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竹园污水一厂混合反应沉淀池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设计采用了化学生物絮凝强化一级处理新工艺,针对其混合池、化学生物絮凝反应池、平流沉淀池等主要构筑物以及主要设备、参数控制的设计方法、设计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该工艺具有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运行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乡宁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原建设规模为1×10~4m~3/d,采用AAO工艺,针对其出水标准由一级A标准提高至地表水准Ⅴ类标准,并解决现状处理工艺加药多、能耗高、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提标改造工程将AAO工艺改造为多级AAO与MBBR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采用机械絮凝池+斜板沉淀+过滤组合工艺。改造完成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准Ⅴ类标准,生产运行稳定、效果良好、能耗低。  相似文献   

3.
化学-生物联合絮凝的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在化学絮凝沉淀处理技术和生物絮凝吸附处理技术集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联合絮絮凝沉淀法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并详细介绍了该处理工艺的构成,原理和特性,现场试验的的结果表明了这一工艺在节省药剂减少污泥产量,提高处理系统的可靠性与运行灵活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张建国 《施工技术》2012,(Z1):355-357
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由于具有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和臭氧消毒等多种功能,目前在水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分别从取水泵房、网格絮凝池、平流沉淀池、V形砂滤池、臭氧接触池、活性炭滤池和消毒接触池等方面对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水厂进行工程介绍,分析了其水厂的建设特点、工艺流程、主要工艺参数,以及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机械絮凝池G值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对机械絮凝池的工况所进行的连续流模型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作出归纳整理,然后在哈里斯絮凝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G值分布的数学模式及其应用方法。经试验验证,说明该模式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特点、危害,综述了氧化-絮凝-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 絮凝-电解-过滤/吸附-生化联合处理工艺的特点、适用性及处理效果,经过多种工艺处理后,压裂返排液中COD等污染物可以有效去除,出水可以达标。并对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回收重复利用是未来压裂返排液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将机械和水力两类絮凝形式相结合,研发了一种新型机械+折板组合絮凝反应器中试装置.通过絮凝试验对影响反应器絮凝效果的搅拌轴转速、搅拌桨直径、流量及折板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絮凝反应池的最佳运行参数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具有良好的除浊效果,从而为今后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阳衡定 《中外建筑》2009,(8):199-200
本文分析介绍了折板絮凝池的设计原理,并从絮凝时间、单池设计流量与折板间距、GT值和流速的选取等方面对具体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以哈尔滨磨盘山净水厂目前所采用的机械搅拌絮凝工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产性试验,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原水水温及浊度下该工艺的絮凝性能,并对水中矾花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工艺在应用中的可行性,并提出将原水浊度为0.7 NTU作为临界值适时调整,以进一步保证该工艺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管式静态混合器与机械混合池的介绍和比较,初步了解两种混合方式的特点,适用条件。地下水具有水质好,水量稳定,易于处理等优良特点,一直是我国首选的饮用水水源。但是,由于过度开采,我国地下水资源急剧减少,已经影响了城市供水安全,寻找新水源已经刻不容缓。地表水作为常用供水水源,自然被推向前沿。混合作为常规水处理的首道环节,应格外重视。目前国内常用的混合方式大体为管式静态混合器与机械混合池两种,本文将对这两种混合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对比,了解不同混合方式的特点,为工程设计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比我司下属D水厂的网格絮凝池与折板絮凝池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正常水质,无论取水低峰期还是取水高峰期,网格絮凝池与折板絮凝池运行效果相差不大;对于排涝期水质与高浊度水质,折板絮凝池处理效果优于网格絮凝池。平流沉淀池沿程待滤水浊度数据显示,折板絮凝池处理效果相对较好。网格絮凝池和折板絮凝池运行维护情况相差不大,但D水厂的折板絮凝池平行直板区最后一段因设计原因有死水区,该区域有出现池面浮泥现象,需要人工清理。  相似文献   

