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初步提出了食品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原则,对评价程序、评价对象、评价范围、系统边界确定、数据收集、碳排放计算等进行了探讨,为食品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上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相关标准,提出目前适用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排放因子法与生命周期评价法。排放因子法主要是从组织层面对制浆造纸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其计算核心是活动水平×排放因子;而生命周期评价法是从产品层面研究纸产品从“摇篮到大门”或“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目标与范围定义、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阐释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源于淀粉和纤维素替代材料的环境绩效,以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的生物基餐具(复合淀粉基材料、覆膜纤维基材料)与可降解塑料餐具(全淀粉材料、全纤维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种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并评价其环境影响。以1000个外卖食品餐盒为基准流,利用环境评估软件建立绿色环保餐具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模型。结果表明,源于淀粉的绿色餐盒碳排放和能量消耗主要集中于原料获取和废弃物处理两个阶段,源于纤维的绿色餐盒碳排放和能量消耗则主要集中在制品生产阶段。全淀粉可降解餐具的各项环境影响指标最低,其中累计释放CO239.91kg,消耗电能332.04 MJ,较全纤维可降解餐盒碳排放降低69.5%,节约电能416.23 MJ。  相似文献   

4.
产品包装的碳足迹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并有望发展成为评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操作的一种评价指标。我国啤酒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包装容器资源消耗量大、环境负荷重等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啤酒包装对环境潜在的碳排放量研究十分必要。以玻璃啤酒瓶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生命周期法,对贯穿整个啤酒包装生命周期中的原材料生产、包装工艺、运输和消费、回收再利用等过程相关碳排放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玻璃啤酒瓶包装的碳排放当量。结果表明:玻璃啤酒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总量为489.867g,啤酒瓶瓶体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大,为363.83g,占总碳排放量的74.3%。  相似文献   

5.
对现有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开展了全生命周期评价,得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为2298 kg CO2eq,不能满足碳中和要求,与等量燃烧值汽油的碳排放量1837 kg CO2eq比较,不具备碳减排竞争力。基于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潜力数据及分析,提出了厌氧污泥沼渣还田、热电联产、沼气代煤、蒸汽降耗及秸秆代煤五项碳中和策略,实施后项目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由2298 kg CO2eq降至-1372 kg CO2eq,为负碳排放,满足碳中和要求。木薯燃料乙醇及下游产品显示出较强的碳中和及市场融碳潜力,为国家及行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肉类食品需求的增加,在此类食品生产各环节涉及能源和物质投入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肉类食品生产的碳足迹进行分析对于碳标签在中国的应用及食品碳排放具有重要的约束意义。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已经进行了前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旨在衡量三种主要肉类食品即牛肉、猪肉、鸡肉在世界主要出口大国如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国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数据(也称碳足迹),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利用这些国家的研究方法,计算肉类食品系统链的GHG排放数据、探索生命周期理论在计算碳排放的优点和限制,发掘此种方法应用在碳标签上的前景,使消费者增强产品生产对环境影响的意识,以期实现碳减排目标方面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同时探索碳标签在引导食品消费上的应用前景,这也成为我国探寻碳标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食品加工安全和生态环境防治,该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以聚丙烯(PP)、聚乳酸(PLA)和热塑性淀粉(TPS)为原料的一次性外卖餐盒进行环境影响指标评估,并比较原料获取阶段(摇篮到门)、制品生产阶段(门到门)、废弃物处理阶段(门到坟墓)的碳排放当量和能源消耗参数。以1000个一次性外卖餐盒为基准流,利用环境评估软件建立了一次性塑料餐盒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评估模型。其中,三类典型塑料餐盒的碳排放当量在原材料获取和废弃物处理阶段最大,而资源和能源消耗则主要发生在原材料获取和产品生产阶段。TPS餐盒累计释放98.84 kg CO2,消耗679.02 MJ能源,与PP和PLA餐盒相比碳排放低46.90%、28.30%,节省能源4270.94 MJ、615.2 MJ。因此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TPS替代制品可有效治理一次性塑料餐盒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量化与评价纺织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详细解析了PAS 2395:2014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结果表明:清晰设定核算边界是纺织产品生命周期内碳足迹核算的先决条件;核算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纺织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的不确定度;共生产品碳排放量的分配根据产品特性是否相似而分别选择产量或经济价值作为拆分依据;碳足迹核算结果的评价可以进行全生命周期阶段的评价,也可以针对生命周期中某一阶段进行重点评价,以减少产品的碳足迹。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石油基材料和淀粉基材料的环境绩效,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分析两种材料对环境指标的影响,以及在原材料获取阶段、产品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当量。通过环境评估软件,建立两种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淀粉基材料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指标如气体排放、能耗和水耗均比纯石油基聚丙烯明显减少了27.79%,27.55%,21.29%;碳排放当量在原材料获取阶段影响最大,其次是产品生产阶段。