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轮古西奥陶系潜山油藏是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发育,但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储层空间连通性差,识别难,严重制约着油藏的整体开发效果.通过井组的古地貌、构造、裂缝预测以及三维缝洞雕刻的静态特征,油井见示踪剂、井间干扰等动态特征,综合分析识别出了LG15-6井组连通单元,并提出一套研究该类型油藏单元连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研究流动单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提出了一套利用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定量研究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有效地划分储集层宏观流动单元和微观流动单元,并为二者的划分提供参数依据;在储集层沉积微相研究和层组逐级细分对比的基础上,从取芯井入手,通过聚类分析优选参数,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应用聚类和判别分析,划分流动单元类型,应用储集层随机建模中的分形随机模拟方法预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集层井间流动单元,从而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上组为一断块油藏,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针对该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砂体的组合特点及分层对比方案,通过应用孔隙几何学方法及流动带指标,对克上组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解决了储层评价的难题.该区流动单元分布特征明显有别于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流动单元分布的一般特征,工区发育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流动单元,各类流动单元呈现渐变拼接关系,各类流动单元依次出现.高级别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工区中部,工区西南部和工区南部的流动单元级别相对较低.流动单元研究成果对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QL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总体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更趋复杂.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静态参数(地质因素)出发,根据储层沉积相带及其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构造和砂体分布形态等建立流动单元的地质模型,准确、合理地划分出流动单元.结合动、静态资料,研究了不同流动单元的水驱油特征与水淹模式,对水淹后油气水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指明了挖潜上产的有利区域,指导油田挖潜实际效果显著.对同类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6.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7.
钟市油田潜四段含油层组多、油砂体多,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针对钟市油田潜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平面、层间和层内矛盾,以油砂体为单元,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手段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总结剩余油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根据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对钟市油田潜四段进行了层系细分开发调整。研究成果表明:多层叠瓦状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适合采用层系细分调整技术进行开发,对同类型油藏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裂缝、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开发的关键大于搞清楚油藏储层特性和流体的分布规律,分析井间储层的连通性和流体流动通道,并进一步划分缝洞单元.以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为例,介绍了6种井间连通性的分析方法.除了目前常用的压力系统分析、干扰试井、类干扰试井的方法外,还将动静态资料相结合提出了生产特征相似性等一系列方便有效的综合方法,认为S65单元共有12口井相连通.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L油田巨厚层油藏水淹规律复杂、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及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L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弱,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作用的影响;油藏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11.
温米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时间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 ,开展沉积微相分析 ,研究储层结构特征和储层的宏观连通关系。然后分析储层成岩作用和非均质特征 ,划分出成岩储集相和岩石物理相。细分储层渗流屏障类型和研究其分布规律 ,确定流动单元 ,最后建立流动单元分布模型。研究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含油储层可细分为 4类流动单元 ,它既表征出了液体流动特征 (快慢、方向、部位 ) ,又为井位调整 ,生产动态控制及挖潜等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准确计算气藏动态储量,对指导气井初期配产、产量调整和井网优化部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理想模型而建立的流动物质平衡方法不需要关井,只需使用日产气量和井底流动压力数据计算动态储量。本次研究通过建立复杂气藏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论证了流动物质平衡法同样适用在边界形状不规则储层以及多井开采的气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北二西葡一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识别复合河道砂体内的单一河道,提高该类油层的聚驱开发效果,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储层类型和开发实践,将大庆油田北二西葡一组6个沉积单元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根据流动单元划分结果,结合油水井动态反映,进行聚合物驱开发后期措施调整和剩余油分布分析.结果表明:Ⅰ类流动单元渗流和存储能力最好.Ⅱ类流动单元渗流能力强到中等.Ⅲ类流动单元渗流能力一般,根据微相位置分为Ⅲa型和Ⅲb型2个亚类,Ⅲa型主要发育于河道边部和不同河道切割叠置处,层内相对均质,最终开发效果较好;Ⅲb型主要发育于河间砂及三角洲内前缘相分流间砂体,开发效果较差.Ⅳ类流动单元为低孔、低渗储层.该方法能够确定油层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为聚合物驱后期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驱采油后期,油层的含水率越来越高,然而大量的可动剩余油却滞留于地下。要提高这部分油层的 采收率,必须加强对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认识。精细地质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便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和应用。旨在对其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从储集层砂体几何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孔、渗空间变化特征出发,概 述了精细地质研究的内容为细化开发单元、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描述、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的划 分、流动单元的研究、表外储层研究、地质建模等。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 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水库对东江若干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东江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对水库下游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以河源和博罗水文站为研究站点,利用多年的实测逐日流量数据,采用变化范围法(RVA)计算分析了天然状况和水库修建后的水文特征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新丰江和枫树坝水库建设对河源站附近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属于高度改变,三大水库对博罗站附近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也属于高度改变.  相似文献   

