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针对某220kV变电站带电检测发现的110kV GIS存在局部放电信号情况,介绍特高频、超声局部放电检测方法,分析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以及放电源定位结果,解体检查结果验证了带电检测手段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特高频、超声波及SF6气体成分分析等GIS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技术的原理、现场应用及主要优缺点。对不同的定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目前GIS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GIS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技术现场应用的发展趋势。认为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智能化带电检测是后续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发展的重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超声波法和特高频法相结合的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发现和定位了运行中的220 kV站GIS(全封闭组合电器)避雷器气室内部的局部放电,对放电源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判断,确定为浮电位部件放电类型。通过停电解体检查证实了检测和分析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为应用带电测试技术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GIS组合电器的日常局部放电现场巡检以超高频法和超声波法为主,而随着GIS电缆终端的应用,利用脉冲电流法对电缆终端局部放电巡检的方式可有效发现GIS故障,在手段上对GIS巡检是一个良好的补充。针对天津电网220 kV某变电站带电检测发现的某线GIS电缆终端局部放电异常信号,给出了异常设备概况和局部放电发展过程。利用超高频、超声法和SF6气体分解产物进行了复测,并用超声波法对放电源位置进行了定位,确定GIS侧断路器位置存在局部放电。对GIS解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通过GIS电缆终端的局放检测发现GIS缺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GIS在电力系统中已广泛应用,但运行中产生的局部放电严重影响设备的绝缘性能,因而需要加强对GIS中局部放电检测的研究。文中通过对一起220 kV GIS局部放电检测案例分析,综合运用特高频、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及SF6气体分解物测试等多种带电检测方法,准确判断了局部放电类型并对故障位置进行了定位,通过解体检查证明了带电检测判断结果的正确性,确定了等电位弹簧失效是产生局部放电的原因。最后提出应重视对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信息的甄别,综合判断设备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6.
由于组合电器(GIS)免维护且占地面积小,越来越多新建工程特别是城市电网建设采用GIS,GIS日常例试定检主要以带电检测方式开展,目前GIS带电检测项目主要有SF6成分分析、SF6微水检测、特高频局放检测、超声波局放检测等。文中介绍了一起通过带电检测成功发现220 kV GIS内部放电事件,利用特高频局放检测和超声波局放检测两种方法联合成功诊断并定位某500 kV变电站220 kV GIS电压互感器气室内部悬浮性放电事件,对故障电压互感器气室进行返厂解体检查,确认了内部存在金属垫片脱落引起悬浮放电,与局放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超声波和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方法对220 kV梧桐站110 kV GIS进行了局部放电检测,发现了1535梧盐Ⅰ线间隔有局部放电信号,并通过开盖检查,发现15354刀闸气室确实有很明显的放电痕迹,从而验证了超声波和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方法检测GIS内局部放电信号的有效性,为较早地发现GIS内部缺陷提供了有效检测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局部放电带电检测是诊断GIS绝缘状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分析特高频法和超声波法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现场应用的声电联合检测法。在一起220 k V GIS现场案例中,运用方法对GIS内部缺陷进行了快速、准确的定位。随后的停电解体验证了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为GIS局放带电测试技术的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为更有效在现场开展GIS局部放电检测,及时准确发现设备内部缺陷,特别是盆式绝缘子局部放电缺陷,文中研究了基于特高频时频定位分析的GIS局部放电综合定位方法。将多通道时延定位法和多通道小波时频分析法联合应用,通过局部放电特高频信号的时域和频谱变化特征,结合设备内部结构、装配工艺等情况,实现GIS局部放电综合精确定位。该方法在某500kV变电站220kV GIS带电检测中进行了应用,精确定位一处盆式绝缘子表面放电缺陷。表明文中研究的基于特高频时频定位分析的GIS局部放电综合定位方法有助于准确定位GIS内部缺陷,针对性指导设备检修工作,缩短检修时间,有效提高检修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介绍电气设备局部放电特点和局部放电测试系统的现场要求、总体设计,以保定220kV张丰变电站126kV GIS断路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为例,从现场测试、放电定位功能、放电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在宁夏电网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局部放电检测方法由于其检测频率低、易受外界干扰、需停电,难应用于现场带电检测。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优越性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为掌握宁夏电网带电设备运行状况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吴增辉  邓开清 《供用电》2010,27(3):60-63
运行中的电力线路经常会遇到因周围情况发生变化而需对线路铁塔原位带电提升高度的问题。以处理厦门电业局所辖电力线路铁塔存在的基础隐患为例,介绍了原位带电提升线路铁塔技术,对提升作业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详细介绍了施工作业方法并进行效益分析。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原位提升铁塔高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鉴于超高频(UHF)法用于局部放电检测日渐增多,结合UHF用于广东电网变电站GIS局部放电检测案例,分析了UHF在线监测技术的优越性,并对PDM UHF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和实践表明,UHF在线监测技术能够提高变电站GIS局部放电的监测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提高监测灵敏度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安装位置。此外,对于全封闭的GIS设备UHF法宜结合超声波定位技术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14.
