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特低渗透油藏常表现出非达西渗流和渗透率各向异性的特征,为了解决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水驱平面波及系数的理论计算问题,通过构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非达西流管模型,利用坐标变化将渗透率各向异性油藏转化为等效各向同性油藏,推导了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五点井网油井见水时间和平面波及系数的计算公式。该方法可用于定量表征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水驱平面动用程度,为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开发设计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某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为例,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各向异性系数和注采参数对特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平面波及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藏渗透率各向异性较强时,注入水沿主渗透率方向快速突进,导致平面波及程度低,可通过优化井排距、增大注采压差或者井网加密的方式,减小死油区,以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程度。  相似文献   

2.
大港油田南部官984地区孔二2油组属低渗透油藏,由于该断块构造落实程度低,储层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一直未能投入开发.2004年老井复查,对该块重新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结合储层、测井、油藏特征及油藏工程综合研究,认为该断块具有有利的油气富集条件,先后在该地区部署评价井2口,压裂后获高产油流,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整体开发方案.经整体压裂获得了较高的单井产能,实现了整体探明整装投产.  相似文献   

3.
储能系数(hφS0)反应了某一井点的含油富集程度,是油藏开发初期优选富集区块和预测油井产能的良好参数,与地层系数(Kh)相比,更适用于低渗透油度。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微泡驱由离子匹配水驱技术和气液微分散体系驱油技术组合而成,离子匹配剂具有降低原油在岩石附着力提高驱油效率、微米级气泡对不同渗流流度比进行自适应调整扩大波及体积,从而达到从微观、宏观双向大幅度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矿场试验表明,综合含水净下降十个点,增油幅度达到137.5%,降水增油效果显著,具有较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低渗透油藏通过注水开发实现了有效动用,但水驱波及程度较低,亟需开展水驱平面波及评价方法研究。传统流管模型是一种较好的水驱平面波及快速评价模型。通过对其进行改进,建立可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各向异性、人工压裂裂缝、非活塞驱替和不规则井网的流管模型。在修正的流管模型基础上,编制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平面波及系数快速计算模块,研究井网形式、井排距比和各向异性对水驱平面波及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且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是生产井注不进采不出的主要原因;不同各向异性下存在最优的井排距比,并给出了低渗透油藏井排距比优化图版;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井网完善程度,及时补孔,改善注采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田油水层识别及油藏类型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针对吉林英坨东地区低渗透油田特点,应用微差识图、无侵线等方法综合研究油水层识别问题。微差识图法根据电测曲线特征识别油水层,油层的深侧向(或感应)电阻率与声波时差均为高值,具有“反向”细微特征;水层对应电阻低值、声波时差高值,呈“同向”细微特征。无侵线法利用感应电阻率与0.5m电位电极的线性相关性,在二者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致密储集层的连线为无侵线,按小层内部的岩石与无侵线的关系区分油层或水层。认为英坨东油田主要属构造油藏,反向断层是主控因素,岩性因素对油气富集有重要影响。图2参5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储集层测井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低渗透油藏的类型很多,而且大多数是复杂岩性油气藏。不同类型的低渗透油藏测井评价的重点和解释方法都不尽相同。低渗透油藏涉及中一高孔隙度低渗透储层、低孔隙度低渗透砂岩储层、低渗透性砾岩储层、泥岩裂缝储层、裂缝性碳酸盐岩和火成岩储层等六种类型。文中从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点和测井解释难点出发对上述油藏的测井评价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是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保有未动用储量经过多轮次筛选后,剩余储量品位差,因此开发技术的适用条件是油藏能否动用的关键因素。该文以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为例,研究了“十二五”以来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透油藏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开发技术现状及动用条件,分析了保有未动用评价储量的分类,结合现有难动用储量类型和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厘清了低渗透油藏未来技术需求和攻关方向。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藏产液剖面测试技术评价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油田动态监测成果应用率,节约测试费用,通过对近年产液剖面测试成果符合率的分析,评价产液剖面测试技术在低渗油藏的适应性,优化测试工艺,合理替代测试项目,降本增效效果显著。2016-2017年该种做法应用效果好,共计实施160井次,节约测试费用387万元,减少修井配合费用576万元,增加原油产量超2×104t。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各向异性交错井网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保角变换、汇源反映和势叠加原理等渗流理论,得到低渗透油藏各向异性直井交错井网的产能公式。井网优化思路为:给定各向异性系数,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井网形状因子的大小,计算井网无因次产量,从而得到井网无因次产量随井网形状因子变化的规律曲线;在曲线上找出水平井产量最大点,由此得到低渗透油藏不同面积、不同油层厚度时对应的最优井网形状因子。  相似文献   

