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开大学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座落于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南开大学校园内。它在国家重点学科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学科的基础上,于...  相似文献   

2.
《新材料产业》2009,(9):I0002-I0003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何炳林院士领导下,在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创建的,依托于南开大学。1989年被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0年通过论证,1995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现任实验室主任宓怀风教授。学术委员会由国内高分子界著名专家15人组成,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卓仁僖教授。  相似文献   

3.
《新材料产业》2010,(5):I0003-I0004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何炳林院士领导下,在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创建的,依托于南开大学。1989年被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0年通过论证,1995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相似文献   

4.
正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实验室)是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和7个试点实验室之一,于1991年组建,已4次通过国家评估。实验室创始人是我国杰出的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实验室依托学科是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及最早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固定人员52名。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瞄准国家关键需求和国际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前沿,以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及加工为特色,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建设高分子材料领域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拥有1万多平方米的科研实验用房和价值5 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  相似文献   

5.
《新材料产业》2010,(5):I0008-I0009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之一,1984年获准在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的基础上建设,1987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秉承“团结、拼搏、  相似文献   

6.
《新材料产业》2010,(1):I0005-I0006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原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经连续两次(1995和1999年)国家评估为优秀实验室后,组合了两所若干高分子化学研究方向和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推荐,专家论证,2000年2月经科技部批准组建,2001年3月正式运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离子交换树脂、螯合树脂、吸附树脂、手性配体树脂、共价亲和层析树脂及氧化还原树脂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新材料产业》2009,(9):I0001-I0002
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5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开始筹建,1991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闻立时院士,实验室主任董闯教授。自1992以来,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  相似文献   

9.
《新材料产业》2010,(5):I0005-I0006
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5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开始筹建,1991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闻立时院士,实验室主任董闯教授。自1992以来,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100余项;  相似文献   

10.
钦敏 《功能材料信息》2005,2(3):i012-i012
河北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自2001年组建以来.受到了河北省有关部门及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实验室领导与全体科研人员一道将实验室的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以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推动材料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提高,为河北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新技术支撑和高层次人才。实验室于2003年12月27日顺利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联合验收小组的评估验收。  相似文献   

11.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工程实验室)的前身是创建于1994年的"四川大学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先后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4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09年)。工程实验室在环境友好材料领域,特别是在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制备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无卤阻燃剂与阻燃材料、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建筑节能材料等领域开展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实用技术。近年在其他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领域也开展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碳是C_1化学和合成化学重要原料,通常是从含氢、二氧化碳、甲烷、氮和氧等的混合气中分离出来的。这些混合气多数饱含水(20℃,2300 ppm),因此开发从含水混合气中制取一氧化碳的技术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关于一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的报告发表得还甚少。本文拟简单介绍一氧化碳分离法的现状以及与高分子材料有关的分离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计委投资建设的,始建于1987年,1989年对国内外正式开放,1990年3月通过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武汉工业大学校长彭润章教授担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实验室主...  相似文献   

14.
回顾60年的历程.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与科研基地的建立是相携而进的。1949年11月.国家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在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就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5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材料产业》2009,(10):I0008-I0008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现任实验室主任是许宁生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徐至展院士。  相似文献   

16.
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取功能高分子吸附材料,并研究了引发剂、交联剂、原料配比等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剂质量分数为2%时,材料对铅离子或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相对较好;交联剂质量分数为3%时,材料对水的吸附性能较好;引发剂质量分数为1.5%时,材料对水和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相对较好,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较好;当烯丙基磺酸钠(SAS)/丙烯酸(AA)摩尔比为1∶2时,材料对铅离子或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相对较好,对水的吸附性能较差。当SAS/AA摩尔比为1∶0.5时,材料对水的吸附性能较好,而对铅离子或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高分子吸附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因其具有孔径和比表面积较大、原料来源丰富、抗氧化性强、容易再生等优点,目前被广泛用于化工、医疗、农业、国防等领域。综述了高分子吸附材料的分类、国内外吸附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废水处理、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医药卫生及农业保水方面的应用。我国高分子吸附材料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新材料产业》2010,(1):I0003-I0003
1980年代清华大学摩擦学研究发展迅速、在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时经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批准建设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校内获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86年开始筹建,1988年11月通过验收,温诗铸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原机械工业部雷天觉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年陈大融教授任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谢友柏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材料进展》2015,(1):88-90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南大学,是国内惟一的粉末冶金材料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从事粉末冶金高层次科研、培养高级人才、进行国内外合作科研的综合基地。中国工程院黄伯云院士现为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相图计算与材料设计;粉末冶金过程理论与模拟;制粉、成形、烧结与全致密化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粉末冶金新材料制备原理与性能;先进航空刹车副用复合材料;纳米粉末及纳米晶块状材料等。其中材料的相图、相变及合金设计研究是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自1978年黄培云院士和金展鹏院士开辟该研究方向以来,相关研究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杜勇教授作为金展鹏院士和黄培云院士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对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团队经过10余年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会批准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和2003年分别通过了由国家教委及国家计委、科委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组织的评估。在2003年全国材料类的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