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葡聚糖-聚乳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药物载体输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葡聚糖-聚乳酸接枝共聚物,并以此为载体,选择盐酸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利用纳米沉淀法和双乳法构建出了载药纳米粒子,并通过透射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TEM)、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紫外(UV-vis)对其形貌、粒径及包封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共聚物/药物比例会影响载药纳米粒子的粒径、粒径分布及包封率.此外,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在弱碱条件(pH=7.4)下的释放速度比在弱酸条件(pH=5.0)下的慢,说明释放介质的pH对其释放性能有较大影响,有利于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控释.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控制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在水介质中的分散,防止其聚集.通过控制Na 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对比研究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在超声前和超声后在盐中的分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在0.4 mol/L的氯化钠中分散性最好,聚集度较小;进一步为了制备粒径均匀的复合磁性纳米载药粒子,通过调节10-羟基喜树碱溶液的p H,将10-羟基喜树碱和磁性纳米粒子制备成复合纳米粒子,并将其用二氧化硅包覆制备了复合载药纳米粒子,其复合纳米粒子的粒径大约为120 nm,结果显示通过该方法成功制备了理想的磁性纳米载药粒子.  相似文献   

3.
复相乳液法制备聚乳酸/胰岛素缓释微胶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复相乳液法制备聚乳酸(PLA)/胰岛素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工艺. 以聚乳酸为包裹载体,胰岛素为模型药物,通过复相乳液法制备出胰岛素缓释微胶囊,通过考察稳定剂、超声时间及功率、搅拌速度、聚乳酸分子量等条件对粒径大小及其分布、表面形态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聚乳酸包裹胰岛素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经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在4 μm左右. 复相乳液法制备载药微球工艺简单,乳液稳定性好,可以负载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胸腺五肽微球并进行了体外释药研究.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成球材料制备了胸腺五肽微球,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观察了微球的表面形貌,测定了微球的粒径、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最后评价了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球形态完整,平均粒径为(28.47±0.56)μm,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1.53±0.05)%与(57.9±0.7)%;胸腺五肽PLGA微球具有显著的药物缓释作用,体外释放20 d的累积释药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聚乳酸和银纳米粒子的1,1,1,3,3,3-六氟代-2-丙醇(HFIP)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制备具有不同银粒子浓度的聚乳酸/银纳米纤维材料,并对其进行细胞活性及抗菌性等方面的测定.研究发现:制备的聚乳酸/银纳米纤维直径分布在200~600 nm之间,银纳米粒子在纤维内分散均匀,无团聚发生,当银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为0.2%时,即具备优良的抗菌杀菌性能(杀菌性99%),同时纤维材料保持了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纳米载药体系在药物传递过程中不可控释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近红外光(NIR)触发的光控药物释放体系。首先通过合成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并在其表面包覆介孔二氧化硅(mSiO2),得到UCNP@mSiO2;然后将偶氮苯(AZO)分子接枝到UCNP@mSiO2表面,并在mSiO2的介孔上负载阿霉素(DOX);最后加入环糊精(β-CD),得到纳米载药体系DOX-UCNP@mSiO2@AZO@β-CD。对纳米载药体系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在NIR照射下的药物可控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药物释放速率随NIR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无NIR照射时药物基本不释放;细胞毒性实验证实纳米载药体系在无NIR照射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在NIR照射后显示出高的细胞毒性,表明负载的DOX在NIR照射下被释放并实现了杀死癌细胞的目的。该纳米载药体系具有优良的NIR触发的光控药物释放行为,在药物递送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海藻酸钠为壳材,透明质酸钠为囊材,苯硼酸接枝的丝素蛋白纳米晶须为壳层增强相,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具有葡萄糖响应性的增强型海藻酸钠/透明质酸钠载药微囊,并对微囊的形貌结构、稳定性、葡萄糖响应性及细胞毒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可成功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海藻酸钠/透明质酸钠微囊,添加丝素蛋白纳米晶须可有效提高微囊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封率;丝素蛋白纳米晶须的添加量为1.0 mg/mL时,微囊的稳定性最佳,药物负载量达32.56%,药物缓释时间可长达24 h,该微囊具有灵敏的葡萄糖响应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潜能的糖尿病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8.
