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雪丽  李志献 《肉类研究》2020,34(1):114-115
<正>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地区的一种文化景观,将饮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服务体系。饮食文化对丰富旅游项目、拉动地区经济和展示文化特色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下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饮食文化资源成为旅游行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广西东南地区有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客家人仍保持着自身独特的客家文化,尤其是其饮食文化受到众多的好评,很多游客都因客家饮食而前往桂东南地区旅游。在各国文化旅游相继发展的形势下,桂东南地区也应积极开发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实现中国文化传承与区域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方饮食文化资源是我国悠久饮食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各地发展饮食业、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信阳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但开发得并不充分,存在诸多问题。开发信阳饮食文化资源的主要策略有:加强对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领导和扶植;大力推进信阳菜发展,弘扬信阳饮食文化;继续举办信阳茶文化节,加快茶文化旅游开发步伐;积极拓展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空间等。  相似文献   

4.
饮食文化资源具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旅游业越来越重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信阳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显著,但信阳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分析信阳饮食文化资源旅游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信阳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游客们甚至可以为了自己想要吃到的美食,不远万里而来。能否开发利用好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衡量当地旅游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南昌的饮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好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南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南昌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探究,发现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饮食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餐饮在旅游产业中具有核心与枢纽的地位。餐饮既是旅游的基本要素,也是极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中国旅游产业要真正与国际旅游产业完全接轨,并且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除了大力开发具有独特的旅游景点之外,还必须传承与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风采,唯有这样方能更好的吸引世界游客  相似文献   

7.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乡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反过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涉藏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开发特色饮食文化,将饮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可促进经济增收,实现旅游功能,同时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现乡村价值.因此,在现阶段的乡村旅游中,应融入旅游地的特色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引进专业技...  相似文献   

8.
九江襟江带湖,物产丰饶,具备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本文从九江的饮食资源入手,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九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由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地文化浸润的普洱饮食文化,在意识、物质、技艺层面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但是,普洱饮食文化多样性面临着消融同化,以及缺乏明确的传承载体、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和创新交流环境等问题。应基于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创新的视角,从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共享性等方面,实现普洱饮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0.
《肉类研究》2020,34(2):114-115
<正>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等纪录片的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的旅游食品也不断涌现,使得景区特色食品成为丰富旅游项目、拉动地区经济和展示文化特色方面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发、营销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实现旅游业发展和饮食文化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化分类,在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丽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分为茶马古道文化旅游模式、纳西东巴文化旅游模式、歌舞艺术文化旅游模式、摩梭生活文化旅游模式以及古今民俗文化旅游模式,得出在保护和传承丽江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开发,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丽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经验,也是丽江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必由之路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智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饮食文化传播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王亚莉 《肉类研究》2021,35(2):I0032-I003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域旅游的开展,旅游逐渐成为当下社会大众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内容,特别是近年来以享受美食和体验生活为主体的社会休闲旅游模式逐渐成为新的风尚,也促使各大景区纷纷深入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流传有"民以食为天"、"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思想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当今社会,受多元文化和价值理念冲击,西餐文化、日韩料理等国外饮食习俗备受大学生推崇,但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承和弘扬意识不强,如能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来,  相似文献   

15.
广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需要重视文化传统融合、地方特色活动、体验式旅游活动和保护和传承;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表现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体育传统运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困境表现为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专业人才稀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缺乏综合性规划和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冲突,并提出了加强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全面的综合规划和做好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平衡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是当前发展的热点领域,纺织文化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纺织文化传承方面,需要保护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和传统纺织工艺,传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结合现代设计和科技手段,开发出符合当代需求的纺织产品和体验活动,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此,文章探究纺织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其在吸引游客、增加旅游产品差异性中的重要性;研究纺织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探索如何保护和发展纺织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纺织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策略和建议,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日益重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趋势,曾一度沉寂多年的客家饮食文化也以其区域和族群特色收到人们不断热捧,如何依据客家饮食文化特点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宋德剑、罗鑫编著《客家饮食》以梅州地区为主、兼含广东、福建等地,从客味佳肴、绿野觅食、粄粉面饭、佐餐之食、风味小吃、客菜特色和文化食俗七个方面对客家饮食进行叙述,让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品味客家饮食的文化魅力,开启客家饮食文化之旅。1、传客家菜,形成特有的客家饮食旅游菜系品牌  相似文献   

18.
湘西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西北部,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自然环境优美,再加上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湘西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笼罩上了一层绿色原生态的面纱。因此,研究湘西原生态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本文从阐述湘西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饮食文化、地域特色及礼仪等出发,从而对湘西可开发饮食旅游项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旅游开发中应注重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德宏景颇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其饮食与其居住环境、传统习俗等息息相关,有强烈的民族色彩,饮食文化是景颇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德宏景颇族概况、景颇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以及德宏景颇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开发建议等方面来探讨德宏景颇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并对德宏景颇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的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阳玲英 《中国食品》2022,(24):133-135
<正>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众多,各个地方的菜肴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许多菜的命名并不是从菜肴本身的食材出发,而是引入当地文化,许多菜肴还喜欢以传统文化中带有吉祥寓意的元素进行命名,力求让菜品借助菜名更加典雅。由此可见,通过菜肴的名称就可以领略到不同旅游地区的特色文化,因此在翻译地方旅游特色饮食文化时,就要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