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表明,巴楚地区一间房组生物礁具有6项特征:①单个礁体规模小,礁体多;②含礁层系由主礁体层和次礁体层组成;③礁体形态多种多样,与围岩均为突变接触;④礁体构成简单,微相类型单一;⑤Calathium呈高丰度、低分异度、原地生长、原地埋藏;⑥礁核内发育水道充填体。在生物礁发育的诸多控制因素中,水动力作用即存在建礁作用,也存在着毁礁作用。前者反映水流作用建造了局部的浅滩,产生了礁基有利于Calathium等的繁殖,强化了粘结作用和障积作用,促进了礁体的生长。后者则冲蚀了礁体的外形和内部的完整,改变了建礁生物的原身状态,限制了礁体的规模、形态直至发育,建礁作用和毁礁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奥陶世生物礁经历了奠基期,建礁期和毁礁期。  相似文献   

2.
1998年 5月 ,朱忠德 ,刘秉理等发现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纪生物礁。此后 ,野外调查 1 60 0 0 km,实测礁体剖面 2 0 0 m,详尽研究了 2 4口井 2 50 2 m岩心 ,分析了 34类 3 0 0 0余项样品 ,解释测井曲线4 0 0 0 m、三维地震剖面 1 30 km,扫描礁岩数十帧。立项以来 ,其综合研究已获原始创新性成果。1 )新发现造礁生物和产礁层位 经国内外同行专家复核、确认 ,首次在国内发现 Wetheredella sp.和苔藓虫的 8个属 ;新发现造礁生物海绵类 1 0属 1 2个种 ,Calathium1个属 4个种 ,钙藻类 9属 1 1个种 ;新发现 Calathium礁和苔藓虫礁 2个主要礁类型…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地区中奥陶统鹰山组生物礁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盆地中奥陶统鹰山组上段中发现生物礁(丘),造礁生物主要为Calathium,其次为钙藻、苔藓虫、海绵等。生物礁发育于开阔台地内隆起部位,属于台内点礁,形成于海退的大背景下,但未见暴露痕迹。礁体无礁前、礁后和礁翼之分,但自下而上可划分出礁基、礁核和礁盖3 个亚相,礁基以棘屑灰岩为主,礁核以Calathium 障积岩、藻-托盘粘结障积岩、缝洞及沟道充填物为主,礁盖以亮晶砂屑灰岩为主。生物礁演化经历了5 个阶段,发育2 个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4.
造礁生物演化经历了六个主要发展阶段,具有全球性演化规律特征,其盛衰变化在南方礁丘的时代分布上反映较为醒目。早泥盆世至晚泥盆世早期,为生物礁发育的首次鼎盛期,已发现的礁体达97个,而至今尚未发现晚泥盆世晚期(法门期)的生物礁;二叠纪是第二次鼎盛期,已发现该时期的礁丘达148个之多,生物特性明显,而至今也尚未发现早三叠世时期的礁体。中国南方这一礁丘时代分布特征恰好与F/F和T/P两次全球性巨大生物绝灭  相似文献   

5.
浙西冷坞二叠系生物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坞生物礁是由海绵动物组成的园丘礁。它是目前在下扬子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首次发现的生物礁。礁核岩性为海绵骨架灰岩及泥晶生物屑灰岩。造架生物主要为海绵动物,附礁生物门类众多。前礁发育滑塌岩;后礁发育叠层石,白云化作用明显。园丘礁处于中等动荡的水动力条件,其兴衰明显地受陆源碎屑物的控制。冷坞生物礁各相带标志明显,反映了园丘礁呈线状礁带组合的可能性,可望在浙西找到隐伏的生物礁。生物礁各相带在平面上的相对位置,表明茅口期华夏古陆是存在的,礁附近的海岸线呈北东走向。  相似文献   