11.
排状交错水平井井网面积波及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低渗透油藏排状交错水平井井网注水开发特点,在流管模型和Beckley-Leverett 方程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排状交错水平井井网面积波及效率和油井见水时间的计算公式,解 决了低速非达西渗流的面积及效率理论计算问题和生产井见水时间的确定问题。理论推导计算结果与油 田现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科学、合理,可用于定量表征排状交替水平井井网条件下储层的动 用程度,为低渗透油藏开发设计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复杂边界、平面非均质性和井网完善程度对复杂断块面积波及系数的影响,因此在常规注采井网均质油藏水驱面积波及系数的基础上,引入复杂边界校正系数、地层非均质性与注采井网关系校正系数、井网完善校正系数来修正复杂断块见水后的面积波及系数,得到其计算表达式。应用此法计算江苏油田庄2断块2009年7月底的面积波及系数,其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差仅3.6%,证实了该理论修正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复杂边界油藏水驱面积波及系数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驱面积波及效率是影响油藏采收率的重要参数.以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为例,研究复杂边界油藏水驱面积波及系数的校正方法.应用三维两相黑油模型建立不同油藏边界、不同井网形式的数值模型,计算出根据油藏边界类型定义的窄小油藏复杂边界校正系数与窄条油藏复杂边界校正系数.油田现场可直接根据窄小断块的类型和窄条断块的含油带宽度来选取相应校正值,从而校正水驱面积波及系数,调整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4.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田储层改造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秀文 《特种油气藏》2002,9(5):51-52,56
在低渗透油田油层污染程度表征因子计算和油层改造潜力评价值确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辽河油区部分低渗透油田油层改造潜力。主要评价因素包括表皮系数、油层渗透率、油层厚度和目前地层压力。各评价因素的权重由层次分析确定,并经过随机一致性检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主观判断的因素,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5.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气交注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渗透油田进入注水开发以后,由于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导致油井含水急剧上升,产量迅速下降,油藏采出程度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达到降水稳油的目的,进行了水气交注非混相提高采收率室内试验,通过实验分析了注入方式、气液比及温度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气驱+水-氮气交替注入段塞效果最好;气液比在1∶1至3∶1范围变化时,随着气液比增大,最终驱油效率提高,并且提高效果较明显;温度对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驱油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明显。在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实施水气交注非混相驱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好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渗吸法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通过对特低渗、低渗和中渗的岩心进行渗吸模拟实验,揭示了不同渗透率岩心的渗吸速度、渗吸采收率特征及其渗吸效应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温度对渗吸效果的影响机理,认为在高温低渗油藏中,依靠渗吸效应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大。以渗吸模拟实验为基础,在文72块沙三中油藏开展注水吞吐试验获得成功,证实了利用渗吸法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立  张烈辉  周明 《特种油气藏》2006,13(5):65-67,70
在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得到油藏平均含水率,从而拟合出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该方法是一种通过生产数据得到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新方法,不仅可以得到相对渗透率值,还可以得到相对渗透率比值。从计算结果分析可知,该方法结果较为合理,具有很强的矿场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在高邮凹陷低孔低渗油气藏进行储层参数的准确计算存在较大困难。为此,通过流动单元指数对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渗透率计算模型;系统分析了该区岩电参数变化规律,根据储层的孔隙空间特征,建立了岩电参数的确定方法和饱和度计算模型。通过试油对比分析表明:所建模型计算精度较高,能够满足该区储层精细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