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小叶榕叶(Folium Fici Microcarpae)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方法分离和纯化小叶榕叶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综合运用质谱,红外光谱、氢谱、碳谱技术,对从小叶榕叶水提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小叶榕叶水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苯甲酸(Ⅰ),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乙酮(Ⅱ),2-羟基苯甲酸(Ⅲ),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Ⅳ),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Ⅴ),4-羟基苯甲酸[Ⅵ),红花菜豆(Ⅶ),4-甲氧基-3,5-二羟基苯甲酸(Ⅷ).结论 首次证明小叶榕叶含有上述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玛咖(Lepidium meyenii Walp.)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分离技术(包括硅胶、HP-20大孔吸附树脂、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重结晶),研究玛咖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并通过各种分析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确证。结果从玛咖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苄基-十六碳酰胺(1)、苯乙酰胺(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3)、烟酸(4)、棕榈酸(5)、松柏苷(6)、松脂素-O-β-D-葡糖苷(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酒渣碱(10)、琥珀酸(11)、烟酰胺(12)、野黑樱苷(13)、5-(3-羟丙基)-2-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糖苷(14)、腺嘌呤(15)。结论其中化合物6、10、12、13、14系首次从独荇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10、12、13、14、15系首次从玛咖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叶榕叶(Folium Fici Micr Ocarpae)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方法分离和纯化小叶榕叶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综合运用质谱、红外光谱、氢谱、碳谱技术,对从小叶榕叶水提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叶榕叶水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苯甲酸(Ⅰ),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乙酮(Ⅱ),2-羟基苯甲酸(Ⅲ),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Ⅳ),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V),4-羟基苯甲酸(Ⅵ),红花菜豆(Ⅶ),4-甲氧基-3,5-二羟基苯甲酸(Ⅷ)。结论首次证明小叶榕叶含有上述成分。  相似文献   

4.
对一株红树林来源的产油脂真菌PJX-29发酵产物中的抗氧化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利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2个甘油酯类化合物和其他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十五碳单甘油酯,9″,12″-十七碳二烯酸,十六烷基甘油酯,6-戊基-α-吡喃酮4,,6-二羟基-9,10-二甲基苯乙酮,双(8-8’-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对羟基苯甲酸6,-氨基苯甲醛,并以DPPH法评价了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6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IC50分别为:(11.38±0.61)(、9.33±0.80)和(11.12±1.01)μg/mL。  相似文献   

5.
阳荷花苞降血糖活性及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阳荷花苞的降血糖活性及所含的化学成分。方法将阳荷花苞粗提物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的Hep G2细胞,用葡萄糖试剂盒检测其降血糖活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然后通过反复的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分离、纯化阳荷花苞粗提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阳荷花苞粗提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且细胞毒性较小。并从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胸腺嘧啶(3)、尿嘧啶(4)、对羟基苯甲酸(5)、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6)、蔗糖(7)。其中化合物3,4,5,6为首次从阳荷花苞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姜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阳荷花苞降血糖作用显著,有必要对这种药食同源的植物进行研究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和鉴定醋制甘遂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大戟醇(1)、麦芽酚(2)、β-谷甾醇-3-O-6-硬脂酰葡萄糖苷(3)、5-羟基麦芽酚(4)、棕榈酸(5)、棕榈酸甘油酯(6)、丁二酸(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2、4、6、7为首次从甘遂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研究山茱萸乙醇提取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神经的保护作用。采用正相常压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大孔吸附树脂、闪式低压正反相硅胶和氰基、反相高压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显示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组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同时结合已知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再采用H 2 O 2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对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进行体外神经保护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从山茱萸显示神经保护活性的组分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7-β-莫诺苷(1)、7-β-O-甲基莫诺苷(2)、7-α-O-甲基莫诺苷(3)、金吉苷(4)、cornolactones D(5)、pollenfuran A(6)、thre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ethoxypropan-1-ol(7)、5-羟甲基糠醛(8)和3,4-二羟基苯甲酸(9);其中化合物pollenfuran A(6)和thre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ethoxypropan-1-ol(7)为首次从山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cornolactones D(5)为首次从山茱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β-莫诺苷(1)、7-β-O-甲基莫诺苷(2)、7-α-O-甲基莫诺苷(3)具有神经保护活性。  相似文献   