6.
湖北松滋早奥陶世生物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北松滋早奥陶世生物礁为笔者首次发现。可分为藻岩隆礁、叠层石层礁和灰泥岩隆礁。最有代表性的藻岩隆礁由一系列丘状、面包状和似层状礁体组成。单个礁体高1.5—22m,宽6—50m,高/宽比变化于1:3.6—1:4.5间。原地生长的主要造礁生物为蓝绿藻、托盘藻、古钵海绵和少量苔藓虫、钙质海绵。附礁生物为头足类、腕足类、三叶虫、海百合、瓣鳃类、介形虫等。一个完整的礁体由礁基、礁核、礁盖层和礁间沉积物组成。礁核从底到顶可分出三个微相:(1)粘结岩,(2)障积-粘结岩,(3)粘结-障积岩。与此相应,礁体存在三个发展期:奠基期、发育期和衰亡期。  相似文献   

7.
生物礁不仅是重要的地貌单元,更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单元。一直以来,礁的概念或含义分歧较大。广义上,人们认为地形突起是礁的重要属性,而狭义上人们主要根据抗浪性来定义礁。这些分歧严重限制了研究成果的交流,也给生产应用带来不便。礁的类型主要受造礁生物性质、时代、古地貌、盆地水体性质、盆地规模与构造稳定性控制。目前代表性的分类有海格尔(1974年)、范嘉松(1985年)和Riding(2002年)的分类。生物礁的产状受生物种类、构造、气候、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水体性质等因素的控制。中国生物礁分布较为广泛,时代分布上,晚震旦世、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及古近纪均有分布。地理分布上,生物礁主要发现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湖南、湖北和广西等地。  相似文献   

8.
南盘江地区二叠纪生物礁成因类型及潜伏礁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南舟江地区二叠纪茅口期发现生物礁点52个,长兴期发现生物礁点47个[1],其中不少为礁古油藏,引起了地质学家对该区生物礁的生物学,岩石学以及应用地震,电法等寻找潜伏礁等方面的极大兴趣,本文从相对海平面升降与礁生长发育关系的角度,提出新的生物礁成因分类,并据此描述南盘地区二叠纪生物礁的类型和时空迁移规律,为更准确地预测潜伏礁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类群古生态学、群团古生态学和群落古生态学的角度对我国广西隆林、祥播和贵州紫云的二叠纪生物礁的古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广西、贵州的二叠纪礁中可识别出7种结构相。这些礁的造礁生物主要为:硬海绵、纤维海绵、串管海绵、水螅、四射珊瑚、苔藓虫、钙藻、疑源小生物等。这些礁中可划分出6种群团。它们都分布在特定的结构相中。这些礁中可划分出7种群落型14种群落。这些群落的演替以旋回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录井资料,对川东地区台地内生物礁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地内部发育台内点礁和丘礁,区内点礁以涧水沟和老龙洞生物礁最具特色,造礁生物组合特征也十分一致,其沉积相分布对称。在纵向上表现出两个颗粒岩-障积岩-骨架岩组成的沉积旋回;主要发育泥晶海绵礁灰岩,礁体多由障积岩组成;造礁生物以囊状海绵、串珠状海绵为主,造礁生物间充填灰泥和少量生屑;可划分出礁基、礁核、礁坪诸亚相;礁体的发育规模小,大多数发育于长二中期。  相似文献   

11.
广西来宾吴家坪组生物岩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广西来宾吴家坪组中段发育的礁体,厚约100m,为陆棚上盆内台地边缘礁。造礁生物为钙质海绵、蓝绿藻和Tabulozoa,Tubiphytes等。含量一般在25—30%,局部可达75%以上;碳酸盐岩色浅质纯,不含燧石及陆源物质,地貌上呈低幅度隆起。以海绵(Tabulozoa)起支撑障积作用,蓝藻起粘结作用的藻、海绵粘结障积岩-藻、海绵粘结骨架岩型的生物岩礁。  相似文献   

12.
湖北宜昌下奥陶统分乡组藻-海绵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藻-海绵礁产于下奥陶统分乡组上部,时代相当于Tremadocian晚期。与礁有关的主要为碳酸盐颗粒岩、泥岩等岩相。沉积层序表明藻-海绵礁是一个由浅变深的演化序列,以沙浪底形为礁基,并在生长过程中强化了此一形态。粘结、障积作用为主,构成Calathium-藻群落;藻-Pulchrilamina-Archaeoscyphia群落。  相似文献   

