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美国加州物理学教授,诺贝尔奖得主费曼(Richard P.Feynman)曾经对纳米科技发表他的看法,他说:"在这微小的世界里,蕴藏着无穷的奥妙与机会".  相似文献   

2.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等在4月14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地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国际纳米技术领军人物、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 Lieber说:“该论文所描述的工作极其令人振奋,因为它提出了解决纳米技术中一个关键问题的方案,那就是如何为许多研究组发明的纳米器件提供电力的问题。王教授利用他先创的氧化锌纳米线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这个问题上显示了他巨大的创造性。”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材料学家刘俊说:“这是纳米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的影响将是深刻的、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平板显示器的激光退火从70年代中期以来,半导体工业研究实验室已经研究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激光器用于无定形硅的退火,以促其向多晶硅转变。这一研究已用于活性基体液晶显示器(AMLCD)的生产过程。80年代早期,验证了在这一过程中准分子激光器比红宝石、*d:Y...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世界纳米技术研究领 域热气腾腾,硕果累累,一系列新颖的纳米元器件脱颖而出,十分引人瞩目。 所谓纳米技术,就是研究纳米尺度——0.1~100纳米这种微观范围内物质所具有的特异现象和特异功能,并已在这个基础上制造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生产新器件的方法和手段。纳米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将为21世纪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生态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技术界面。市场调查公司Dataquest在一份新发布的预测报告中指出,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5.
IBM公司负责此项目的高级研究员说:“当我们成功地将这一工艺应用到制造过程中去时,就有可能诞生新一代质量更优越,价格更便宜的显示器件。”在制造膝上电脑和台式计算机LCD显示屏的生产过程中一个关键工序是,需要使用用绒布包裹着的橡胶滚辊,在屏幕的面上反复来回的擦拭。尽管早在1906年开发此类产品时,科学工作者就一直在研究这一步奇怪的工艺,但是,仍然弄不清这一步工艺究竟起什么作用,是根据什么原理?现在,他们可以不需要再作试验了。因为IBM的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地开发出来了一种新工艺,不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1997年5月,在波士顿海因斯会议中心举行了信息显示协会(SID)的年度国际会议、研讨会和展览会。会议头等重要的事件是等离子体和微型显示器之类几种显示器正在迅速成熟,同时,占优势的液晶显示器(LCD)应用正在不断扩大、性能不断改善。因此,用于台式PC机监视器、壁挂式电视和手持式信息装置的平板显示器新产品也在涌现。“信息显示”杂志编辑K.Werner说,SID参加者显出超过传统显示技术的兴趣,他们想得到与使用平板显示器有关的系统设计方面的更多了解。他指出了芯片和技术公司之类的新制造商,他们展出了HIQ彩色和HIQ电视…  相似文献   

7.
继纯平显示器陆续取代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传统CRT之后,LCD也逐渐走近千家万户,然而,在显示产品领域历经了一场又一场的波澜壮阔的革命之后,我们未来在显示产品上又将人迎接什么的技术革新,给我们带来什么显示领域的新惊喜呢?这就是下文即将谈到的下一代的平板显示器OLED显示技术。  相似文献   

8.
纳米技术就是在百万分之一毫米范围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加工、制造新产品或对某物质进行研究的技术。目前,纳米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主要为下列几个方面。微型侦察与监视系统 把带有微型探测器、微型发报机的微机电系统做成可以爬行或飞行的小昆虫模样,或做成小草或树叶等形状,由飞行器将其撒布在草丛中,对目标进行侦察。 纳米卫星 纳米卫星就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微型卫星,其重量不足100g,一枚运载火箭一次即可发射数百颗乃至数千颗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网。卫星网可连续监视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即使有少数卫星失灵…  相似文献   

