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Hubbert流体势计算方法 ,对丁家屋子断阶带孔店组顶界面和底界面的水势和油势进行了计算。在编制流体势平面和剖面等值线图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区的流体势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的流体运移特征为 :在孔店组上界面发生纵向运移为主 ,在下界面发生横向运移为次。有利油气聚集带分布在孔店组上下界面、由构造———岩性组合而形成的圈闭和不整合面遮挡而成的地层圈闭区。此推断与目前的勘探结果不期而合。  相似文献   

2.
流体势分析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的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本文主要介绍了流体势的计算方法,具体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油势在剖面上的分布特点,以揭示该地区的油气运移,聚焦规律。研究结果认为:油气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并在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低势圈闭中聚集成藏,因而低势区是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3.
流体势是控制地下孔隙流体流动的基本动力,它决定着流体的流动方向,并是终影响油气的富集与成藏,通过研究油气的流体势场,我们可以确定油气的运移方向,判断油气的运聚成藏部位,本文主要研究了歧口凹陷沙一段中上部,沙一段下部,沙二段和沙三段在不同地质时期流体势场的分布与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的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本文具体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水势在剖面上的分布特点,以揭示该地区的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水势分布特征、运移与油气势的分布、运移基本一致,为油气的运移提供动力;研究水势分布特征对油气势的分布研究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成藏条件良好,但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分析该区孔店组的构造、地层、沉积、储层等基本地质特征,解剖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成藏控制因素,总结油气分布特征。发现古地貌格局、不整合面、断裂、砂体、鼻状背景为孔店组油气成藏的五大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洼隆相间的古地貌特征控制沉积、储层的展布及圈闭的发育类型,不整合面、断层及砂体的有效组合控制孔店组的油气运移,鼻状背景、断裂展布控制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东部中高渗老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采用受力分析、理论模型建立及实例研究的方法,对开发流体势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机理进行研究.以Hubbert流体势理论为基础,对已开发油藏流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流体所具有的开发流体势能类型及地质意义,建立中高渗油藏不同开发阶段流体势理论模型,研发了开发流体势模拟软件,提出一种基于开发流体势场的剩余油表征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开发流体势场对油水运动控制存在差异性,提出3类流体势低势区,即低位能、低压能及低界面能低势区,运用开发流体势原理对文33沙二下油藏进行实例解剖分析,提出3类低势区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即低位能低势区控制的"阁楼型"剩余油、低压能低势区控制的"动态型"剩余油和低界面能低势区控制的"边缘型"剩余油,相应低势区流体势分布为2.7×107~3.1×107 J/m3,有效预测了不同类型剩余油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研究地层水化学、地层压力及流体势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发育、沉积相分布特征,采用流体化学、动力学分析方法,将高邮凹陷许庄、真武和曹庄油田由南向北划分为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区、越流泄水区和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区3个局部水动力单元.压实流汇聚形成的越流泄水区及压实流与大气水下渗向心流汇合形成的越流泄水区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而以大气水下渗为主的地区,总体上不利于油气的保存和聚集.高邮凹陷许庄 真武 曹庄地区北部为烃源岩中心,发育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油气在离心流运移路径中遇到合适圈闭,即可成藏;南部许庄地区为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区,断裂发育,地层开启性好,大气水沿断裂下渗,油气成藏条件较差;中部越流泄水区为北部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和南部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的共同指向区,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研究区已探明油田多数位于该越流泄水区.本研究有利于指导研究区的下一步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8.
构造应力是地下水运移、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哀牢山北段金矿带成矿期构造应力场与成矿流体(地下水)运移关系的研究发现,是大主压应力低值区和已知金矿床、金矿点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它们是成矿流体运移、成矿元素卸荷的有利场所;成矿流体的运移受三种因素联合控制,构造应力控制了其平面分布,流体上升的驱动力主要为温度梯度,其次为水力梯度。构造应力场与地下水运移、分布的关系研究不仅可以用成矿理论研究、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9.
以塔中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多个不整合界面的剖面和平面特征的综合分析,阐明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和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演化规律: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发育多个不整合界面.不整合界面的分布和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隆起区到拗陷区,分别发育高角度叠合不整合带、低角度削蚀不整合或上超不整合三角带、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带.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差异,对油气的运移和储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气地质条件,预测出泥盆系上超不整合两个有利油气圈闭带.对划分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构架和构造期次,分析沉积盆地的形成、特征、演化和后期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巴音都兰凹陷油气运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过程中,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它是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课题之一,更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必须探讨的实际问题,所以一直是成藏机理研究的热点。巴音都兰凹陷整体上断层规模小、延伸距离短,厚层指状砂体成为优质输导系统,控制着油气的运移。该凹陷地层压力系数介于0.92—0.99之间,具低压系统,且纵向为统一压力系统,垂向运移动力较弱。综合分析认为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油气以单源充注为主,以可能的多元充注为辅,以流体浮力为主要运移动力,以横向运移方式顺层运移,主要在能量相对较低的低压和现今油势低值区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过坝溢流的水利计算,由于求解偏微分方程组非常困难,通常都是假设无黏性势流进行计算,但实际上流体都是有黏性的,假设无黏性势流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本文根据对以往溢流坝面流场数值计算模型的讨论,将溢流坝流场假设为无旋的黏性流体,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将流体按势流假设考虑,又通过转换边界条件将黏性影响产生的能量损失计算在内,使得流场数值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文中给出的实例证实用该方法数值计算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流行的几种流体流动型式的分析讨论,揭示出不同流动型式流体压力的控制因素,结合油气田勘探开发实例,指出过剩压力或流体势的大小是控制油气运移方向及聚集地区的主要因素;压力或流体势的演变史影响着油气运移,聚集乃至破坏的过程,现压力的分布也影响着钻井工程的实施和合理开发方案的制定,对地下流体压力分布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油气成藏规律的动态认识。  相似文献   

