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草兰(Vanilla spp.)豆荚中含有香兰素等香料成分,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风行的香味物质。文章研究超声提取香草兰豆荚中香兰素等香料成分的萃取工艺,以香兰素质量为检测指标,使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优化萃取工艺的温度、时间、料液比和浓度四个因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时间为20 min,温度为60℃,料液比1∶10,溶剂乙醇的浓度为45%。此时萃取物中香兰素的理论产量为212.92 mg。并对该技术应用于香草兰中香兰素提取产业化的前景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提取香草兰中香兰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提取香草兰中香兰素的工艺,确定了提取温度55℃,提取压力39MPa,CO2消耗量90ml/g为最佳的工艺条件。用该条件提取香兰素,其提取率可达97.2%。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香草兰中的营养成分,以香草兰成熟豆荚发酵后粉剂为原料,对香草兰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香草兰成熟豆荚发酵粉中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纤维、灰分、还原糖、蔗糖、淀粉等多种营养成分,含量分别为12.4%、4.97%、4.17%、14.7%、8.05%、14.58%、2.98%、11.96%。共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5.38%、占非必需氨基酸的54.76%,其氨基酸含量模式与国际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参考模型较接近。矿物质元素中钙元素相对其他元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姜黄素微波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彩琴  赵丹  朱敏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0):302-305,346
姜黄素是国内外食品行业允许使用的重要天然色素之一,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本实验应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提取姜黄中的姜黄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以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指标,考察了提取时料液比、处理时间、微波功率、乙醇浓度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是:料液比1:43.81、微波功率540W,处理时间30s,溶剂为71.21%乙醇溶液,在此参数下,姜黄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50.69%。  相似文献   

5.
微波辅助提取核桃壳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核桃壳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核桃壳多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0,微波提取温度70℃,微波提取时间6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核桃壳多糖提取率为2.24%。核桃壳多糖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表现出较好的清除能力,且在一定范围内对二者的清除作用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白鹃梅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提取白鹃梅中黄酮类化合物。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微波功率、时间、料液比、温度进行优化;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波功率、时间、温度对总黄酮提取量影响比较显著;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357 W,时间63 min,料液比1∶26 g/m L,微波温度47℃,由此得到白鹃梅总黄酮提取量为14.59 mg/g,与预测值14.67 mg/g的相对误差为0.5%。总黄酮清除DPPH·、·OH、O-2·以及的IC50值分别为0.52、0.55、1.18 mg/m L。其清除DPPH·、·OH的能力高于BHT,而低于VC;清除O-2·的能力均低于VC、BHT。结论:微波辅助提取法能够提高白鹃梅中总黄酮提取量,且白鹃梅中黄酮类物质具有一定能力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提取槲寄生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产品中总黄酮的质量分数为指标,正交试验L9(34)对槲寄生的微波辅助萃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槲寄生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溶液体积分数70%、微波萃取功率500W、固液比1:40(g/mL)、萃取温度70℃,提取率达1.88%。其体外清除DPPH 自由基及·OH 的IC50 值分别为0.036mg/mL 和0.572mg/mL。结论:槲寄生总黄酮抗氧化活性明显,且最佳工艺操作简单快捷,适用于工业化大批量提取槲寄生总黄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香草兰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累积过程,采用了混合溶剂(乙醚/正戊烷=1:1,v/v)提取结合GC-MS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以DB-5及DB-Wax两种毛细管柱为分离柱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以DB-5毛细管柱为分离柱时,检测出45种挥发性物质,鲜豆荚、杀青豆荚、发汗豆荚、干燥豆荚及陈化豆荚分别检测出19、17、25、33、37种挥发性成分;以DB-Wax毛细管柱为分离柱时,检测出53种物质,五种豆荚中分别检测出20、21、27、38、46种挥发性成分。两种方法共分离检测出69种物质。挥发性成分主要在干燥及陈化阶段产生并累积,其中含量逐渐增加且在陈化豆荚中含量较高的有乙酸、愈创木酚、香兰醇、十六酸等物质,反式-2-癸烯醛、硬脂酸甲酯、山嵛醇等物质仅出现在发酵前期,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2-乙基己基乙酸酯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逐渐降低。成熟豆荚的香气是由多种前体物的代谢产物混合而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番茄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正交设计试验的方法,研究番茄中番茄红素的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同时,以合成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为阳性对照,采用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法与羟自由基(·OH)法评价番茄中番茄红素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番茄中番茄红素超声-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体积比7∶1的乙酸乙酯-丙酮混合溶液为提取剂,料液比1∶17(g∶mL)超声温度50℃,微波功率325W,微波时间40s,超声时间40min。此工艺条件下,番茄红素提取率为1.293mg/g。番茄红素与BHT清除DPPH·的IC_(50)分别为8.78μg/mL与21.24μg/mL;清除·OH的IC_(50)分别为5.29μg/mL与16.63μg/mL,表明番茄红素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即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马齿苋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微波辐射技术,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对影响马齿苋黄酮提取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抗氧化性能的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微波提取马齿苋黄酮类化合物的优化工艺条件为:70%乙醇溶液,微波功率500W,提取时间10min,料液比1:30总黄酮得率达7.93%.而抗氧化试验表明马齿苋黄酮类化合物可有效地延缓油脂脂质过氧化反应,其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芦丁和抗坏血酸,说明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天然、安全、高效的油脂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辅助乙醇提取花椒叶黄酮,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在单因素探究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单因素试验选取的水平进行工艺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70%、微波温度60℃、微波时间6min、微波功率400 W、料液比1∶30(g/mL),此条件下花椒叶黄酮的提取率为7.418%。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花椒叶黄酮对羟自由基和亚硝酸盐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辅助提取花生红衣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花生红衣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花生红衣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花生红衣多酚微波辅助最佳提取工艺:微波辅助提取时间270 s、提取温度64℃,提取功率372 W;提取因素影响顺序为微波功率>微波温度>微波时间;花生红衣中提取多酚物质平均得率分别为4.55%,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与普通传统提取方法相比,微波辅助提取是一种有效的花生红衣多酚提取方法。花生红衣多酚具有较强的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产自汤加、科摩罗和海南的香草兰中4种主要香气物质含量及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SPMEGC-MS测定3种香草兰中香气成分。试验结果表明:与另外两种香草兰相比,汤加香草兰4-羟基苯甲醛和4-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最高,海南和汤加香草兰的香草醛含量虽相似但高于科摩罗香草兰,而科摩罗香草兰的香草酸含量最高;汤加香草兰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最高,其次为科摩罗,海南香草兰活性最低;汤加、科摩罗和海南香草兰中分别检测出64,65和71种香气成分,其中含量高的物质主要有2,3-丁二酮、乙酸、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呋喃甲醛、苯酚、4-甲基苯酚、邻甲氧基苯酚和香草醛,这类物质的含量会随香草兰豆荚的不同而变化;3种香草兰中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是香草兰中最重要的一类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14.