16.
异常高压气藏开发上的错误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气井的常规系统分析存在"用二项式等方法预测流入动态而不考虑气藏渗流特征"问题,提出了采用不稳态气藏渗流与井筒流动的耦合机制进行动态分析,充分考虑气藏的渗流特性、供给范围及开采过程中的地层压力递减情况.通过常规生产动态资料,确定气井的控制储量、地层参数,预测不同开采方式和不同时间情况下的气井产能和压力变化,评价可采储量及增压效果,从而优化气井的工作制度.异常高压气藏与正常压力气藏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压力稍高而已.所有气藏的生产指示曲线都会向下弯曲,并非只有异常高压气藏才向下弯曲.异常高压气藏的生产指示曲线是一条光滑的曲线,而非折线形式.异常高压气藏的岩石压缩系数并非很高,而是与常规气藏一样,取很低的数值.异常高压气藏的岩石压缩系数与气藏埋藏深度无关,而与孔隙度和骨架硬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川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发现及气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川东北地区从1963年石油沟构造巴3井首次在飞一段钻获天然气开始,到福成寨、板东、黄草峡构造上相继发现飞仙关组气藏,渡口河构造的渡1井在飞仙关组钻遇孔隙型白云岩,获天然气流,罗家寨、铁山坡、金珠坪等一批飞仙关组鲕滩整装气藏的勘探历程.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指出飞仙关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上二叠统及飞仙关组自身为其主要烃源;其储集岩类型主要为鲕粒云岩和溶孔鲕粒灰岩两大类.评价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分析了气藏的形成过程,认为可划分为古油藏阶段、大气藏阶段、古气藏调整定型阶段等三个阶段.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分布、圈闭要素等角度剖析了罗家寨等构造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形成机理和气藏特征.  相似文献   

18.
辽河盆地清水地区泥岩欠压实与油气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集层有利分布区的预测是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实际工人各往往采用一些常规的方法进行研究。如从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着手,并结合物探,测井资料对储集层进行纵,横向预测。但随之而产生的问题是研究周期较长,投资较大,因此寻找一种简捷的方法来进行预测,一直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清水地区沙河街组的研究发现,在泥岩欠压实段内的砂岩层往往就是有利的储层,并且油气层多分布于欠压实段内。由此给人们以启示,可以利用泥岩欠压实特征来对有效储的分布区进行预测。最终研究表明,泥岩欠压实与储集层的形成,油气运移及油气层分布在机理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泥岩欠压实曲线,可以预测有效储层的纵横向分布,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分析,也可识别油气及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薄层底水油藏部分打开直井试井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水油藏在我国较为常见,建立了薄层底水油藏瞬时点源扩散方程,利用Lord Kelvin点源解、叠加原理、镜像反应等获得了该类油藏渗流微分方程的基本解,利用Poisson叠加公式简化表达式,结合点源函数的思想求解了薄层底水油藏直井压力响应函数,计算得到了无因次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理论图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薄层底水油藏直井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编制了试井解释软件.  相似文献   

20.
选用流动单元评价方法——FZI值法对中38区块扶余油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结合该区的实际地质特点,在物性分类的基础上,将聚类分析法应用到流动单元的划分上.此方法在该区应用效果好,各流动单元间界限用流动系数和渗透率值可以清楚地区分出来.将流动单元划分的结果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相结合,提出可行性较高的井网调整和部署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