13.
煤层气的分馏效应是指运移过程中气体组份和同位素值发生变化的现象.分馏机理的探讨对煤层气的运移聚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吸附势理论为指导,以等温吸附实验数据为依据,对甲烷碳同位素和多组分气体分馏机理进行了探讨.确定了4种分馏机理的存在:(1)解吸-扩散-运移不仅造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而且造成多组分气体分馏.13CH4因其吸附势普遍高于12CH4而具有优先吸附、滞后解吸的特征,12CH4更容易发生运移分馏.二氧化碳与甲烷相比,具有优先吸附、滞后解吸的特征,特别是在高压下,甲烷具有强的分馏效应;(2)发生在地下水径流带的溶解作用使得13CH4被优先溶解并被运移至滞留区聚集,12CH4保留在原地;(3)浅部次生生物气的产生造成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的假象;(4)高温裂解气的生成造成甲烷碳同位素变重的假象.4种分馏效应都引起浅部甲烷碳同位素变轻,深部变重,这已为众多的实例所证实.  相似文献   

14.
煤层气运移分馏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层气的分馏效应是指运移过程中气体组份和同位素值发生变化的现象.分馏机理的探讨对煤层气的运移聚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吸附势理论为指导,以等温吸附实验数据为依据,对甲烷碳同位素和多组分气体分馏机理进行了探讨.确定了4种分馏机理的存在:(1)解吸-扩散-运移不仅造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而且造成多组分气体分馏.^13CH4因其吸附势普遍高于^12CH4而具有优先吸附、滞后解吸的特征,^12CH4更容易发生运移分馏.二氧化碳与甲烷相比,具有优先吸附、滞后解吸的特征,特别是在高压下,甲烷具有强的分馏效应;(2)发生在地下水径流带的溶解作用使得13^CH4被优先溶解并被运移至滞留区聚集,^12CH4保留在原地;(3)浅部次生生物气的产生造成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的假象;(4)高温裂解气的生成造成甲烷碳同位素变重的假象.4种分馏效应都引起浅部甲烷碳同位素变轻,深部变重,这已为众多的实例所证实.  相似文献   

15.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藏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和断层遮挡5种类型,分布在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且具有油气同层,气在上油在下的特征.油源对比表明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一段源岩;油气成藏主要有2个时期,第1期为嫩江组沉积末期,第2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老第三纪沉积初期.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认为该区存在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3种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表明: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是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位于油气运移方向上的各种类型的圈闭应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柱状晶间距的变化对连铸坯溶质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固液界面发生周期性弯曲变形条件下柱状晶区溶质分布表达式为基础,研究了柱状晶间距对溶质分布规律以及偏析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液界面发生周期性弯曲变形的条件下,在一个周期内,随着枝晶间距的增大,溶质分布状态由直线经脉冲曲线向近似于正弦波曲线变化,并且在正偏析与负偏析中都出现了双峰值的现象;固液界面发生周期性弯曲变形所引起的正偏析与负偏析的程度,随枝晶间距的增大而增加;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沉积岩内孢粉藻类的沉积特征可以还原地层沉积时期的古环境。以LD17-1-1Z井为例,通过分析孔店组41块岩屑样品的孢粉、藻类分布信息和岩性特征,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辽东凹陷南部地区孔店组的古沉积环境进行恢复。岩屑样品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灰绿色泥岩和少量红色泥岩,其中发育大量孢粉化石。以孢粉、藻类对气候条件和沉积环境的指示为基础,结合岩性组合特征对研究区孔店组的气候和沉积环境进行探讨,认为研究区孔店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形成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湖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试论自然流体压裂成藏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水力压裂力学和碳酸盐岩裂缝油气藏地质特征,将“碳酸盐岩——地动应力——自然流体——压裂裂缝——圈闭”当作一个系统,对自然流体压裂裂缝的起裂与油气初次运移,压裂裂缝扩展延伸与油气二次运移、压裂裂缝的形态分布与油气聚集规律及自然流体对压裂裂缝溶蚀改造作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自然流体压裂成藏机理。该机理对裂缝油气藏勘探和开发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低渗油田储层物性均质性差,在普遍低渗的背景下,有可能存在相对高渗区块,若该区块位于有利的二次油气运移方向上,则可以形成局部富集区块。作者应用这一原理,对陇东地区三迭系延长组的沉积相特征、储层孔隙特征和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特征及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有利相带所有确定的次生孔隙发育区块分布地下流体过剩压力低值民揭示的油气三维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存在城华剖6井区、环县西环20井区等局部富集区块  相似文献   

20.
对油气藏分类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藏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认为为油气勘探服务的分类应着眼于油气藏的形成原因、几何特征及其位置特征。提出油气藏的分类,应该按照圈闭形成的三大因素即构造、地层和流体,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流体封闭型油气藏。具体分类应该结合形成油气藏的圈闭的各个控制因素甚至是油气生成和运移时间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