紫荆花中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强  桂芹  邱镇  徐飞  纪小影 《食品科学》2015,36(4):39-44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提取时间、微波功率、液料比对紫荆花中多糖提取量的影响,建立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数学模型,确立最佳提取工艺。同时,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Fe3+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验证紫荆花中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荆花中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6 min、液料比40∶1(mL/g)、微波功率2 kW。此条件下提取量可达30.81 mg/g。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紫荆花多糖有一定抗氧化活性。比较微波和煮沸两种方法提取的紫荆花多糖活性和提取效率,发现微波提取更佳。  相似文献   

15.
以阿魏菇作为原料,水作为提取溶剂,通过响应面优化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阿魏菇多糖工艺,并和传统水浴浸提法进行比较,采用清除DPPH·、·OH和O_2~-·模型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超声-微波辅助提取阿魏菇多糖的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0(g/m L),提取时间10 min,微波功率60 W。与传统水浴浸提法相比,超声-微波辅助提取缩短了提取时间,阿魏菇多糖的得率由2.23%增加到5.6%。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对阿魏菇多糖的结构基本没有影响。阿魏菇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OH和O_2~-·的能力,并与质量浓度呈一定正相关关系,当阿魏菇多糖质量浓度达到5 mg/m L时,对DPPH·、·OH和O_2~-·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7%、59%和63%,但弱于VC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波法提取无花果叶中的总黄酮,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功率、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进行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得到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90%,液料比55∶1(mL/g),提取功率200 W,提取时间3 min,黄酮的含量为20.56 mg/g;该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去除率达66.67%,羟基自由基去除率达30.49%,证明其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法分别测试了灵香草浸膏及其净油的清除自由基活性,然后利用荧光猝灭法分别研究了浸膏、净油与Cu2+、Fe2+的螯合作用。结果表明,灵香草浸膏及其净油均对自由基DPPH·有良好的清除作用,不同溶液的半清除浓度IC50为0·16~0·37mg·mL-1;浸膏、净油对Cu2+、Fe2+表现出良好的螯合作用,净油对Fe2+的螯合作用最强,螯合常数为3·74×102mL·mg-1,浸膏对Fe2+的螯合作用次之,螯合常数为1·56×102mL·mg-1,净油对Cu2+的螯合作用最小,螯合常数为1·20×102mL·mg-1。研究说明灵香草浸膏、净油具有开发成为新型功能性抗氧化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以水作为提取溶剂、银杏叶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银杏叶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 ·OH和O2 ·模型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与V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银杏叶多糖的最佳出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80W、液料比30:1(mL/g)、提取时间8min、提取2次,多糖得率为14.70%。银杏叶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 ·OH的能力,并与质量浓度呈一定正相关关系,清除O2 ·能力弱,清除率与多糖质量浓度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探究微波辅助离子液体提取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离子液体类型,筛选出工艺中影响总黄酮提取量的显著性因素,后设计\"三因素五水平\"的中心组合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并建立响应面数学模型。试验所得最佳工艺为:离子液体浓度0.73 mol/L、液料比19:1 mL/g、微波时间10 min、微波功率483 W、温度70℃,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量的平均值为14.10±0.202 mg/g,与模型的预测值基本吻合,提取量较传统提取工艺有明显提高。对提取量影响最显著的三个因素依次是离子液体浓度、液料比、微波功率。抗氧化活性试验显示,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罗布麻叶总黄酮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均表现出较好的量效关系,对应的IC50值为27.88μg/mL、13.61μg/mL,分别是Vc的1.71、2.26倍,表明罗布麻叶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单因素试验分析和正交试验确定微波辅助提取连翘花黄色素的工艺条件,Fenton法测定连翘花黄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影响色素提取的因子依次为提取时间提取剂浓度微波功率料液比,提取的最佳条件为B2D3A3C2,即使用95%vol乙醇,以料液比1∶40,微波功率700W,每次提取时间40s。以此工艺条件提取连翘花黄色素,产率为10.54%,黄色素的95%vol乙醇溶液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10nm,该色素溶液还原力强,具有清除.OH的能力,在色素浓度为10.0mg/mL时,对.OH的清除率为97.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