成和抗氧化能力(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通过单因素方差和相关性分析处理试验结果。结果:NFC苹果汁中,单体酚以绿原酸含量最高,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最低;大类多酚有原花青素、酚酸和黄酮类3种,其中酚酸含量最高(102~331μg/mL),黄酮含量最低(5~30μg/mL)。不同品种苹果中,“乔纳金”苹果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为89.1%,“秋香”苹果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为92.6%。结论:原花青素大类物质是NFC苹果汁体外抗氧化能力的主要贡献者,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种单体酚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更多地依赖于总酚含量。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5):152-158
比较了不同加工方式对苹果制品营养成分保留率的影响,苹果汁类(清汁、浊汁)与苹果干制品(热风干燥苹果脆片、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变温压差膨化苹果脆片)相比,汁液损失少,糖类物质保留率更高。其中,清汁还原糖保留率比浊汁高出6.76%;干制品中,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糖类物质保留率最高,其中总糖保留率为86.29%,还原糖保留率为85.34%。苹果干制品总酚、抗氧化能力及粗纤维保留率显著高于汁类制品及传统制品(苹果果脯、果泥、罐头)(P0.05)。K及Na元素是苹果制品中主要的矿物元素,传统苹果制品矿物元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古茶树叶酵素经模拟胃、肠消化后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该研究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的方法,检测古茶树叶酵素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酚、黄酮、原花青素含量的释放规律,同时对模拟胃肠消化前后茶叶酵素中的5种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古茶树叶酵素在模拟胃消化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均显著提高(P<0.05),原花青素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无显著变化(P>0.05);在模拟肠消化中,总酚含量、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提高(P<0.05),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无显著变化(P>0.05),原花青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5种儿茶素类物质中在胃消化过程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在肠消化过程中均显著下降(P<0.05),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在模拟肠消化2 h后分别下降了74.58%、64.40%、86.95%、48.21%。这表明,古茶树叶酵素在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胃蛋白酶、胃酸可促进抗氧化活性物质释放,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有望应用于抗氧化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对12种广西地区茶叶的水提取物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采用热水浴提取法制备茶叶水提物,测定水提物中的总黄酮、总多酚、总糖、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通过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评价茶叶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对茶叶水提物的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绿茶和白茶的总多酚含量相对较高,其中三江春总多酚含量最高;红茶的总黄酮含量高于绿茶和白茶,其中梅红的总黄酮含量最高;绿茶总糖的含量相对较高,其中最高的为小叶种香茶。绿茶中三江早春侗坡仙茗和昭平乌牛早的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样品,红茶除三江梅红外其余样品均未检出,绿茶和白茶的表儿茶素较红茶高。绿茶和白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均较红茶高。总多酚、总糖和表儿茶素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而总黄酮和儿茶素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较差,并呈现负相关。综合表明广西地区12种茶叶中,绿茶中总多酚和儿茶素、表儿茶素含量相对较高,且抗氧化活性较好;红茶中总黄酮含量较高,但总多酚、儿茶素含量、抗氧化活性均低于绿茶和白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黑果枸杞中的原花青素粗提液进行纯化。以吸附能力和解吸附能力为指标,考察了AB-8,D130,D101,HPD100,D101-1和聚酰胺6种树脂对原花青素的纯化效果;以解吸能力为指标,考察洗脱剂体积分数、洗脱流速对洗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D101树脂可用于黑果枸杞中原花青素的纯化,静态吸附以后,使用95%的乙醇,在2.5 BV/h的洗脱速度下,用4.0 BV进行洗脱,原花青素纯度由31.33%提高至68.03%;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可制得低聚原花青素样品,其平均聚合度由8.98降低至3.17,用HPLC方法可检测到低聚物中含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等重要的原花青素单体和低聚物,根据峰面积计算三种物质的总含量达18.73%。  相似文献   

11.
