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磁州窑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当今陶瓷艺术的发展也起着深远的影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既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性,尊重其自身发展规律,又要发挥其价值,不能限制其发展,以便为社会利用,让其不过多受现代化进程影响产生颠覆性变化而以自然流变方式发展;如何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要做好"坚持保护第一",又不限制其文化价值的现代化利用,在充分保护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使其文化价值得到有效开发。这也就是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人们设想的最理想的结果是"鱼和熊掌兼得"。  相似文献   

2.
在建筑遗产研究领域中,存在重视建筑本身"物"的研究而忽略建筑技艺主体"传承人"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习得和传承具有身体性特征,在社会转型期非遗传承人被市场化左右、身份角色模糊、技艺流失等问题。由此,提出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保护措施、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口述采访记录、重视非遗传承人人才的培养、发扬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郭璇 《新建筑》2007,(6):74-79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依存是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特征。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建成遗产中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乏,许多历史建成遗产正面临着整体的真实性的破坏。探讨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133-13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奠定了世界非遗保护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当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公约》运行的有效性受到挑战,全球非遗保护机制亟待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可以为全球非遗保护机制创新,世界非遗保护共同体建设,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传统保护规划偏重历史地域内物质遗产的护留,"顺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进行附属性、弥补性保护,此法无法真正保护非遗,亦不能解决地域身份危机。笔者从规划专业角度将非遗保护传承模式分为五大步骤,将其与保护规划流程顺接,从非遗保护角度指导保护规划,谨以荣堂古村为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135-136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载体,能否选拔出合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直接关系到这类中华文明活遗产能否得到传承的问题。分析和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的五大标准,指出被认定人所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祖先所创造的、必须亲自参与活态传承、必须原汁原味地传承、必须自觉传授给后人,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有资格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从源头抓起,保护"非遗"传承人就成为重中之重,而传承人的评选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7,(5)
依据《都柏林原则》与《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两份国际文件,阐述《下塔吉尔宪章》之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理念在定义、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方法上的进展,着重分析了《台北宣言》与《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项目评定标准存在的关联性,以及三份国际文件对于工业遗产中的重要和典型实例、一般工业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环境采取的保护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国际视野下中国工业遗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宝庆竹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凸显职业教育本土化,湖南省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秉承职业教育和"非遗"传承保护为一体的理念,即以"非遗课程"建设为主要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及现代教育的特点,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和实施适合学校师生成长的文化、精神元素,以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学校发展方式由"外显"转变为"内涵"的目标,最终实现开发和实施学校"非遗"传承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策略体系,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提升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张柔然  陈淑妍  陈欣  何昉 《中国园林》2022,38(10):50-55
中国风景园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国内层面对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大意义,从国际层面能够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融合。从梳理中国风景园林的相关文献出发,参考已申报成功的国内外案例经验,分析申报原则和标准,从中国风景园林哲学理念和造园技法两大方面探索申报非遗的可行性,并提出申遗策略。申报非遗的关键是梳理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5个非遗类型的相关证据,并按照《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完善现有保护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2,(1)
古民居遗产的激活不仅是传统建筑的现代保存,更是建筑背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本质就是文化特质与时代发展相协同的"遗产自觉"表现。以"文化自觉"理论为基础,以古民居遗产的活态保护和文化再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云贵地域上典型案例的深度分析,对遗产感知、遗产认同和遗产再生三个阶段的"遗产自觉"理念进行了实践解读,提出社区居民才是遗产激活和创新中的强大力量,采取政策引导激发社区居民的遗产感知和认同,借助全球文化市场的引领,强化民众对遗产的动态保存,实现文化遗产再生。建立居民遗产自治与政府遗产管理相统一的新思维,在"能发展"的维度上探寻最切合古民居遗产传承的激活之道。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与文化》2009,(6):3-3
It stresses “Echthed”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ll the time, and this principle is also the basis and core for its develepment of tourism Under This principle, many heritages which don't meet the standard of so-called “Echtheit” have not been well protected, and even destroyed once again in th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14.
<正>1城与堤有清一代,汉镇后湖,至夏秋时节,即为汪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主持兴修后湖大堤(人称张公堤),以治水患。"堤外为后湖,堤内十里荷花,饶有兴趣";堤上自晒甲山(今岱家山)往西筑有碉堡,"内实以兵守之"[1];"堤内50方英里之洼地,……以有堤故,悉成膏腴……后湖之患乃免"[2]。武汉保卫战之时(1938年),沿堤碉堡群又成为汉口的最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6)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3):120-121
目前,学校传承路径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利用和完善好这一路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还应从制定专项制度、构架传承体系、规范教材及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以及切实保障经费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3)
《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的落成给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执行提供了保障。和解协议的"国际性"和"商事性"是适用《公约》的前提之一,拟从"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角度,通过比较研究《公约》与其他公约之间、《公约》与国内法律之间就"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规定之异同,为《公约》与我国法律制度的衔接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151-156
中国古典舞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悲怨形象为代表的诸多作品横空问世以来,即掀起了"凄""惨""怨""殇"为特征的"悲剧"作品创作热潮。这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有其独到之处,能赢得观众喝彩,但其后有更多的编导屡屡触及此范式,"悲剧"作品的呈现变得屡见不鲜,观赏之余不由的会考虑到:"范式悲剧性"的古典舞作品岂能任由其发展,在其创作之时,我们的创作者是否应对其做足够的思考与研究。本文就其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新民大街“满洲式”建筑遗存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殊价值,提出了保护与再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2)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的"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的重新阐释与哲学体系的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的观照中,秦汉之际的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的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天与自然的深度体认与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与"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的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