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乐 《商品与质量》2012,(22):11-12
背负梦想股东辛劳创业资本诱惑打造上市大业造梦精彩恰似风花雪月曲终人散虚幻终究破灭敬请关注本期《公司解码》——造梦空间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公司解码》栏目,我是主持人严楷晨。如果问大家去哪里能看电影?想必第一反应是去电影院,要不就是在DVD上播放光碟。然而不久前,一部大片却在股市里悄然上映了,其剧情跌荡起伏,其人物饱经风霜,其结局发人深省,似乎哪一点也不会输给当今好莱坞的造梦大师们。影片以万众瞩目,轰轰烈烈为开始,却以千夫所指,悲悲惨惨作为落幕。影片的主题便是:欺诈上市。  相似文献   

2.
数字信息的发展使语篇日趋多模态化,对隐喻的研究不再仅限于文字层面,而是结合图片、声音、背景等不同模态来进行,从而出现了"多模态隐喻"的现象。电影宣传画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本文以"AVATAR"影片的宣传画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对其宣传画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探讨,结合文字和图片来解读影片背后的"生态、殖民、爱情"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女性主义"电影的主要商业类型,小妞电影遵守占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游戏规则,将女性角色放在情节模式的中心去迎合它的主流受众,而"闺蜜"成为主角之外不可或缺的配角,她们的存在为这一类型题材影片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人物线索,从这一被程式化的角色角度能够反观当下国内电影受众的情感需求和观赏心理,进而更好地融入当今的大众消费语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电影《末路狂花》进行文本解读,并以荆棘这一意象比喻电影中涉及到的女性所遭遇的不公对待和社会环境,同时结合影片内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影片中女主角的觉醒、反抗进行分析,并思考了当下社会中女性的自处和出路。  相似文献   

5.
电影《蒂凡尼早餐》是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美国经典爱情电影,影片中霍莉这个外表世俗而内心坚强的交际花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对于这一丰满的舞台形象的塑造,影片中多次运用了隐喻手法。本文从隐喻视角来分析影片中出现的蒂凡尼、无名猫和月亮河等喻体及其象征意义,解读隐喻在霍莉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电影世界里,最能体现审美诉求的是文艺片,而非供娱乐消遣的武侠片、动作片等。韩国文艺爱情动作片《雏菊》所代表的当代电影的审美诉求是感性的。一个人物关系简单,人物形象鲜明,情节也简单的简单爱情故事,却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代表着当代电影的审美诉求--构建和谐。大导演、名编剧、超级红星、再加上优秀的制作公司,强强联合,构建出了一部凄美动人的文艺爱情片。这种凄美动人是"由于剧中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式的悲剧(王国维欣赏的悲剧第三种类型)。影片一上映,就形成了"雏菊风暴",这也是构建和谐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电影《电话亭》(Phone Booth)充分体现了西方戏剧的一些重要的特征。《电话亭》舍弃了电影擅长的时空及人物的多样性,选择恪守传统戏剧的“三一律”,只利用非常有限的场景、时间和人物,制造出一波三折的戏剧性冲突,体现了西方戏剧是激变型的艺术这一特征。此外影片还体现了基督教的“性恶论”与西方悲剧的关联,具有警世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以伊丽莎白·泰勒为例,讨论在以明星制为核心的经典好莱坞时期,文学电影改编和明星制的互惠共赢关系.并通过分析泰勒饰演的改编影片《小妇人》中人物角色特征的变化,探讨明星表演对于改编影片角色塑造和意义生成的影响.从两个层面上分析好莱坞明星制下明星与文学电影改编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社会流行语实际上是一种模因现象,社会流行语植入电影台词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表现。社会流行语植入电影台词的方式主要有模因基因型植入方式和模因表现型植入方式两种。根据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在电影台词中适当地植入社会流行语是可取的,它可以增强人物角色的活力,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但是过多地植入流行语会适得其反,给观众以哗众取宠、制造噱头的感觉,削弱影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人物形象是人物传记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形象的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有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或者也可以是其他事件和角色所反衬出塑造的人物形象。从影片中主人公焦裕禄的人生信仰为切入点,分析电影《焦裕禄》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汽车塑造了电影中的物像,电影阐述了汽车的性格,两者在商业运作上相得益彰。本文从植入式营销的角度谈谈如何艺术化处理广告和电影的关系,以汽车电影营销为例,分析影片中汽车的"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产品信息,体会植入式营销略。  相似文献   

12.
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新浪漫主义者的凯鲁亚克,在其成名小说《在路上》中刻画了一些人物,他们试图构建一个脱离空虚堕落的现实社会的浪漫之梦,这个浪漫之梦是建立在过去-现在、纯真-腐败、精神主义-物质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理性主义几组二元对立之上的.但是,这几个对立是不稳定的,随着它们的自我消解,主人公的浪漫之梦也随之幻灭.对小说《在路上》的解构主义解读有助于理解作者对"垮掉的一代"看似乐观实际上却悲观的处世态度--他们尽管可以用疯狂的行为来表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为了生存最后只能妥协.  相似文献   

13.
方言俗语的运用与人物性格的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达到说明影片《白鹿原》中的方言俗语与人物性格塑造之间的关系的目的,通过具体分析电影《白鹿原》中几个主要人物白嘉轩、鹿三、鹿子霖、田福贤等人的方言俗语,来探讨方言的运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方言俗语的使用,使影片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生动,有了活生生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20、30年代的张石川及其明星影片公司提供了大众文化实践的成功案例。本着历史的借鉴目的,本文考察张石川及明星公司对中国电影的大众文化身份之体认,并通过对其"守旧与逐新"两翼并进的文化策略与电影实践之解析,为当下华语电影的大众文化身份书写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电影字幕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它不仅能够表达影片信息、诠释电影的主题,还有助于提高电影的观赏价值。文章分析了《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探究了直译法、增译法、减译法等翻译方法在影片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与以往主旋律影片主要聚焦于大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不同,它以独特叙述视角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七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中,将目光对准了共和国的无名英雄,用“以小见大”的范式深入书写了家国情怀,从而勾起了家国记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系列主流价值观电影连连创造票房奇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电影荧幕,赢得了一大批主流价值观影片粉丝。文章通过分析主流价值观电影的概念、主流价值观影片受宠的时代背景,列举《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三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分析了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电影受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要有新的突破,就势必需要全新的、市场化的电影制作和营销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从《英雄》开始进行全方位商业与艺术的融合,以一种崭新的商业美学包装了传统的电影艺术,并在票房上获得了极大成功。十年以来,中国电影不仅学会了熟练操作"大片"模式,而且也带动了一批中小成本影片逐渐填补市场的空缺,使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更丰富和多元化的形态。因此旨在通过本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浅析中国电影走上市场化道路以来的特点与问题。  相似文献   

19.
桑弧的艺术活动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鲁迅和茅盾的作品搬上了银幕;影片《祝福》和《子夜》在人物、情节的再创造,艺术意境的开拓,多种电影语言的运用诸方面均有突出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20.
从语用学角度对美国电影《公主日记》的对白进行分析。通过从会话参与人的交际目标和场合,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对话轮和话题的控制和补救,对说话人的选择,对会话合作原则或礼貌原则的遵循与有意违背及对语用参数的操纵等方面展开讨论,可以发现对白分析是探索人物关系、性格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方式,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挖掘影片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