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至2009年16例肾嫌色细胞癌的病历资料。结果 1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TNM分期:T1aN0M05例、T1bN0M05例、T2N0M06例;13例获随访,随访6~84个月,平均46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于肾癌的患者。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肾细胞癌,预后较好。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保留肾单位手术适用于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2.
脑神经节细胞胶质瘤(ganglioglioma)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罕见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混合性肿瘤,其发生率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4%,占脑肿瘤的1.3%。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年,60.0%在30岁以内。本文是对一患者小脑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皮肤基底细胞癌(BCC)临床特点分析,提高BCC的临床诊断水平,增强群众健康防治意识。方法对110例B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BCC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29,年龄23~90岁,其中50~79岁占81.82%,农民工居多(78例)。BCC病程长短不一,多发生于头面部。临床表现为多形性,容易误诊,误诊率达23.64%,各临床类型中以色素型最易误诊。结论 BCC的发生与慢性长期日光照射密切相关,病理检查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18岁。右乳无痛性肿块十年余。镜下细胞呈巢状,实性、腺样或腺泡状生长。核的大小形状呈良性形象。瘤细胞胞质丰富淡染,内有大小不等的囊泡。部分细胞排列成海绵状,形成微腺腔。免疫组化E-cadherin、CD10、α-乳白蛋白(+)。特殊染色AB/PAS(+)。结论乳腺分泌型癌罕见,大部分低度恶性。本例恶性度高,预后差,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从转移灶中富集出的舌鳞状细胞癌永生化细胞系Tca8113-Ml细胞与原发灶组织获得的Tca8113细胞系细胞侵袭能力的差异,探讨舌鳞状细胞癌永生化细胞系细胞侵袭特性与转移肿瘤干细胞(migrating cancer stem cell,MCS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和BALB/c裸鼠移植瘤试验分析Tca8113和Tca8113-Ml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Tca8113-Ml组的穿膜细胞数(93.8±4.4)明显多于Tca8113组(34.0±1.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a8113-Ml组裸鼠更易形成移植瘤,且移植瘤形成较快,生长速度也较快,成瘤率为6/6,而Tca8113组成瘤率为4/6。结论舌鳞状细胞癌永生化细胞系Tca8113-Ml细胞的侵袭能力较强,表明从转移灶中富集出的细胞系细胞具有明显的干性,提示肿瘤转移与MCSC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治率。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的角度,对5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析。结果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的直径存在差别,CD34阳性率为35.29%,CD117阳性率为88.2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CD117与CD34在诊断中的常规应用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君  张泽鑫 《化工时刊》2022,36(2):6-11,55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二甲基甘氨酸脱氢酶(DMGDH)基因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探讨DMGDH在肾透明细胞癌(KIRC)中的相关功能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分析DMGDH在泛癌中的表达差异情况,并通过Cox回归法分析DMGDH与各种肿瘤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根据DMGDH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PLCε-NF-κB信号通路中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PLCε-shRNA表达质粒pGenesil-PLCε转染人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株,沉默磷脂酶Cε(Phos-pholipase C epsilon,PLCε)基因的表达,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中PLCε、NF-κB和VEGF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应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BAY11-7082处理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BAY11-7082对78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VEGF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重组质粒pGenesil-PLCε可明显抑制PLCε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71.43%和50.01%,并明显下调NF-κB和VEGF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BAY11-7082可明显抑制786-0细胞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应用BAY11-7082后,VEGF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被明显抑制。结论 PLCε可能通过抑制NF-κB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NF-κB依赖性基因VEGF的表达,进而影响肾细胞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人用疫苗生产用工作细胞库Vero细胞的鉴别,为提高人用疫苗生产用细胞的准确性及疫苗的安全性提供保障。方法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PCR基因分型法对本所疫苗生产用Vero细胞的8个STR位点(D8S1106、D1S518、D6S1017、D17S1304、D4S2408、D5S1467、D19S245和DYS389)进行测定,并与文献报道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采用染色体核型检查法,将Vero细胞经Giemsa染料染色,于显微镜下精确计数100个细胞的染色体后,统计染色体数为58或60条的细胞所占比例。结果 STR基因分型得到的特征性图谱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完全相同,未出现三单位基因,且STR的重复数完全相同;高倍镜下精确计数100个细胞染色体数为58或60条的细胞所占比例为79%。结论本所疫苗生产用工作细胞库Vero细胞为正确细胞株,不存在污染或交叉污染的情况,为本所人用疫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PLCH1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变异及表达情况,分析PLCH1在食管癌中的功能,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GISTIC分析PLCH1在ESCC中的拷贝数变异情况,TCGA数据库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LCH1在ESCC与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SCC细胞系中PLCH1的表达情况。