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启动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7月24日在北京召开,该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中国饭店协会会同有关单位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高雪峰工程师、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林岚岚教授级高工、科技中心杨榕主任及编制组成员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范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建设部组织相关单位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并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上述标准和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标识工作已开始步入正轨,为绿色建筑的示范、推广和评奖工作提供了依据。[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已于2016年12月起正式实施。绿色饭店建筑的定义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饭店管理和使用人员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合谐共生的饭店建筑。饭店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由于其使用功能需求特殊,一般需全年连续运行空调系统,连续供应大量生活热水,故其能源和资源消耗一般比常  相似文献   

4.
<正>为推动绿色工业建筑发展,明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原则和评判依据,规范绿色工业建筑的评价工作,根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并于近日正式印发。此前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已于2013年8月8日发布,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工业领域第一本综合性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5.
作为上海市绿色建筑领域的首部标准,2012年3月1日起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J08-2090-20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为上海市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评价依据.从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创新特色、推广应用等角度对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以期反映具有上海特色的地方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思路和编制成果,促进本地区绿色建筑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绿色饭店建筑的采购内容在以往诸多绿色建筑标准中鲜有涉及,因其牵涉范围广、涉及链条和周期长、涉及人员多,此部分内容缺乏宏观统筹和规范。然而,采购是绿色饭店建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饭店建筑的绿色设计和绿色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次编制《绿色饭店建筑建造与运营导则》纳入采购章节,以期通过顶层设计、宏观指引,规范和引导绿色饭店的全过程绿色采购。  相似文献   

7.
绿色工业建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工业建筑领域的内在要求。GB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涵盖工业建筑,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成为工业建筑领域十分迫切的工作。通过与民用建筑比较,分析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的特点及难点,总结了我国在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方面的实践,提出应重视宣传推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评价方式方法与等级四方面比较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与国际WELL建筑标准v2,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建议,为进一步编制国家行业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编制意义 医院作为我国能源消耗较高的公共服务机构,节能改造任务和需求巨大.为认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国家战略,积极探索我国绿色医院建设和发展模式,引导<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医院建设领域的推广,有效推进中国绿色医院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决定依托双方的行业职责,共同组织编制<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期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系统规范的理论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在医院建筑领域的评定和发展提供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详细的评判依据,为<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运行使用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特点,证实了在绿色建筑评价中,评价建筑按设计进行施工落实和建筑实际运行情况的重要性.同时,结合2009年度第一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情况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经验,对新补充说明的评价要求进行了分析,证明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更加契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可使得标识工作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11.
绿色工业建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工业建筑领域的内在要求。GB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涵盖工业建筑,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成为工业建筑领域十分迫切的工作。通过与民用建筑比较,分析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的特点及难点,总结了我国在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方面的实践,提出应重视宣传推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尽管中西方国家由于社会性质、经济水平、发展历史等多方面不同因素,在就医方式、医院规模、床均占地面积等指标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各国开展绿色医院建筑的目标以及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本文以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国际主要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以及我国绿色医院建筑及其评价体系发展在评价主要内容、等级划分、医院建筑特殊指标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了国际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的经验,指出了其对我国开展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编制背景及任务来源 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建立了相关评价和管理办法,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得到高速发展.但是,医院建筑作为建筑中的耗能大户,因其安全性能要求较高、医疗流程复杂、室内外环境要求严格、各功能房间用能用水要求差别较大,尚未进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中.  相似文献   

14.
住建部近日组织编制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作为绿色超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依据。 该细则适用于高度100米以上的绿色超高层公共建筑的评价。主要面向新建超高层建筑,改扩建超高层建筑可参照使用:绿色超高层住宅建筑评价依据现行国家标准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住宅建筑相关要求开展。评价绿色超高层建筑时。应在确保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依据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风景线,如何合理建立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从目前的评价体系来看,超高层建筑适应性方面存在条文匹配性弱、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超高层建筑的特点,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应针对超高层建筑的具体情况,制定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促进城市建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简称"城科会绿建中心")应运而生.自成立以来,城科会绿建中心以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为主线,开展了项目评审、标准编制、课题研究、教育培训等多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介绍了反映重庆市实际和医院建设具体情况,以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内首部地方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背景、编制原则和重点技术内容。标准已通过审查。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与意义自200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近年来,开展了针对不同类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并陆续编制出台了相关评价标准和技术细则,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主要针对单体建筑,尚未考虑一定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和提升建筑 健康性能的需求,本文以健康建筑及其评价 标准为研究对象,回顾了健康建筑内涵认知 的改变,以及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的研究进 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建筑评价的认知 框架,将健康建筑评价要素分为“健康建筑 环境品质要素”“引导健康行为的建筑空间 与设施要素”“健康建筑设计要素”和“健康 建筑运营服务要素”四大类。其次,梳理了国 内外建立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探索,选择美 国WELL建筑标准、新加坡Green Mark健康 工作场所认证和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从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关系、评价对象和阶 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四方面进行比较 分析,归纳总结出这三个评价标准的特征与 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国情,从评价理念转 变、评价认证推广、评价对象分类指导、评价 指标动态调整、评价方法优化等五个角度,对 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 建议,为推动健康建筑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绿色医院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医院建筑领域的结果,是未来医院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而制订的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53-2015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为我国开展绿色医院建筑评定工作及绿色医院建筑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该标准的编制背景、编制概况、总则、术语和基本规定,以期能为该标准的推广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