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胜坨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柏  杨少春  姜海波  刘岩  邹倩 《特种油气藏》2009,16(4):67-70,78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以中等-较弱为主;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有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长期注水开发和构造运动;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规模较大、呈中等-较弱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评价储层质量和形态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介绍了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原理及求取方法。该评价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片面性,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有利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该方法在葡北油田三断块的应用结果证实,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值为0.5~0.7的区域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在特高含水期,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相对富集区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油层上部、主力相带侧缘和非主力相带以及断层遮挡等部位,其中正韵律厚油层上部的剩余油为最有利的挖潜目标,断层遮挡部位的剩余油也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流花礁灰岩油藏的储集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综合珠江口盆地A油田地震、测井、沉积和地质等资料,分析其礁灰岩储层的沉积微相、隔夹层等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进而在相控条件约束下,利用熵权法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建立不同约束条件下的随机储层非均质综合评价模型。实例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定量表征储层质量参数和几何形态参数;综合储层非均质综合评价模型与油藏动态资料,确定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为0.5~0.7的区域为剩余油分布潜力区,且剩余油主要富集于研究区礁体西北翼、东南翼以及靠近西南翼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在剩余油分布潜力区部署9口水平井,均获得较高的平均日产油量,与ODP设计日产油量相比,提高至少50 m~3/d,且平均含水饱和度上升较缓慢,剩余油分布潜力区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因此,利用熵权法对礁灰岩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基本可以表征其储层的非均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6储层的实际地质情况,从沉积非均质性,构造非均质性及流体非均质性等方面入手,揭示了七区中馆4-6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及剩余油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分布模式,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指出利用储非均质综合指数等值线圈可进行剩余油富集预测。  相似文献   

5.
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运用非线性映射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定量表征了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特征。结果表明,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单因素非均质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解决了各种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贡献及其权重较难确定的难题;研究区目的层各小层及韵律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差异中等,层间非均质性呈较强一中等,平面非均质性则以中等一较强为主,而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呈中等程度。研究成果在研究区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于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利用测井多井评价资料求取的储层参数,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上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其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控制,是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将反映储层特性的沉积微相、微构造、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参数,通过归一化处理和加权平均等方法转化为非均质综合指数。在秘鲁Dorissa油田应用该指数,证实后期井的生产特征与非均质综合指数分布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介于0·45~0·65之间的区域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区,该区油井的生产效果理想。因此,可以应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快速、准确地预测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8.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评价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为储层评价和油田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对长6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塞130井区长6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平面非均质性及储层孔隙结构微观非均性中等。剩余油主要分布在611-2和长611-3两个储层,是油田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9.
党胜国  黄保纲  王惠芝  权勃  郑浩 《海洋石油》2015,35(2):66-71,90
锦州9-3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多期砂体叠置,平面非均质性强,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生产矛盾突出,剩余油富集且复杂。通过研究油田小层平面分布特征、夹层分布规律、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层间沉积旋回的差异性和粒度韵律等参数,对油田主力油层三角洲前缘相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表征。研究认为油田主力油层整体上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造成储层强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为原始沉积环境下沉积旋回差异性和粒度韵律的差异性。结合各小层的水淹程度分析认为剩余油较富集的区域主要在Ⅰ2、Ⅰ4、Ⅱ11、Ⅱ12、Ⅱ2、Ⅲ1、Ⅲ2七个主力小层和油田的西侧、东部裙边带井控程度较低的区域。综合考虑造成剩余油分布差异的储层非均质性因素,制定了合理的总体调整方案和注采井网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0.