黄豪  周义  陈佳慧  雷宏杰 《食品科学》2022,43(10):97-106
选用6 种商品乳酸菌植物乳杆菌90(Lactobacillus plantarum 90,Lp)、干酪乳杆菌37(Lactobacillus casei 37,Lc)、副干酪乳杆菌01(Lactobacillus paracasei 01,Lpc)、嗜酸乳杆菌85(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85,La)、双歧乳杆菌80(Bifidobacterium lactis 80,Bla)、瑞士乳杆菌76(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76,Lh),分别对山楂汁进行发酵,比较不同乳酸菌发酵对山楂汁理化性质(pH值、可溶性固形物、总可滴定酸)、酚类物质、体外抗氧化性、色值和风味物质的影响,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6 种乳酸菌在调酸后的山楂汁中(pH 4.70)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况且无显著差异,发酵结束时活菌数高于8.5(lg(CFU/mL)),同时表现出良好的发酵性能,乳酸产量超过2.6 mg/mL。Bla和Lh发酵显著提高了总酚含量,但对总黄酮无显著影响,而La、Lc和Lpc发酵显著降低了总黄酮含量,对总酚无显著影响。此外,Lpc、Bla和Lh发酵山楂汁的抗氧化活性有所增强(P<0.05),表现出较强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约49.0%)和Fe3+还原能力(约25.0 mmol/L,以Trolox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与对香豆酸、绿原酸、槲皮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呈负相关。乳酸菌发酵使山楂汁挥发性成分种类及总量增加,形成了17 种新的醇和17 种新的酯,并降低了醛含量。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改善了山楂汁的香气和滋味,Bla发酵山楂汁的总体感官品质最好,Lh次之。与其他乳酸菌相比,Bla发酵山楂汁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丰富的香气物质和良好的感官品质,具有更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甘蔗汁为培养基比较CICC1308、As2.1190、广西贵糖4608、As2.109(GIM2.34)和R12(GIM2.84)五株酿酒酵母的酒精发酵特性。通过酒精耐受性及发酵能力测试,选出适合蔗汁酒精发酵的菌株为CICC1308。通过CICC1308菌株发酵工艺的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液原始pH值、发酵温度、接种量及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液原始pH值5.0、发酵温度30~C、接种量15%(v/v)和发酵时间60h为最优条件试验,酒精产率可达92.15%。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extracts prepared from hawthorn fruit using 80% ethanol, 80% methanol, 80% acetone and pure deionised water, and evaluate their antioxidant and anti‐alpha‐glucosidase activities. The highest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in 80% acetone extract, while the highest DPPH scavenge capacity and ferric reducing power both exhibited in deionised water extract. I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polyphenols, triterpenoids, protocatechuic acid and epicatechin all contribute to the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while flavonoids, polyphenols, vanillic acid, gallic acid, catechin and chlorogenic acid all contribute to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By HPLC‐MS, thirty six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nd fifteen of them were found from hawthorn fruits for the first time. Our results would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antidiabetes activity of hawthorn, and also support that deionised water extrac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ingredients of functional food produc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三种不同干燥方式(微波干燥、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对甘薯叶物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新鲜甘薯叶为原料,探究三种不同干燥方式对甘薯叶基本成分(水分、蛋白质、总膳食纤维、粗脂肪、可溶性糖、总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物化特性(色度、微观结构、胆固醇吸附能力、持水力、持油力和葡萄糖吸附能力)和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率、ABTS法自由基抑制率、总还原力和.OH清除能力)以及酚类物质的组成等影响。结果 不同干燥方式对甘薯叶基本成分的影响中,利用热风干燥的甘薯叶水分含量最高,为7.96 g/100 g;冷冻干燥含水量最低,为7.29 g/100 g;冷冻干燥的蛋白质含量、粗脂肪、总酚、总黄酮以及绿原酸含量最高,分别为31.39 g/100 g、3.43 g/100 g、50.73 mg CAE/g DW、18.49 mg RE/g DW、7.05 mg/g DW;热风干燥的总纤维含量最高,为28.8 g/100 g。不同干燥方式对甘薯叶理化指标的影响中,利用冷冻干燥的甘薯叶色泽品质明显优于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热风干燥的胆固醇吸附能力和持油力最强,分别为0.23 mg/mL,1.54 g/g;冷冻干燥的持水力和葡萄糖吸附能力最优,分别为7.33 g/g和12.00 mmol/g。抗氧化性上,不同方法测定的抗氧化能力都表现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热风干燥,冷冻干燥的总还原力、DPPH.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ABTS+清除率分别高达83.34、41.28、9.17、27.21 mg Vc/g。结论 冷冻干燥最适合用来对甘薯叶进行干燥处理。  相似文献   

15.