说明选取淀粉基代替材料设计食品包装能有效减轻环境污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卷烟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应用生命周期理论对某典型卷烟产品在卷烟原材料加工、卷烟制造、运输等阶段进行了碳排放清单分析。结果表明,生命周期内该卷烟的碳足迹为79.709 4kg CO_2/万支,其中卷烟原料和卷烟材料加工阶段碳排放量在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90.25%,具有决定性影响;卷烟制造阶段的影响次之,占9.22%;运输阶段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烟叶生产、醋酸纤维丝束生产和卷烟制造是降低卷烟碳足迹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加速,食品工业作为总产出最高的制造业,其碳排放影响力引起各方关注。本文通过建立一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对我国2020年食品工业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影响力显著,直接碳排放量位居制造业第六,是传统高耗能行业外碳排放量最高的产业;间接碳排放量占比超90%,对电力供应业、石油及煤炭加工业的碳排放拉动量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均超过2亿吨;出口贸易中,亚洲国家对我国食品工业的碳排放拉动作用明显。基于食品行业碳排放特点,可通过提高食品制造过程的能源利用率、综合利用二氧化碳、优化贸易结构等方式降低食品工业的直接碳排放量和间接碳排放量。本文对我国食品等传统制造业,科学有效核算碳排放量,识别行业间碳排放拉动影响程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惠博文  刘锐  李健  孙君茂 《食品科学》2022,43(7):381-390
“减排降碳”“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焦点,作为衡量气候变暖的重要工具,碳足迹可以对食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量化评估,帮助人们提出碳减排的措施。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以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为基础,系统阐述碳足迹分析模型和食品产业链排放源,对国内外研究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进一步对该领域内面临的挑战、政策环境、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讨论,以期为完善我国食品碳足迹标签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食品工业的碳减排应在保证其经济产值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水、SO2、烟尘、粉尘与碳排放等环境影响。利用生态效率分析框架,通过价值-影响比值法,将碳排放纳入食品工业的生态效率评估,考察1995~2009年间中国食品工业的生态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变化轨迹。结果表明,其间食品工业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均由逐步改善转向大幅提升,但通过对各类排放的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的对比发现,尤其是在碳减排方面,中国食品工业在现阶段仍主要通过末端治理实施环境治理。据此提出,从源头和生产全过程采用低碳清洁技术,以及提高能源的资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食品行业建立食品碳标签标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号召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食品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食品碳足迹分析有助于了解食品生产温室气体碳排放和寻找碳减排策略。本文对食品碳足迹与碳标签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国内外实施食品碳标签的现状,对我国建立食品碳标签体系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为促进我国食品碳标签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肉制品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控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号召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食品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肉制品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本文分析了肉制品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并且从畜禽养殖、生产加工、食用及废物处置等环节提出了降低肉制品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碳纳米粒子又称碳量子点,因具有可调谐荧光发射、成本低廉、毒性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物以及食品等领域。研究发现,面包、饼干、咖啡、饮料、牛奶及加工肉制品等食品中也存在碳纳米粒子。这些碳纳米粒子可直接作为荧光探针、成像试剂等应用。作者综述了食品中碳纳米粒子的来源、性质及应用,为食品中碳纳米粒子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食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适  张奕  陈新平  王孝忠 《食品科学》2022,43(11):273-283
食物系统是一个由食物生产、加工、分配、制备和消费相关的所有要素和活动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贡献了全球34%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从评价方法、系统评价、减排策略和不确定性分析4 个层面综述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提出在未来研究中亟需从准确评价各国居民膳食消费量、完善碳足迹核算系统边界、使用区域本地化碳足迹参数3 个方面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期为实现食物系统低碳可持续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各国均积极应对。食品体系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其碳足迹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依据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评价标准,从单元操作角度计算不同包装(真空、空气和气调包装)操作工艺碳足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包装200 g熟食米饭,在真空包装和空气包装条件下,最终碳足迹为:34.05±0.01 g CO2eq和57.94±0.01 g CO2eq。气调包装条件为40% O2+20% CO2+40% N2、50% O2+20% CO2+30% N2、60% O2+20% CO2+20% N2和70% O2+20% CO2+10% N2时,最终碳足迹分别为:214.39±0.26 g CO2eq,220.53±0.26 g CO2eq,224.76±0.55 g CO2eq和230.58±0.52 g CO2eq。研究发现使用塑料制品带来的碳排放在最终碳足迹中占较高比例,并且气调包装中使用气体产生的最终碳足迹占比较高。敏感性分析显示,包装过程中碳足迹对塑料制品排放因子是敏感的;空气及气调包装过程中碳足迹对设备排放因子变化以及电力使用效率变化是稳定的,而真空包装过程对两者敏感。可通过减少使用塑料制品,降低产品最终碳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