长期运行的复合绝缘子容易出现老化、破损及芯棒碳化等缺陷,对其附近开展带电作业造成安全隐患。以500 kV 线路I串复合绝缘子为例,通过开展复合绝缘子不同导通性缺陷条件下间隙操作冲击放电试验,获得了相应工况下的放电特性,并结合带电作业绝缘配合方法,确定了500 kV 输电线路I型复合绝缘子导通性缺陷的位置及尺寸限制要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绝缘子导通性缺陷存在于高压端位置时,带电作业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电压更低,对带电作业的安全影响更大;为保证带电作业安全开展,当复合绝缘子高压端存在导通性缺陷时,绝缘子高压端允许最大导通性缺陷长度为0.7 m;当复合绝缘子中部存在导通性缺陷时,缺陷位于距离高压端约1/4串长处放电电压最低,允许绝缘子最大导通性缺陷长度为0.9 m。确定的复合绝缘子导通性缺陷位置及尺寸限制要求,可为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开展带电安全检修作业提供技术支撑,可指导带电作业前复合绝缘子的安全性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局部放电试验能有效地发现变压器内部缺陷,是电力变压器最重要的现场试验项目。近几年山东电力研究院通过现场局部放电试验发现了数起变压器缺陷及故障,对试验及处理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津发电分公司300 MW机组在正常停机检修中,发现励磁回路灭磁开关主触头存在严重灼伤痕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程跳逆功率保护跳灭磁开关控制回路进行改进,最终解决了该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量电力设备长期工作在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中,经常发生局部放电,导致放电区域空气组分发生变化。为研究在局部放电条件下封闭环境中空气组分的变化规律,设计3种不同的缺陷模型模拟电力设备常见放电故障类型,搭建局部放电实验平台,基于电化学检测技术对系统进行标定。分析持续放电条件下空气组分的变化规律,根据局部放电过程中放电量大小表征放电阶段。建立空气组分浓度、电压、放电量和放电时间的关系,为电力设备故障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封闭环境空气发生分解时,C、N、O元素参与电离过程,S元素基本不参与反应,CO、NO_2、O_3在放电前后变化明显,且气体浓度、产出速率、增长趋势与不同缺陷模型稳定局部放电时电压、放电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深圳电网一起典型的110 kV XLPE电缆GIS终端局部放电异常,通过综合采用基于超高频-超声波术的GIS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和基于电磁耦合分离诊断的高压电缆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精确定位该电缆GIS终端局部放电是由内锥绝缘子缺陷所致,并指出此缺陷是产品质量问题,且由于出厂试验时局部放电项目漏检而成为隐患。因此,对高压交联电缆终端产品出厂检测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电石嘴山电厂300MW火电机组使用的DLZ-200型等离子点火装置分析,说明等离子点火技术的原理.通过国电石嘴山电厂锅炉等离子点火系统正常投运,探讨等离子技术在300MW机组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介绍电缆带电检测技术原理,针对一起由带电检测实际应用发现的缺陷,验证了局部放电测试的有效性和判断结果的正确性.案例分析表明,局部放电带电检测设备能够检测运行电缆中存在的放电缺陷,是一种有效的检出手段.在输电电缆的运行维护中普及局部放电带电检测,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电缆运行状态,并发现运行电缆数据的异常变动,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