13.
湖北宜昌下奥陶统分乡组藻-海绵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发现的藻-海绵礁产于下奥陶统分乡组上部,时代相当于Tremadocian晚期。与礁有关的主要为碳酸盐颗粒岩、泥岩等岩相。沉积层序表明藻-海绵礁是一个由浅变深的演化序列,以沙浪底形为礁基,并在生长过程中强化了此一形态。粘结、障积作用为主,构成Calathium-藻群落;藻-Pulchrilamina-Archaeoscyphia群落。  相似文献   

14.
生物造礁造岩作用的关键是阐明生物的古生态和造礁功能。块状、层纹状或板状、分枝状、结壳状和游移或漂浮的不定形状等,不同外形的造礁生物,以不同方式造成五种不同的原地石灰岩:骨架岩、盖覆岩、障积岩、缠结岩和生物粘结岩。同种外形的造礁生物,在各地质时代中的造礁造岩功能和机理是相似的。骨架岩、障积岩和部分盖覆岩可造成原生礁骨架;缠结岩、生物粘结岩和部分盖覆岩一般造成次生礁骨架。  相似文献   

15.
湖南中部泥盆系棋梓桥组生物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盆系在雪峰古陆东南侧——湘中地区广泛分布。其中中促盆统棋梓桥组(D2q)是生物礁最发育的层位。国外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实践说明,生物礁是良好的储集岩。因此,我们对海相沉积区的生物礁也应予以重视。湘中(涟源、邵阳地区)晚古生代的海侵开始于中泥盆世跳马涧期,海水由南向北侵入,为滨海碎屑岩沉积。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末期的冰期事件是显生宙史上最剧烈的冰期事件,也是地史上最后一次从冰室期到温室期的转换期。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手段,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古温度及古气候进行恢复,探讨中二叠世重大气候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一段灰岩—泥质灰岩韵律层的生物组合类型以有孔虫、腕足和软体动物为主,不发育造礁生物和钙质绿藻;岩石结构以生物碎屑支撑和灰泥支撑为主,无鲕粒等非骨架颗粒,与国际典型的凉水碳酸盐岩类似。通过δ18O与ω(Mg)/ω(Ca)恢复古温度,灰岩沉积期的古海水温度为3.72~12.38 ℃(平均8.15 ℃,δ18O标准),13.79~14.28 ℃(平均13.90 ℃,ω(Mg)/ω(Ca)标准);泥质灰岩沉积期的古海水温度为7.00~14.24 ℃(平均10.97 ℃,δ18O标准),13.82~15.41 ℃(平均14.27℃,ω(Mg)/ω(Ca)标准)。中二叠统茅一段沉积期古温度变化主要受米兰科维奇短偏心率旋回驱动,短偏心率的旋回性变化是古温度、古气候旋回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生物礁特征及分布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发育多种类型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包括海绵、托盘类、层孔虫、珊瑚、隐藻类、苔藓虫、蓝绿藻、绿藻、管孔藻科红藻等,主要礁体类型为灰泥丘和少量的骨架礁、障积礁。分析钻探揭示的生物礁特征,结论是灰泥丘主要形成于棚内及棚缘内带环境,骨架礁与障积礁主要形成于棚内与棚缘环境。通过沉积相分析和地震反射特征研究,预测塔中地区的陆棚边缘相带和塔中北部斜坡的中部地带,有望找到带状或断续带状分布的生物礁带。塔中1号断裂西墙的顺托果勒西区块已发现6个地震异常反射体,从其发育层位、所处环境和内部反射特征来看,极可能是生物礁丘。图2表2参6  相似文献   

18.
涠洲岛珊瑚岸礁建立在火山岩之上,以块状珊瑚为主,形成礁格架,枝状珊瑚仅居次要地位。除冬季较低的水温和春季褐藻繁衍,抑制珊瑚生长外,其他环境因素适合珊瑚生长。 存在两个物源区:1)珊瑚生长带和礁坪是礁缘碳酸盐的物源区;2)火山岩海岸是陆源碎屑物源区。在海岸带,这些碎屑物质被海流和潮汐作用造成的横向和纵向运动的搬运和混合,堆积成平面上不对称的环带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