采用MTT、克隆形成试验、Transwell法等检测PLCH1沉默对ESCC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PLCH1在ESCC中存在显著的拷贝数扩增(G-scores> 0.1,P <0.05),ESCC中PLCH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F=36.00~1 101.00,P均<0.000 1)。PLCH1沉默后,ESCC细胞KYESE180和TE-9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F=35.49~634.00,P均<0.001)。结论 PLCH1在ESCC中发挥癌基因作用,对ESCC的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mac和MDM2蛋白的表达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宫颈鳞癌和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mac和MDM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Smac蛋白在正常宫颈、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5/15)、85%(17/20)、72%(18/25)及65%(39/60)。MDM2蛋白在正常宫颈、子宫颈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5)、10%(2/20)、22.4%(6/25)及61.7%(37/60);Smac和MDM2蛋白的表达在正常宫颈对照组和CINII-III及与宫颈鳞癌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鳞癌中Smac和MDM2蛋白表达在淋巴结有无转移及组织分化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c蛋白和MDM2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435,P<0.001)。结论Smac和MDM2...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国内对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治疗还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模式。一经确诊,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期别、级别以及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既可以去掉原发病灶,又可以为诊断及下一步治疗提供组织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白藜芦醇抗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效应和分子机制,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细胞流式法检测细胞凋亡率;SILAC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白藜芦醇调控的蛋白质分子。白藜芦醇呈浓度依赖性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活性,细胞的存活率从100%降为56.7%;50μg/mL白藜芦醇处理导致37.3%细胞发生凋亡;鉴定了11个受白藜芦醇调控的蛋白质分子,其中BAG1,PDCD11,BCLAF1,HSPA9,YWHAZ等5个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被发现受白藜芦醇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内型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螺旋CT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型胆管细胞型肝癌15例,肝细胞肝癌30例,对MSCT双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及延迟扫描的CT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门脉期强化不明显或边缘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0/15例).肝细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例),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它CT征象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13例CT平扫均为低密度病灶;动脉期4例未见强化表现,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6例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1例动脉期整个瘤体较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整个瘤体强化减弱;2例表现为病灶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结论PCC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对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细支气管肺泡癌属于腺癌的一个亚型,因其沿肺泡壁匍匐生长的特点,易误诊为血播型肺结核、肺炎、结节病等,误诊率极高。本文根据医学实践对20例肺泡癌作了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细支气管—肺泡癌误当作粟粒型肺结核收入结核病医院住院治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只要我们做到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责任感,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是不可能做出错误判断的。  相似文献   

18.
张志强  王琳 《化工时刊》2022,(12):29-31
大量研究表明,在肿瘤治疗中,从中药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或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化疗效率。作者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诱导的抑制Hep G2细胞系的细胞内信号通路,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抗HBV/HCV活性的研究现状,并对黄酮类化合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机理中起双重作用:一方面,引起细胞焦亡的炎症小体以及焦亡过程中释放的炎性介质会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焦亡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随着研究的深入,细胞焦亡在肝癌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就细胞焦亡在HCC进展过程中的潜在影响以及在抗癌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诱导化疗对舌鳞癌患者局部病灶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63例舌鳞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单纯手术)42例;Ⅱ组(诱导化疗+手术)21例,应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2组5年生存率。结果 (1)Ⅱ组诱导化疗总有效率为71.0%(22/31),完全缓解2例。(2)Ⅰ、Ⅱ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5.7%、61.3%,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诱导化疗有效者和无效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8.2%、22.2%,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中诱导化疗无效者和Ⅰ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2%、35.7%,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诱导化疗能缩小原发灶,显著提高舌鳞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