12.
许昌县污水厂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与深度处理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昌县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型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工艺,深度处理采用絮凝沉淀/V型滤池过滤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对氨氮和磷的处理、二沉池的设计负荷、絮凝沉沉池的设计形式及设计参数、是否需要设置过滤系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设计及实际运行经验,提出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电絮凝法处理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电絮凝法处理废水的作用原理。探讨了电絮凝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不足。在实际处理工艺中,可以通过改进电源技术、研究新型电极材料及结构.以及研究电絮凝与其他工艺相结合,以进一步降低电能消耗和材料消耗。钝化现象是增加电絮凝处理废水能耗和降低处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对电絮凝技术仍需加以改进,以促进电絮凝水处理技术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Actiflo~((R)) Carb工艺是法国威立雅公司开发的一种粉末活性炭投加和Actiflo~((R)) 高密度沉淀池相结合的工艺,由混凝、熟化、斜板沉淀以及微砂循环系统组成.微砂加重絮凝工艺是Actiflo~((R)) 高密度沉淀池最大的特点.微砂可以成为絮凝体的核心,提高沉淀速度,增强沉淀性能.另外,微砂可以增加接触反应表面积,克服由于低温、低浊引起的絮凝困难.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与其种类有关,还与去除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关.该工艺高效且布置紧凑,适用于饮用水处理,尤其是地表水.试验证明,Actiflo~((R)) Carb工艺能够去除水中50%~60%的溶解性有机碳,是一种优于臭氧活性炭滤池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多道并联、单通道3级串联竖流式折板絮凝池在吴江净水厂工程中的设计应用,并对该厂一、二期的运行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二期工程中在反应池至沉淀池之间设置了过渡区,实现了絮凝G值的平稳过渡,从而有效提高了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电絮凝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璇  文一波  陈劲松 《山西建筑》2009,35(9):192-193
探讨了电絮凝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工艺,采用特制的电絮凝反应器,系统考查了电流强度、反应时间、pH值和极板间距等因素对电絮凝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电絮凝工艺对焦化废水的NH3-N和COD均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深度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7.
宁夏某水厂采用传统的折板絮凝池工艺,在夏季面临大水量运行的要求,但大水量运行会影响折板絮凝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以及折板间水流速度,从而影响到水厂出水水质。为此,水厂进行了微涡旋升级改造,但改造后仍然面临出水水质不理想的问题。调查发现水厂现有絮凝池的水力停留时间过短,原水在絮凝池中得不到有效絮凝,从而影响了出水水质。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水厂的升级改造,进行了微涡旋絮凝池改造中试研究。向中试装置中添加直板对絮凝池进行分格可以缓解短流现象,这对于提能改造具有重要影响。在第一絮凝区微涡旋球高度占有效水深的55%左右、第二絮凝区微涡旋球高度占有效水深的25%左右的最佳条件下,中试装置提能15%,连续运行24 h,出水水质相对折板絮凝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二次沉淀池新工艺:絮凝—沉淀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表明:向心流式和周边式二沉池有明显的缺陷,幅流式乃是比较符合混合液活性污泥絮凝与沉降特点的流态。实践证实:混合液的澄清取决于活性污泥的絮凝。二沉池中进行絮凝的非压缩区,其污泥浓度一般小于进水浓度,不利于污泥絮凝。由此,发展了二沉池新工艺:絮凝——沉淀系统,其澄清能力比传统幅流式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液池成像技术对不同微絮凝时间条件下不同铝形态分布的PACl与SiO2颗粒物所形成絮体的微观形貌结构特性进行了观测与表征,并通过光子相关光谱对絮体生长过程进行激光粒度分析,结合微絮凝过滤工艺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改进的液池成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混凝过程中微絮体的形貌变化特征及不同的絮凝作用机理,从而实现对环境微观界面过程的原位观测与表征。  相似文献   

20.
淮安经济开发区水厂总规模为20×104 m3/d,一期工程为10×104 m3/d,是目前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具有深度处理工艺的新建水厂项目。针对水源水质条件和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在参考并借鉴类似水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预臭氧/折板絮凝平流沉淀/后臭氧/微絮凝/上向流活性炭吸附/石英砂过滤/消毒处理工艺。介绍了该工程的工艺选择、参数确定及主要处理构筑物的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