生物检测用纳米金粒子还原制备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别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柠檬酸钠-鞣酸还原法、抗坏血酸还原法、硼氢化钠还原法4种方法制备了粒径为十几纳米的胶体金,并对制得的纳米胶体金粒径大小、分散度、稳定性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钠-鞣酸还原法制备胶体金纳米粒子的过程相对简单,所得粒子平均直径约为十几纳米,粒径分布窄,形貌均一,稳定性和分散性好,满足生物标记探针的应用要求,相对其它3种方法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较多,常用的有共沉淀法、热分解法、水热法等。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通过3种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尺寸、形状、磁性能等方面的调控,通过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分散性和稳定性。该磁性纳米粒子材料有望在生物医学领域如载药、磁力组织工程等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柠檬酸钠.鞣酸还原法、抗坏血酸还原法、硼氢化钠还原法4种方法制备了粒径为十几纳米的胶体金,并对制得的纳米胶体金粒径大小、分散度、稳定性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和比较分析d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钠.鞣酸还原法制备胶体金纳米粒子的过程相对简单,所得粒子平均直径约为十几纳米.粒径分布窄,形貌均一,稳定性和分散性好,满足生物标记探针的应用要求,相对其它3种方法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修饰聚谷氨酸苄酯(PBLG),合成出聚合度为20和50的2种GA-NH-PBLG材料,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确认.利用这2种材料包载抗癌药物喜树碱,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球,采用扫描电镜对纳米球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评价了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球粒径分布在50~300 nm之间,在电解质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2种材料制得的纳米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7.3%、82.4%和1.4%、2.3%,在PBS缓冲溶液中具有较好缓释效果,8d内药物的累计释放量达50%.该研究为具主动和被动双重肝靶向性纳米球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将纳米TiO2吸附溶液中的BSA由水包油包固体乳化法用PLGA包裹药物粒子。通过紫外和SEM等检测手段,考察纳米TiO2在不同条件下对BSA吸附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制备工艺下PLGA包裹药物粒子对载药量和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液的pH值接近蛋白质等电点、温度在20℃左右、反应24 h时,TiO2吸附BSA量最大,药物粒子分布均匀,尺寸在40 nm左右。在制备微球时,当初乳体积降低、PVA浓度降低及PLGA与药物粉末的质量比增大时,载药量和包封率都有提高,且微球体外释放较小。微球表面光滑,尺寸为4μm左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氧化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Fe3O4粒子,并用柠檬酸三钠为表面活性剂包覆制备纳米Fe3O4粒子,同时利用包覆磁性粒子制备水基纳米磁性液体。对两种方法制备的纳米Fe3O4粒子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在包覆前后等电点的变化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Fe3O4粒子平均粒径约为20 nm且分布比较均匀,表面活性剂包覆后,等电点由原来的pH=6.70移向pH=2.35,证实了Fe3O4粒子表面被柠檬酸离子所包覆,且制得的磁性液体的稳定性比较高;而氧化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粒径分布是从几十纳米到上百纳米,制得的磁性液体出现很明显的团聚。  相似文献   

14.
纳米粒子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容易发生颗粒团聚。为了更好地改善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本文报道利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以表面处理过的纳米二氧化钛为核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TiO2/PBA/PMMA复合粒子。分析二氧化钛、乳化剂、引发剂、反应温度和超声震荡时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表征核壳复合粒子。结果表明,利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钛粒子为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251 nm,其粒径分布较未改性纳米TiO2明显变窄,改善了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5.
以氢氧化镁和草酸为原料,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制得纳米氧化镁。研究聚乙烯醇(PVA)、聚乙二醇-400,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烷基磷酸酯钾盐等分散剂对氧化镁产品粒径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氧化镁产物的物相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聚乙烯醇为分散剂,通过研磨方式合成出草酸镁前驱体,在600℃煅烧1 h,可制得粒度均匀的球形纳米氧化镁粒子。样品经XRD分析为MgO纯相,TEM图像显示制备的MgO纳米粒子粒径为10~20 nm,颗粒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6.