8.
《山东食品科技》2011,(5):183-185
目的分离和鉴定醋制甘遂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大戟醇(1)、麦芽酚(2)、β-谷甾醇-3-O-6-硬脂酰葡萄糖苷(3)、5-羟基麦芽酚(4)、棕榈酸(5)、棕榈酸甘油酯(6)、丁二酸(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2、4、6、7为首次从甘遂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一枝黄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鉴定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Ⅰ)、3-甲酰吲哚(Ⅱ)、3β,4α-二羟基-6β-当归酰-13Z-烯-15,16-克罗烷内酯(Ⅲ)、3β,4α-二羟基-6β-巴豆酰-13Z-烯-15,16-克罗烷内酯(Ⅳ)、α-菠菜甾醇(Ⅴ)、山柰酚(Ⅵ)和槲皮素(Ⅶ)。结论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Ⅴ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离和鉴定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Ⅰ).3-甲酰吲哚(Ⅱ)、3β,4α-二羟基-6β-当归酰-13Z-烯-15,16-克罗烷内酯(Ⅲ)、3β,4α-二羟基-6β-巴豆酰-13Z-烯-15,16-克罗烷内酯(Ⅳ),α-菠菜甾醇(Ⅴ)、山柰酚(Ⅵ)和槲皮素(Ⅶ).结论 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Ⅴ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荔枝核降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法对荔枝核各提取部位进行活性筛选。通过多种色谱等手段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及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荔枝核降糖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乔松素-7-O-β-D-葡萄糖苷(1),金粉蕨素(2),槲皮素(3),原儿茶醛(4),原儿茶酸(5),D-1-O-甲基-肌-肌醇(6),胡萝卜苷(7),β-谷甾醇(8)。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对一株盐生海芦笋来源真菌Salcoli6发酵产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利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枝孢菌素(1)、异枝孢菌素(2)、2-乙酰基喹唑啉(3)、萘满酮(4)、3-羟基-2-甲级色原酮(5)、3-甲级异苯并呋喃(6)、对-羟基苯乙酸(7);以SRB法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3、4和7对p388细胞具有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12、24μg/mL和6μg/mL,其他化合物没有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华猕猴桃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结合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华猕猴桃根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硬脂酸葡萄糖苷(Ⅱ),胡萝卜苷(Ⅲ),表-儿茶素(Ⅳ),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Ⅴ),正丁基果糖苷(Ⅵ),蔗糖(Ⅶ)。结论化合物Ⅱ和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和鉴定醋制甘遂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大戟醇(1)、麦芽酚(2)、β-谷甾醇-3-O-6-硬脂酰葡萄糖苷(3)、5-羟基麦芽酚(4)、棕榈酸(5)、棕榈酸甘油酯(6)、丁二酸(7)、β-谷甾醇(8)、胡萝...  相似文献   

15.
山香圆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山香圆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山香圆叶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1),芹菜素-7-O-β-D-葡糖苷(2),芹菜素-7-新橙皮糖苷(3),芹菜素-7-(2′-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4),对羟基桂皮酸(5),没食子酸乙酯(6),没食子酸(7),eucomic acid(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4~6,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霞草花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霞草花分离出7种化合物,分别为丁香醛(Ⅰ),皂草黄素(Ⅱ),大豆脑苷Ⅰ(Ⅲ),3,4-二羟基苯甲酸(Ⅳ),熊果苷(Ⅴ),β-谷甾醇(Ⅵ),胡萝卜苷(Ⅶ)。结论化合物Ⅰ~Ⅶ均为首次从霞草花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Ⅳ,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从百子菜(Gynura divaricata(L.)DC.)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α-L-鼠李吡喃糖苷(1)、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2)、4-桉叶烯-3α,11-二醇(3)、caryolane-1,9β-dio(l4)、阿魏酸(5)、松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6)、莨菪亭(7)、姜油酮-4-O-β-D-葡萄吡喃糖苷(8)和5,5-二甲基-4-羟基-四氢呋喃-2-酮(9)。除化合物2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土荆皮中具有抗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柱色谱(ODS)、高效液相色谱(HPLC)制备等方法对土荆皮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高分辨电喷雾电离质谱(HRESI-MS)]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HPLC测定化合物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结果从土荆皮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土荆皮乙酸(1),土荆皮甲酸(2),土荆皮丙酸(3),土荆皮乙酸甲酯(4),土荆皮乙酸乙酯(5),土荆皮乙酸葡糖苷(6),杨梅素(7),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8),罗汉松脂素(9),cedrusin(10),ligraminol E(11),原儿茶酸(12),3, 5-二羟基-2-[2-(4-羟苯乙酰基)]苯甲酸(13)。化合物7,12,13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较好,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32,0.38,0.29 mmol/L。结论化合物8,9,11,12,13为首次从土荆皮中分离得到,其所含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黄嘌呤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金荞麦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蓼科荞麦属植物金荞麦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色谱、凝胶色谱和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纯化了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鉴定分别为:赤杨酮(化合物1)、异鼠李素(化合物2)、槲皮素(化合物3)、槲皮素-3-O-鼠李糖苷(化合物4)、圣草酚(化合物5)、儿茶素(化合物6)、3,5-二甲氧基苯甲酸-4-O-葡萄糖苷(化合物7)、丁香酸(化合物8)、对羟基苯甲醛(化合物9)、琥珀酸(化合物10)、N-反式香豆酰酪胺(化合物11)、β-谷甾醇(化合物12) 和胡萝卜苷(化合物13)。结论:圣草酚、3,5-二甲氧基苯甲酸-4-O-葡萄糖苷和N-反式香豆酰酪胺是在金荞麦属内首次发现,丁香酸是种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桦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构鉴定及其抗病毒活性。桦褐孔菌为一种食药型真菌,对人体毐性小,并且含有丰富的、结构复杂多样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桦褐孔菌子实体经干燥、粉碎,依次采用乙酸乙酯、甲醇、水进行常温浸提;采用各种分离手段,从桦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单体;通过现代各种波谱分析方法及结合文献,最终确定:白桦醇(1)、桦褐孔菌醇(2)、3-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3)、3β-羟基甘遂酸(4)、过氧麦角甾醇(5)、3β-羟基-5,8-环氧麦角甾醇-6,9,22-三烯(6)、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7)、5-脱氢麦角甾醇(8)、二十五烷酸(9)、二十四烷酸(10),其中化合物6和化合物7首次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8分别进行了细胞毒性和抗HSV-1病毒活性研究,其中化合物3的抗HSV-1病毒活性最强,其IC50值为98μM;化合物7的细胞毒性最强,其CC50为24μM,为后期桦褐孔菌开发成抗疱疹病毒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