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是进行已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由于我国东部某油田某区块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问题,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从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18个参数中优选出符合研究区实际的地层流动带指数、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值系数和隔夹层分布密度等7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建立判识函数。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3类,并指出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划分的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及实际开发状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瓦庄油田瓦6断块目前呈现产量递减,含水上升态势,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注水效果差、井网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点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在精细小层对比划分的基础上,对储层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等进行了精细研究,利用沉积微相等研究成果约束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建立起精细储层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开发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13.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分级描述,精细研究了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定量分布模式,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进行了实际区块的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根据层内数值模拟的结果总结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内部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萨北油田主力油层曲流河砂体单一河道宽度为200~800m,点坝长度为120~500m,侧积夹层倾角为7°~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采用完善单一河道内部注采关系及挖潜点坝之间剩余油的方式设计的北X-4-144井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后期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一东区克拉玛依组砂砾岩油藏为例,研究了非均质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精细刻画和储层内部构型方法,细化了不同沉积微相与岩相的关系,得出该区储层岩相主要有五种:辫流线砾岩相、辫流线砂砾岩相、漫流带砂质泥岩相、分流河道砂砾岩相和分流间湾泥岩相。结合该区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将冲积扇扇中沉积的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分为三种:I型辫流线砂砾岩相储层,中孔-中喉型,II型漫流带含泥砂岩相储层(细孔-细喉型),III型辫流线砾岩相储层(中孔-细喉型),其中I型和II型是目前剩余油挖潜的重点类型,剩余油多分布在该类储层中上部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区域,呈网状或斑状分布。III型剩余油多分布在该类储层内部物性差、非均质强的区域,一般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油藏数值模拟预测精度较低的现状,以流花11-1油藏为例,从油藏特性反映的强非均质性控制底水脊进的主要矛盾出发,结合测试资料及生产动态,运用物质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方法,两次降低不确定性,突破了不确定性参数难以精确转化为确定性参数的局限,降低了历史拟合的多解性,并提高了历史拟合结果的可信程度及有效性。方案预测结果表明,2口新侧钻水平井定液生产9个月累积产油量预测结果与实际产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8%和0.76%。前期研究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改善高含水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强非均质时变性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烧山油田H3油组为一典型的强非均质裂缝性油藏,储层中裂缝非常发育,其裂缝系统呈"米"字形,无明显主方向。地层中既有大裂缝、中裂缝,又有微隐裂缝,且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由于频繁实施压裂、堵水等措施,储集层物性参数不断发生变化,一般的模型难以模拟这类油藏。基于这些特点,为准确高效模拟该类油藏,采用双重介质特征参数分区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考虑了裂缝的影响、不同规模裂缝的区域性分布和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参数的变化,对火烧山油田H3油组进行了开发中后期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以上方法能够更快地实现历史拟合,模拟结果符合开发实际,对油田实际开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为其他该类油藏的模拟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油组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但局部富集的特点,文中得用SPSS因子分析法,确定了用于描述储层质量及几何形态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引入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定量描述,揭示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对评价指数超过0.6的层位进行封堵,控制其汽窜影响,能有效启动潜力层;评价指数为0.3~0.7的区域具有较好的地质条件,水淹程度较低,是剩余油进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8.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构造高部位型、注采不完善型和透镜状砂体型。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剩余油的不同类型,开展了滚动扩边、层段重新组合以及调整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研究。实施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的井网优化和井网加密等措施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烃类流体分布与缝洞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性油藏原油类型丰富,包括凝析油、挥发油、中轻质黑油和重质黑油,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根据地质控制因素,对流体性质分布的差异进行分析表明,烃类流体性质分布的非均质性不仅与成藏过程中对烃类流体的破坏改造相关,而且也反映了缝洞性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和多期油源.以烃类流体性质分布的地质响应特征为主,兼顾油井产状相近、储层物性相似及天然能量类型相同等因素,将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缝洞性储层划分为个流动单元,对不同单元提出了开发建议,以合理开发此类油田.  相似文献   

20.
贾然 《录井工程》2021,32(1):120-126
高尚堡油田G5断块开发较早,并以水驱方式为主.由于大通道已形成,水窜现象极为严重,层内矛盾突出,尽管剩余油储量丰富,但以现有水驱方式注采很难深度挖掘.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对寻找、开采剩余油尤为重要,对高尚堡油田G5断块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首先对研究区背景概况进行详细刻画,并对G5断块的地质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