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以氯化亚铜/乙二胺/苄氯体系引发苯乙烯聚合反应,可以得到数均分子量高达2.3×105,分子量分布窄(MWD<1.6)的聚合产物。在聚合反应时间6h左右聚合转化率可以高达90%,在聚合温度90℃~120℃范围内,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均小于1.63;测定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p=kp.[M].[Y]1/2,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为50.13kJ/mol。  相似文献   

2.
采用阴离子开环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硅氧烷共聚乳液,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共聚动力学及乳胶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恒速阶段的表观动力学方程为Rp=k[E]0.18[KOH]0.59[M]0.75,表观活化能为52.77 kJ/mol。乳胶粒径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变小,粒径分布在80℃出现最小值。随[KOH]的增大,乳胶粒径变大,粒径分布变宽。复合乳化剂质量浓度[E]在不同范围内对乳胶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不同,当[E]<0.0572 g/mL时,随[E]增大,乳胶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当[E]>0.0572 g/mL时,乳胶粒径反而变大。  相似文献   

3.
以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反应单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醇/水为分散介质,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微米级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微球,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且对不同聚合条件下,产物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比值增大,粒子平均粒径和分布都减小;分散剂用量增加,粒子平均粒径减小,分布变窄;增加引发剂用量或提高温度,粒子平均粒径增大,分布变宽;随着乙醇/水比值增大,粒子平均粒径增大,分布有个极小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过硫酸铵引发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与蔗渣木聚糖接枝共聚,合成了蔗渣木聚糖-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三元接枝共聚物.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C)、接枝率(G)、接枝效率(GE)的影响.得到较佳的反应条件为:过硫酸铵的浓度为0.043mol·L-1,m(蔗渣木聚糖):m(丙烯酰胺):m(丙烯酸丁酯)=4:3:1,55℃反应7h.用FTIR、SEM和XRD对原料和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无皂苯丙乳液的粒径与成核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四元无皂乳液聚合体系中各种因素对单体转化率、乳胶粒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并对其成核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引发剂用量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剂的加入方式对单体转化率和乳胶粒的单分散性均有很大的影响;引发剂含量增大,聚合温度升高,单体转化率先升高后趋稳定,乳胶粒粒径和分散度先减小后增大;反应性乳化剂量增大,乳胶粒粒径和分散度均逐渐减小。在所研究的条件下,含有反应性乳化剂的无皂苯丙乳液聚合体系以均相成核为主。  相似文献   

6.
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水解缩聚所得的反应型低聚硅氧烷(OSS)为交联剂,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本体聚合合成了高吸油凝胶。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单体质量比(m(ST)/m(BA))、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凝胶的吸油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单体质量比(m(ST)/m(BA))为1∶2,m(交联剂)/m(BA+ST)=0.208/100、m(引发剂)/m(BA+ST)=1.5/100时,在55℃反应12 h所合成的吸油凝胶吸油性能最好,对氯仿的吸油率达到66.2g/g,保油率达到90%以上,可以重复使用10次以上。  相似文献   

7.
运用溶剂热法,以丙酮-水为分散介质,利用阳离子型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引发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制备无皂MMA/St共聚阳离子纳米胶乳粒子。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温度对共聚合初始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MA]和温度的增加,聚合速率增大;随着[AIBA]的增加,聚合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得到单体浓度([MMA])和引发剂浓度([AIBA])影响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方程为:RP=kP.[MMA]0.68[AIBA]0.77,测得共聚合表观活化能Ea=40.7 kJ/mol。  相似文献   

8.
过氧化苯甲酰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进行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引发剂浓度[I]、单体总浓度[M]、乳化剂含量CE和聚合温度T对微乳液共聚合的最大聚合速率Rmax和共聚物粘均分子量Mη的影响.测定了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结果得到Rmax∝[I]^0.90[M]^1.49CE^0.73exp(-6116/T),M^-,∝[I]^-1.60[M]^-1.22CE^-1.43exp(3496/T);rst=0.55,rBA=0.23.  相似文献   

9.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溶液共聚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 Poly(St- BA- AA) ,对影响聚合反应的各因素及聚合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聚合体系中 ,甲苯的用量、单体 St/ BA的配比、AA的用量、引发剂 AIBN的用量以及聚合温度对聚合转化率及共聚合的 Mw 有很大的影响 ;St- BA- AA在甲苯中的溶液聚合动力学方程为 :Rp=k.exp(- 7710 0 / RT) [St]1.55[BA]1.40 [AA]1.0 3 [AIBN]1.64  相似文献   

10.
淀粉接枝共聚物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材料。以机械活化淀粉(mSt)为接枝母体,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研究了在淀粉/单体/乳化剂/油/水反相乳液体系中引发机械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酸接枝共聚反应的动力学,考察了引发剂浓度[I]、单体浓度[M]、淀粉乳浓度[mSt]和乳化剂浓度[E]等因素对表观聚合速率R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考察范围内动力学关系式为Rp∝[mSt]1.5[M]1.7[I]0.9[E]0.92,单体浓度和淀粉乳液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影响显著,聚合反应速率随体系温度升高而加快,在45~60℃范围内,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89.5kJ/mol,聚合过程中单基终止与双基终止反应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1.
以K<,2>S<,2>O<,8>-Na<,2>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研究了可溶性淀粉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反相悬浮体系中的接校共聚动力学.考察了引发剂、交联剂、淀粉、分散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范围内的动力学关系式为R<,p>oc[I]<'0.89>[M]<'1.4...  相似文献   

