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毛虾、虾酱为主要原料,研制开发了一种香辣即食虾酱。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毛虾添加量、发酵虾酱添加量、香菇添加量和辣椒粉添加量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以毛虾的添加量33%、发酵虾酱的添加量15%、香菇的添加量7%和辣椒粉的添加量6%为最佳工艺配方,经测定,此工艺配方条件下酱体中含有蛋白质7.83g/100g、脂肪25.86g/100g、盐分4.15%。成品具有虾的鲜香味,红色与褐色相间,鲜红油亮,辣味突出,口味协调,组织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波干燥作为原辅料干燥技术,研究了发酵浆水芹菜粉与胡萝卜粉、盐与味精、葱与蒜的添加比例对固态复合调味料质量的影响,并利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对其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调味料最佳配方为浆水芹菜粉56%,胡萝卜粉22%,葱1%,蒜1%,盐10%,味精10%。该调味料风味独特,口感佳,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3.
泡菜风味复合调味料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膨化食品外撒调味料,产品风味浓厚。文章研究了白砂糖、柠檬酸、辣椒粉及泡菜粉的添加量对泡菜风味膨化食品调味料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对泡菜风味膨化食品调味料的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了泡菜风味膨化食品调味料的最佳配比为白砂糖添加量2.3%,柠檬酸添加量0.21%,辣椒粉添加量0.65%,泡菜粉添加量0.29%,食盐1.25%,味精粉0.1%,花椒粉0.1%,呈味核苷酸二钠(I+G)0.02%。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美味牛肝菌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以其为基料,采用均匀设计并进行方差分析及对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得出复合调味料的最优配方为:美味牛肝菌粉78.3%,鸡肉粉5.5%,蔗糖8.5%,胡椒粉2.0%,姜粉0.1%,蒜粉0.1%,味精5.5%,复合调味料具有牛肝菌特有香味,色、香、味俱佳,具有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酱体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常用于烹饪和调味,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该研究以茶树菇和黑蒜为材料,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模糊数学评价和正交试验研究淀粉添加量、食盐添加量、植物油添加量、葱、姜、蒜添加量和白砂糖添加量对黑蒜茶树菇酱加工工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黑蒜茶树菇酱的最佳加工工艺为淀粉添加量1.0%、食盐添加量2.0%、植物油添加量6.0%、葱、姜、蒜添加量0.8%和白砂糖添加量1.0%,此时黑蒜茶树菇酱的感官评分为86.56分,该条件下加工的黑蒜茶树菇酱香气醇厚,色泽光鲜,黏稠度适中。  相似文献   

6.
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有肥有瘦,红白相间,嫩而不糜,粉质油润,五香味浓郁,广泛流行于我国大江南北,是八大菜系鲁菜中的名菜。通过对影响粉蒸肉感官评价综合评分的各因素(食盐添加量、酱油添加量、复合调味料添加量和蒸制时间)的试验研究,再采用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食盐添加量为1.0%,酱油添加量为1.2%,复合调味料添加量为1.4%,蒸制时间为70min,经验证在最优组合下其感官评价综合评分为93分。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蒜粉对鸭肉午餐肉品质的影响,获得最佳品质的产品。将0%、2%、4%、6%、8%的大蒜粉添加到午餐肉的制作中,利用电子鼻、质构仪、色差仪和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LF-NMR)分别对产品各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对鸭肉午餐肉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添加了蒜粉的鸭肉午餐肉与未添加蒜粉午餐肉气味间有较大差异。随着蒜粉添加量的增加,鸭肉午餐肉的各项质构指标和色度的L~*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蒜粉添加量为4%时,各指标达到峰值。同时午餐肉色度的a~*值均降低,b~*值整体显著升高(P<0.05),此外午餐肉中的不易流动水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蒜粉添加量为6%时达到峰值。蒜粉对午餐肉的水分分布有一定的影响。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当蒜粉添加量为4%时,鸭肉午餐肉品质最佳。综上,添加4%的大蒜粉能够改善鸭肉午餐肉的质构特性和风味品质,可提高午餐肉的营养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蒜能够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药理价值和防腐性能,通过添加蒜粉原料制作一种老北京蒜肠,并研究该低温肉制品的加工工艺。以蒜粉添加量、乳化皮添加量、木薯变性淀粉添加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到最优生产工艺:蒜粉添加量1.5%、乳化皮添加量2.5%、木薯变性淀粉添加量6.0%,感官评分值为93.11。实验表明响应面分析对加工工艺的优化具有科学性、适用性,老北京蒜肠的优化工艺满足了实际生产和消费者需求,值得在其他工艺研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四川酱肉调料的加工工艺,开发出一种既保留原始传统风味,又具有统一质量标准的复合型调味品。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Minitab因素筛选,结合正交实验设计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评价了小麦酱∶甜面酱(W/W)、黄荆叶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酱油添加量、五香粉添加量、曲酒添加量、食盐添加量7个因素对产品感官得分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生产工艺为:小麦酱∶甜面酱(W/W)2∶1、黄荆叶粉添加量9‰、白砂糖添加量50%、酱油添加量50%、曲酒添加量20%。此产品具有黄荆叶、曲香特异的香味,营养丰富,是集营养美味于一身的调味酱。  相似文献   

10.
黑大蒜粉喷雾干燥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黑大蒜粉,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影响黑大蒜粉制备质量的进风温度、进料流量、黑蒜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β-环糊精添加量进行了研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进风温度210℃,进料流量28 mL/min,黑蒜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β-环糊精量6%.该条件下制备的黑蒜粉溶解性好、香味浓,干燥过程中不粘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