金纳米粒子具有抗癌及高光热转换效率的潜能,以透明质酸为稳定剂、金纳米粒子为还原及固定层,将化疗与光热疗法两种模式进行组合,合成了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纳米药物晶体(CPT-HA-AuNPs)。利用DLS、SEM等技术对CPT-HA-AuNPs的理化性质及药物控释行为进行表征,利用MTT、细胞摄取实验及AnnexinV-FITC/PI双染法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PT-HA-AuNPs呈杆状纳米晶体结构,粒径(238.60±4.51) nm, Zeta电位(-47.29±0.84) mV,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并展现出光热及pH双响应性释放行为。与对照组相比,CPT-HA-AuNPs在NIR光激发条件下表现出显著提高的MDA-MB-231细胞摄取率、体外抗癌活性及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羟基喜树碱(Hydroxyeamptothecin,HCPT)是对多种癌症都有较好疗效的广谱抗癌药物,然而极低的脂水溶解性和不稳定性极大地限制了该药物的临床运用.合成了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oly(PEG cyanoacrylate-co-hexadecyl cyanoacrylate),PEG-PHDCA],并以此为载体材料,采用薄膜水化超声法制备HCPT的PEG-PHDCA纳米囊泡,并对其进行初步的理化性质和体内外释药特性的考察.制备得到的HCPT的PEG-PHDCA纳米囊泡平均粒径为(141.6±6.7)nm,平均ξ电位为(-18.2±2.2)mV,平均载药率为(2.92±0.21)%,平均包封率为(83.8±2.5)%.体内外释药实验表明:本实验制备的纳米囊泡制剂能有效延长释药时间,提高HCPT的稳定性、水溶性,是一种很有研究价值的剂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核层为四氧化三铁(Fe3O4)壳层为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的磁性复合纳米粒子Fe3O4-PEI.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磁性复合纳米粒子Fe3O4-PEI粒径均匀,直径约为25 nm.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比较Fe3O4-PEI和Fe3O4纳米粒子的磁滞回线,结果表明,经PEI包覆后复合纳米粒子饱和磁化值为38.2 emu/g,仍具有较好的磁性.热重分析表明,包覆在Fe3O4纳米粒子表面的PEI质量分数约为23.26%.通过静电作用,实现了Fe3O4-PEI复合纳米粒子对葡萄糖氧化酶的负载,以铂电极为基底电极,制备了Fe3O4-PEI-GOx/Pt葡萄糖传感器.在最优测试条件下,该修饰电极对葡萄糖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催化性能,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阿霉素为抗肿瘤模型药物,评价PNIPAM-co-AA纳米凝胶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对药物的包载及体内体外释药行为。考察不同环境下PNIPAM-co-AA纳米凝胶亲疏水特性的变化对阿霉素载药性能的影响,同时评价载阿霉素纳米凝胶的体内体外释药行为。采用纳米凝胶冻干粉在盐酸阿霉素溶液中缓慢溶胀的载药方式具有更高的包载效率,其包封率为88.28%±0.52%,载药量为7.48%±0.14%;载阿霉素纳米凝胶的体外释药行为具有显著缓释作用和pH控制释放效应;载阿霉素纳米凝胶大鼠静脉给药后曲线下面积AUC(0→∞)是游离阿霉素静脉给药的4.9倍,而消除半衰期t_(1/2β)由游离阿霉素的0.83h延长至10.83h。PNIPAM-co-AA纳米凝胶作为药物载体能高效包载阿霉素,体内释药行为体现出一定的长循环特征。  相似文献   

20.
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克服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易团聚、易氧化、耐酸性差等缺点,提高其在催化剂、靶向药物载体、生物分离、核磁共振成像、磁热疗等领域的利用效率,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然后以其为核用Stber法制备出二氧化硅包覆四氧化三铁的复合纳米粒子. 对包覆前及包覆后的磁性纳米粒子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的表征,并研究了二氧化硅的包覆对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磁性和耐酸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磁性四氧化三铁及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别为约20 nm和40 nm;磁性四氧化三铁的磁饱和强度为5.7 emu/g,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磁饱和强度也达到5.1 emu/g;此外,在稍微降低磁性的条件下,表面二氧化硅的包覆显著改善了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和耐酸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