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综合静校正技术及其在川东高陡构造区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同的静校正技术基于不同的模型假设,适用于不同的地表地质条件。川东高陡构造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效果证明,在老地层出露区,微测井约束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地表平缓地段,基于EGRM的折射静校正效果最好。只有采用综合静校正技术才能优势互补,解决好一次静校正问题。然后进行初至波多域剩余静校正和反射波剩余静校正。讨论了折射静校正、层析静校正和初至波多域剩余静校正的原理、假设条件、适用范围和误差分析,结合实际资料,处理中利用野外高密度的微测井资料,获得折射静校正的风化层速度;利用折射静校正反演的速度模型和微测井建立的速度模型,建立层析成像初始速度模型;利用直达波、折射波和回折波,进行初至波射线路径追踪、走时计算和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的求解。  相似文献   

2.
复杂地区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校正问题的解决要做到有理有序。有理就是根据近地表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校正方法;有序就是解决静校正问题需要遵循先长波长、后中短波长及剩余静校正的顺序。为了解决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首先要建立近地表模型.然后应用模型约束折射静校正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接着应用折射波剩余静校正解决中短波长问题,最后应用分频静校正解决剩余静校正问题。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这套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六盘山区域因为地表条件复杂而使得解决该地区的静校正问题比较棘手。文中采用综合静校正方法,首先通过应用基于能量法的初至拾取方法拾取到准确的初至,然后应用层析静校正解决因为地形起伏和黄土沉积厚度变化而引起的较大量的静校正问题,进一步应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解决反演模型与实际地表模型差异所造成的静校正问题,最后应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解决残存的剩余静校正量。通过综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之后,该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得以解决,最终处理的剖面在信噪比、连续性、波组特征、分辨率等各方面均能够满足后续解释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层析静校正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塔里木盆地地表条件复杂,存在平原、沙漠、戈壁和山地等不同的地表条件,基于模型的野外静校正方法无法满足这些地表条件,通过分析不同的静校正技术的适用前提,针对不同的适用条件和地区,分别对比试验了沙丘曲线模型法、大炮初至折射法及层析静校正等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层析静校正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阿尔及利亚guerara区块地表地表条件复杂,低降速带速度、厚度在平面上变化较大,静校正问题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在该区块开展了静校正方法研究.通过对高程、模型、折射和层析反演静校正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的分析,结合工区地震资料的实际情况及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对比处理效果,认为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该区的静校正问题,应用初至波整形技术,能大大提高层析反演静校正的计算精度,提高低幅度构造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在野外复杂山地区,地表起伏大,岩石时常露出地表,低降速带速度与厚度横向变化剧烈,近地表结构复杂,利用表层调查模型和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静校正问题。层析静校正方法不受近地表结构影响,可以有效解决复杂山地区静校正问题,但是在野外三维采集中,层析静校正计算太耗时,效率极低。因此,本文提出一种三维快速层析静校正方法,不仅能够保证静校正效果,而且能够大幅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7.
复杂区初至层析反演静校正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复杂区的静校正问题一直是地震勘探的“瓶颈”。而基于折射波理论的折射静校正方法,无论是假设前提还是实际应用效果,都不适用于地表剧烈起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的复杂区。为此本文推荐初至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并将该法应用于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中,即利用地震记录中的初至旅行时求出介质的速度分布,提高了近地表建模的精度,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处理中至关重要。在中国西部地区,地表起伏剧烈,表层低速带横向速度变化较大,静校正问题严重。传统的野外静校正和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准近地表速度模型和静校正量。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通过非线性算法反演出准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求出准确的静校正量。给出了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包括射线追踪和联立迭代重构法反演。通过在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的实际应用,明显改善了地震叠加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明显优势,也对静校正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高密度地震资料波场信息丰富和初至波信息清晰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套适合高密度地震资料且能够满足高精度处理要求的剩余静校正方法。通过依次应用多域迭代折射波剩余静校正、分频模型迭代剩余静校正和非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有序地计算高密度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进一步解决中、短波长静校正问题。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高密度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地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大,厚度分布不均匀,横向岩性速度变化剧烈,存在严重的短波长静校正和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仅作高程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不能较好地解决成像问题.在简要讨论层析静校正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较好地解决了长波长静校正的问题.通过实际资料的应用,剖面的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在剩余静校正量较小的情况下,采用线性方法求解能够较好地解决静校正问 题。对于复杂地表结构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经常规静校正后仍然存在很大的剩余静校正量,传统的反 射波剩余静校正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出现“周期跳跃”现象。快速模拟退火静校正技术能够解决大的剩余 静校正量问题,特别适用于表层构造复杂地区及低信噪比地区。  相似文献   

12.
