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规划建设》2008,(4):133-133
20世纪20年代,外国建筑师在北京建造的探索中国传统风格的代表作品有北京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及辅仁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沙特克-何士建筑师事务所和建筑师安那设计,反映了西方建筑师刻板僵化的模仿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思维方式,设计水平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燕京大学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规划设计,总体看来中国古典型制掌握的比较熟练,  相似文献   

2.
宋贤玲 《建筑技艺》2022,(S1):213-216
以泛伊东学派建筑师的设计理论及其继承与发展为切入点,分析日本当代建筑师如何将西方传入的现代主义内化到自己的社会文化脉络,基于现代性和日本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日本当代具有文化影响力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3.
陈雳 《建筑师》2022,(2):91-1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来华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近现代建筑的特征描述,来梳理这段时期中国境内建筑所包含的设计要素。来华建筑师带来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建筑思潮的延续;中国建筑师虽然接受了西方正统的学院派教育,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从复兴中国固有式建筑潮流到设计现代式建筑时的细部装饰,这种民族精神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陈雳 《建筑师》2022,(216):91-100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 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 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 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建筑设计圈子存在着两种思潮,一种是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发扬光大;另一种,是如何把西方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运用到中国的建筑设计中来。在这两种思潮中的纠结,在客观上使中国建筑师特别没有自信;那个时期的设计作品,要么存在着模仿某些西方建筑作品的明显痕迹,要么直接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直白的语汇相符号。1990年代后期,中国建筑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关注到"建构"理论对20世纪的建造历史的总结,在这一理论的鼓舞下他们回到了建筑本质问题"基本建造"的思考上,研究如何使用材料、如何强调"结构逻辑"、"构造逻辑"与"形式"的对应。这批年轻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实践脱节,不独于中国建筑师为然,本无须大惊小怪。但说的与做的不一致,或者说的不能解释做的,做的不能证明说的,近期内在不少建筑师的文章和作品中层见迭出,似乎不能不引起注目。我拜读了《建筑学报》1989年第一期邢同和同志的文章“现代建筑与上海对话”,其中展示了一批近期设计,包括上海国际购物中心等等。这些设计,都有其新颖独到之处,值得称赞。文章首段说:“接受二十世纪西方的影响,重视中国传统的继承,进而探求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结  相似文献   

8.
世界建筑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是有 目共睹的,但同时也有迹象表明,在东方文 化和西方文化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 依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选取两位普利茨克 奖得主——扎哈·哈迪德与妹岛和世分别作 为西方建筑师和东方建筑师的代表,通过对 二人建筑美学、设计方法的对比研究,探讨 东西方建筑师和东西方建筑文化之间的差异 性,并尝试探索各自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影响安藤建筑创作理念的密斯在20世纪30年代的设计方案入手,分析了密斯设计思想的影响力和形式生成的继承性,再进一步比较阅读了两位建筑师的作品中所努力寻找的东西方文化的汇合点。  相似文献   

10.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得西方的科技、文化、教育等来到中国,西方建筑体系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著名建筑师庄俊是我国第一位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他主要秉承西方古典风格与装饰艺术风格,还受中国思想影响,设计讲究因地制宜,注重周围环境对基地的影响,中西交融。  相似文献   

11.
朱宁 《建筑师》2014,(4):57-63
当工厂作业成为国内建筑业的生产主流时,技术环节的设计必然会渗透到建筑师的日常工作中。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欧美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师,分别在工业化建筑领域中所做的研究和实践,阐述其团队的研究领域,核心产品与技术开发,以及对于建筑设计的时代意义。对于国内建筑师的借鉴意义在于,应用工业化建筑发展的目标不再是大量、快速建造,而是建筑师通过设计,实现成熟工业技术向建筑生产的转化,实现精致的制造与建造。  相似文献   