以加工型黄瓜为主要原料进行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的还原糖消耗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但接种发酵过程中前30 d,还原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发酵至120 d时,还原糖含量分别降至2.5 g/100 g、3.0 g/100 g;总酸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发酵黄瓜样品中产酸速度明显高于自然发酵黄瓜样品,当发酵至90 d时,自然发酵样品中总酸含量为4.14 g/kg,接种发酵样品中总酸含量为5.75 g/kg。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集并分析发酵黄瓜中挥发性成分,共检出5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共有的挥发性成分30种,与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发酵黄瓜样品中新增挥发性成分共15种。  相似文献   

16.
蓝莓汁乳酸菌的发酵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蓝莓汁中分别接种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进行发酵,比较蓝莓汁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p H值、总滴定酸、总糖、还原糖、总花色苷、总酚、抗氧化能力和色泽等变化。结果表明,蓝莓汁营养丰富,上述各种乳酸菌均能在蓝莓汁中正常生长,发酵24 h,活菌数达8.10 lg cfu/mL以上;此外,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产酸能力均强于其它两种乳酸菌,可滴定酸含量均超过10.29 g/L,而植物乳杆菌对蓝莓汁中糖的消耗能力最强,总糖的残留量为40.26%;在花色苷和总酚的保留率以及抗氧化能力等方面,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也要优于其它两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单独发酵和混合发酵时蓝莓汁营养品质的差异分析表明,单独发酵组与混合发酵组在抗氧化能力和总酚的保留上无明显差异,但混合发酵组在花色苷和色泽的保留方面明显优于单独发酵组。综上所述,蓝莓汁应以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混合发酵为宜。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发酵对脱脂米糠中糖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脱脂米糠中糖和酚类物质的影响。采用半干法酶解工艺提高脱脂米糠中可发酵糖的含量,向灭菌的半干法酶解后的脱脂米糠中分别接入5种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链球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比较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总糖、还原糖、可溶和不溶性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半干法酶解工艺,脱脂米糠中还原糖提高到155.08 mg/g,相比于原料中提高了6倍左右。5种乳酸菌均能在脱脂米糠中生长,但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5种乳酸菌中嗜酸乳杆菌降糖能力最强,其发酵72 h后脱脂米糠中总糖和还原糖分别下降了31.33%和60.76%。嗜酸乳杆菌发酵脱脂米糠24h时可溶性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提高了33.00%,发酵72 h后不溶性酚类物质下降了20.32%,均显著优于其它四种菌。  相似文献   

18.
为了优化苹果酵素自然发酵工艺,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研究初始pH值、糖添加量、苹果片质量浓度对苹果酵素感官评分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分析了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优化出自然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pH值4.6,糖添加量15%,苹果片含量200 g/L。在此优化条件下,苹果酵素感官评分为(8.45±0.24)分、SOD活性为(40.26±1.03) U/mL。苹果酵素共检测出15种酚类物质,其中绿原酸含量最高,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槲皮素-半乳糖苷、儿茶素以及根皮苷次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甜叶菊有效成分积累规律,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在2018年7月24日至10月16日甜叶菊谱星6号叶中甜菊糖苷、绿原酸类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采用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盐酸盐、白色聚合氯化铝、黄色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氢氧化钙等5种絮凝剂对甜叶菊水提液进行澄清处理,通过分析水提液澄清率及3种甜菊糖苷和6种绿原酸类在澄清液中的保留率,探索甜叶菊水提液的澄清方法。结果表明,甜叶菊叶片生物量积累呈上升趋势;各甜菊糖苷的含量变化幅度小;绿原酸类及类黄酮成分的积累与生长期密切相关,含量呈现降低-升高-稳定-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甜菊糖苷、绿原酸类和类黄酮的含量在9月18日至10月2日时段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68.74、73.78和14.88 mg/g。结合产量和有效成分两方面因素,确定新疆巴州甜叶菊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旬至10月初。不同的絮凝剂对甜叶菊水提液的澄清效果不同,采用壳聚糖盐酸盐絮凝处理水提液中9种有效成分的保留率最高,以0.45 g/L壳聚糖盐酸盐在45 ℃条件下澄清率达到89.39%。壳聚糖盐酸盐可以作为适宜的絮凝剂应用于甜叶菊水提液中甜菊糖苷和绿原酸类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