12.
以季戊四醇为原料合成了2,2-二溴甲基-1,3-二溴丙烷(PEBr4),并以此为引发剂,Cu0粉/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Me6-TREN)为催化体系,在二甲亚砜(DMSO)中实现了丙烯酸甲酯(MA)的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SET-LRP),得到了星形PMA。采用1H-NMR对PMA结构进行表征确认并采用GPC测定了PMA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单体转化率为36.3%时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3300,-Mw/-Mn=1.40;考察了水、单体/催化剂(引发剂)配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2O含量增加到20%(体积分数)导致表观聚合速率常数(kappp)由0.0367 h-1增加到0.2785 h-1;增加催化剂及引发剂用量分别导致kappp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以氧桥连双核茂钛配合物(CpTiCl2)2O和甲基铝氧烷(MAO)组成的催化体系实现苯乙烯聚合,详细考察了聚合温度,Al/Ti物质的量比,聚合时间,主催化剂浓度[Ti]等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升高温度对提高活性有利,但是会导致聚合物等规度降低。聚合产物经差示扫描量热(DSC),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  相似文献   

14.
微波辐射代替传统加热方法,进行苯乙烯分散聚合,制备拉径大小在200nm-500nm之间,且为单分散的聚苯乙烯微球;探讨了单体、稳定荆、引发荆的浓度对微球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分散聚合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拉径,小于常规加热分散聚合制备的微球粒径,且微波辐射制得的微球单分散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Application of Fenton oxidation to cosmetic wastewaters treat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 (TOC and COD) from a cosmetic wastewater by Fenton oxidation treatment has been evaluated.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temperature as well as ferrous ion and hydrogen peroxide dosage) have been optimized. Working at an initial pH equal to 3.0, a Fe(2+) concentration of 200 mg/L and a H(2)O(2) concentration to COD initial weight ratio corresponding to the theoretical stoichiometric value (2.12), a TOC conversion higher than 45% at 25 degrees C and 60% at 50 degrees C was achieved. Application of the Fenton oxidation process allows to reach the COD regional limit for industrial wastewaters discharges to the municipal sewer system. A simple kinetic analysis based on TOC was carried out. A second-order equation describes well the overall kinetics of the process within a wide TOC conversion range covering up to the 80-90% of the maximum achievable conversion.  相似文献   

16.
丙烯腈与N-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体系对单体竞聚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Kelen—Tudos方法测算丙烯腈(AN)与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自由基共聚合单体竞聚率,研究了不同反应体系对单体竞聚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水相悬浮聚合体系中,转化率小于18%时,两单体的竞聚率同DMS0均相溶液聚合结果相近;转化率较大时,同容液聚合结果偏差较大。H2O/DMS0混合溶剂悬浮聚合时,当水含量超过60%(质量比)后,单体竞聚率向水相悬浮聚合结果靠近。溶剂的极性增大,rAN与rNVP值均减小。随反应温度升高,共聚反应向理想共聚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以水溶性壳聚糖(Cts)作为新型分散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原料,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V-50)为引发剂,采用水分散聚合技术合成了壳聚糖/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合物(Cts/CPAM),探讨了反应条件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单体质量分数为3.75%~4.25%、AM∶DMC(质量比)为9∶4、分散剂质量分数为1.5%~1.75%、无机盐质量分数为10.0%~17.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035%~0.0045%、反应温度为55℃~60℃时,分散聚合体系稳定,所制备聚合物的分子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设计合成了双功能共聚单体3-羧基-3-丁烯酰胺(CBA),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丙烯腈二元共聚物作为碳纤维前驱体,详细研究了单体配比对聚合反应、聚合物结构和预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单体投料中CBA含量的增加,聚合物中CBA含量增加,而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均逐渐降低;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CBA单体能够通过离子机理引发环化,使预氧化温度降低60℃以上,且随着CBA单体含量的增加,离子环化反应加强,放热速率降低,有利于避免集中放热,CBA可以明显改善聚丙烯腈(PAN)的预氧化性能,有利于制备高性能碳纤维。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丙烯酸十八酯(OA)在Nd(P204)3-Al(i-Bu)3催化剂体系中的聚合反应,反应的最佳条件是:以苯为溶剂,[Al]/[Nd]=9(摩尔比),[OA]/[Nd]=162(摩尔比),60 ℃反应6 h,聚合转化率大于90%,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0×105~1.5×105。聚合反应速率与单体浓度、催化剂浓度均呈一级关系,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2.5 kJ/mol。  相似文献   

20.
用乳液接枝聚合方法制备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的复合胶乳水分散体系,考察了不同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单体浓度对复合胶乳粒径、接枝率、分子量的影响,并对这类复合胶乳体系的接枝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增大,粒径增大,分子量减小,接枝率增大;乳化剂浓度增大,分子量和接枝率变化不大,粒径则有下降趋势;环氧树脂浓度增大,粒径倾向于增大,分子量和接枝率则显著降低。说明缩聚物/加聚物接枝乳液聚合与一般乳液聚合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