9.
据外刊报道,为积极打入中国巨大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和降低生产成本,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平板显示器业纷纷加紧抢滩,进驻中国。日本东芝已制定出坚决进入中国大陆的战略方针,它和松下联手内定在东莞建设OEL生产工厂,投资额超过500亿日元,这将是中国最大的OEL生产线。NEC则和上海广电集团合资建设1平米基板(所谓第五代)的TFT-LCD生产线,计划2004年开始投产。这条从前道工序开始的一条龙先进生产线的建设,备受关注。韩国独占世界TFT-LCD生产的41%,不甘人后,一样动作频仍。三星已在苏州购得用地,建设TFT-LCD后工序工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简要论述国外纳米技术发展状况的同时,重点阐述了目前我国纳米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比较指出了我国纳米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了今后我国纳米技术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日本佳能公司最近开发了壁挂式电视用的薄型显示器件。其结构与阴极射线管相同,将电子射向荧光屏而发光,并可实现与阴极射线管相同的高质显示。这次试制的是7.8cm小型彩色显示器,厚度为1.5cm。纵80行,横80行排列的器件在真空中释放电子,距荧光板2mm左右发光。构成画面的各个器件,其核心部分由两块氧化铝的超微粒子薄膜构成。当电流在相隔10nm的两块薄板间流通时,电子便由一方薄膜撞击另一方薄膜的表面而射入荧光板。由于发光原理与阴极射线管几乎相同,从画面亮度、画质上看与阴极射线管无异。该器件的功耗,以1m显示器为例为100W…  相似文献   

12.
《通信世界》2007,(9B):24-24
安捷伦科技3月5日宣布将于2007年3月13日和15日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安捷伦首届纳米技术与测量解决方案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作为安捷伦在全球范围内,为纳米技术研究人员介绍测量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吸引来自国内各方面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相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在此次研讨会上,安捷伦纳米技术方案经理Grant Drenkow将与参会者共同探讨纳米技术的全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虽然在柔性平板显示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作,但该技术为全新的显示器及其相关产品展现了激动人心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前,盼望以久的平板显示器的兴旺时期已经到来。但是对80年代末巨大市场的预测并未实现,这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工业方面对平板显示器生产方面的困难估计不够,成品率和商品率的低下导致重要的计划失误和落空,以及经费的滥用;二是用户既不理解这种产品也不会适当地使用,因而也导致计划落空。目前这两种情况已得到改善,并且最终形成了平板显示器的制造工业。但是在实验室研制的产品与工厂生产的产品的分类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混乱局面。本文将从技术和销售远景方面对平板显示器进行讨论,以说明目前的现状及将来的远景。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平板显示器,尤其是各式各样的液晶显示器(LCD)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可以认为,LCD已发展成电子工业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LCD原先是美国于1968年公布于世的,但是,由于决策错误,美国重蹈半导体存储器的覆辙,把这一前程似锦的LCD市场又拱手让给了日本.目前,LCD市场的80%为日本所霸占.  相似文献   

16.
《今日电子》2004,(3):5-5
近年来,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发展非常迅速,它与无机TFT相比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制作温度低,二是成本低;而且,有机薄膜晶体管还具有比硅晶体管更好的柔韧性。适合用于有源矩阵显示器、智能卡、商品价格及存货分类标签、大面积传感阵列等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电子产品世界》2000,(3):9-9,50
几年前,某些业界著名人士曾预言,到20世纪末所有 CRT(阴极射线管)都将被无情淘汰,而代之以平板显示器,特别是液晶显示器。 这在当时是一种幻想,今天的事实更戳破了那种幻想。CRT市场继续增长,并牢固地主宰着PC监视器和电视机市场,在未来几年内也没有被淘汰出局的迹象。 1994年,日本若干有名报刊在日本电子界名门大户提供信息的基础上,曾预测2000年平板显示器市场将高达400亿美元。它们同样认为,古老成熟的CRT即将退出电视机和台式PC监视器市场,美梦未能成真。专做显示器市场调查研究的美国Stan…  相似文献   

18.
吉时利仪器公司目前开发了一套纳米技术 工具包,这是一套专门设计用于纳米技术研究常见测试的测量软件工具,可以帮助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进行与纳米技术相关的精确而且通常十分复杂的电气测量。该纳米技术工具包及其软件程序为免  相似文献   

19.
王小庆 《电子设计技术》2007,14(4):163-164,166
当业界很多半导体芯片厂商从130纳米大举进入90纳米技术阶段时,我们时常会感到喧闹之声不绝于耳,这其实就是不久以前的事情,但或许是感官效果上的差异,我们似乎并没有明确听到为进入65纳米而扬起的号角轰鸣。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 O’Mara & Associates 市场研究所估计,日本平板显示器制造商1992年将在新的生产计划中投资约17亿美元,专家们预料1993年投资将提高到约2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考虑用于制作有源矩阵液晶显示。佳能和 NEC 公司就是这个“投资热”的两家日本企业。到1995年,佳能将向 LCD 工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