12.
褚冬竹  傅媛 《新建筑》2012,(3):36-43
一个世纪前重庆便有外国建筑师活动并有作品存留至今。1997年直辖以后,其发展进入一个全面提速的新阶段,外国建筑师全面参与了重庆城市建设中的多个设计项目。绝大部分外国建筑师以全新的设计理念与高度的职业精神,为新重庆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本土建筑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中国建筑师应该思考如何向外国优秀建筑师学习,并应由协助工作逐渐转变为平等合作、良性竞争,实现从外国建筑师"领舞"到中外建筑师"共舞"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筑生态节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辉煌 《山西建筑》2009,35(2):243-245
着眼于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及高新技术体系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建筑师应注意选择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技术,提高节能要求,挖掘节能潜力,21世纪建筑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建筑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陈怡姝 《世界建筑》2004,(12):108-111
20世纪末,建筑学对现代主义的再思考,提醒建筑师回归研究自然表现结构和建造逻辑。建筑设计不断寻求挣脱技术的束缚,同时也应尊重所运用的技术本身。飞亚达高科技大厦工程设计启动伊始,建筑师在造价经济功能合理的基础上表现理性,务实的企业文化,与投资方达成共识,提出“适度技术与本质设计”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天津的城市建设、建筑设计单位和建筑教育的发展入手,梳理天津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历程,总结当前天津青年建筑师扎实、踏实、务实的作风,分析天津建筑设计界与青年建筑师集体失语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瑜  黄捷 《新建筑》2012,(3):31-35
通过梳理外国建筑师在曾代岭南建筑创作实践的历程,解析其建筑作品的主要特点,指岀其创作实践更直接且直观地将西方多元的建筑理论与设计方法传入岭南。然而,外国建筑师在岭南的创作实践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必须以辩证与理性的态度去面对。  相似文献   

17.
Mid-twentieth-century modern architecture in Houston thematised responsiveness to the natural phenomena of heat and light despite the fact that Houston's most celebrated modern buildings were designed to be completely reliant on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An examination of Houston buildings constructed from the late 1940s through the 1960s demonstrates the ways in which modern architects sought to privilege the architectural recognition of regional climatic difference while also employing modern technology to alleviate local climatic extremes of heat and humidity. The spectacular modern buildings that represent this era in Houston raise crucial questions: How did architects reconcile the doctrine of climatic responsiveness to the equally modern desire for maximum transparency? What proved more compelling: responsiveness to local circumstance or the imperatives of modern 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d modern architects perceive that there might b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esponsiveness to climate and other aspect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identity, such as transparency? Because concern about the roles of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responsi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current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is pertinent to examine the ways modern architects in a particular climatic setting negotiated the issue of climatic responsiveness as modern architecture became the dominant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设计前期工作总体规划,住宅设计的特点、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等几方面介绍了市政府广厦工程湖前片设计的概况。希望能为今后建设的广厦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希望能为建筑师提高住宅设计水准提供可参考的资料。让大家一起为使我国在公元2000年前实现小康住宅目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相似文献   

19.
Mid-twentieth-century modern architecture in Houston thematised responsiveness to the natural phenomena of heat and light despite the fact that Houston's most celebrated modern buildings were designed to be completely reliant on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An examination of Houston buildings constructed from the late 1940s through the 1960s demonstrates the ways in which modern architects sought to privilege the architectural recognition of regional climatic difference while also employing modern technology to alleviate local climatic extremes of heat and humidity. The spectacular modern buildings that represent this era in Houston raise crucial questions: How did architects reconcile the doctrine of climatic responsiveness to the equally modern desire for maximum transparency? What proved more compelling: responsiveness to local circumstance or the imperatives of modern 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d modern architects perceive that there might b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esponsiveness to climate and other aspect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identity, such as transparency? Because concern about the roles of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responsi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current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is pertinent to examine the ways modern architects in a particular climatic setting negotiated the issue of climatic responsiveness as modern architecture became the dominant practice.  相似文献   

20.
都市新景观 纽约高线公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圣贤 《风景园林》2011,(4):97-102
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中国的城市管理者需要更加慎重地思考我们今天的城市问题,而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的城市建设经验非常值得国内同行的参考和借鉴。通过对纽约市近年来最重要的城市更新项目——高线公园的研究:分析公园的历史、设计策略和景观施工,总结该公园的开发模式,以此来激发国内城市管理者和风景园林师对过去城市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