几种静校正方法的研究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高程静校正、模型法、沙丘曲线法、折射波近地表校正法、层析反演法以及初至波剩余静校正6种常用的静校正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分别论述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原理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研究了每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了不同的近地表条件下静校正方法适应性和流程,并用3个工区的实际资料,做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处理效果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前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3.
层析成像低速带速度反演和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16  
在地形起伏剧烈和表层低速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野外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面确定表层低速带速度是做好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基于折射波到达时或者微测井等)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可由初至波的到达时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并求得静校正量。正演使用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反演采用SIR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可看出明显改善了复杂地区(沙漠、山地等)地震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JR地区复杂丘陵地表造成的大、中、小不同尺度的静校正问题,采用不同的静校正方法,即采用联合应用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技术、层析静校正技术和剩余静校正技术,经反复测试选取最佳参数,资料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复杂地表条件下数据处理中与静校正有关的等效低速带、浮动基准面、固定基准面等概念;阐明当前常用的两步法静校正中的 RG值代表等效低速带相对固定基准面的静校正量;对地震数据应用静校正高频分量后,t0零点对应于等效低速带的顶界面;通过理论记录说明低速带速度、厚度横向变化对时深转换的影响,当低速带结构横向变化较大时,叠加速度也随着变化,故时深转换必须考虑低速带对叠加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针对不同的地质目标采集了多块三维地震资料,对于该地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需要整体认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沉积相,为此在该区开展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研究。柴西南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岩性多变,地表高差达600 m,低、降速层厚度变化大(4~200 m),连片处理中静校正问题突出。在对各种静校正方法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先验信息约束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在方法实现时,区块之间的初至时差采用相关法予以消除,初始速度模型采用相控处理的小折射和微测井资料来建立,并将该模型作为初至波非线性层析反演的约束条件,建立了准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计算全区的静校正量。应用效果分析表明,先验信息约束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树林  高磊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3):407-410,500,326,327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求取准确的速度非常困难,速度误差带来的剩余正常时差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将剩余正常时差转换为速度误差的函数,采用多时窗分别对旅行时进行分解,可以获取不同时窗内的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和速度误差值。在获得速度误差后,分别用到相对应的时窗数据中,完成剩余动校正,再将剩余静校正量用于此数据,完成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处理。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法是解决复杂区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南安集海探区表层结构复杂,常规的基准面静校正技术难以有效解决严重的基准面静校正问题,导致基于相关的自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受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和最大1/2波形周期静校正量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由高信噪比初至时差统计求解炮检点的剩余静校正量,不需依赖表层模型、较高信噪比资料等,对校正量的大小也无限制,侧重补充基准面静校正量的中、高频分量。通过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明晰了模型曲线和差分两种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假设前提及综合应用思路,并在南安集海探区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折射层析反演静校正及其在伊朗卡山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射层析反演静校正能够较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引起的静校正量问题。该技术最新的算法结合了首波法和回转波法的优点,利用所有偏移距信息进行反演,减少了复杂地表和地质条件下速度-深度模型的不确定性。利用反演出的模型分别求取激发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可以消除长、短波长静校正量的影响。伊朗卡山地区地震资料的近地表校正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