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船舶工业是典型的综合加工装配工业.是综合工业经济之冠。在国民经济116个产业部门中,船舶工业对其中的97个产业有直接消耗.关联面达84%。船舶配套产业涉及钢铁、机械、电子、通讯等行业。一艘船往往关联上百个配套企业.所以有“一船下水,百家受益”之说。  相似文献   

2.
《工具技术》2007,41(2):48-48
船舶工业是典型的军民结合型战略性产业,是为水上交通和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在提高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我国船舶行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近日,国防科工委先后印发了《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 上述三个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分别对"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在科技发展、配套业发展和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旨在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跨越,增强船舶科技整体实力;提高本土化船舶配套产品装船率,推动造船与配套协调发展;努力解决阻碍我国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薄弱环节,尽快提高我国船舶工业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在船舶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世界航运业以及相应的造船工业持续旺盛发展。中国的船舶工业已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但在船舶动力配套方面,国内自主开发的柴油机技术还比较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出口远洋船舶在大型化、智能化、模块化、高可靠性和经济性、低污染排放等方面的要求,只能用于国内近海和江河航运的船舶,  相似文献   

5.
船舶工业是典型的综合加工装配工业,是综合工业经济之冠。在国民经济116个产业部门中,船舶工业对其中的97个产业有直接消耗,关联面达84%。船舶配套产业涉及钢铁、机械、电子、通讯等行业。一艘船往往关联上百个配套企业,所以有“一船下水,百家受益”之说。  相似文献   

6.
船舶工业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标志。船舶工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具有技术、资金、劳动力密集的产业,更是我国海军装备建设的基础。因此,船舶工业是关系到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性产业。“十五”期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承担着多项国家重大军品型号批产研制任务,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两大集团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出口策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参与世界船舶市场竞争,现已先后承接了30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5618TEU集装箱船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我国船舶工业较早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大潮中.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进行生产制造.与日本、韩国共同构成世界造船产业链中的三个造船大国。与此同时,我国船舶行业引入和创新了先进的造船理念和现代造船模式.并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一、简要回顾近二十多年的历程众所周知,船舶焊接技术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技术之一。船舶工业高效焊接技术指导组在1986年诞生至今已二十多年,经历过这不平凡的二十多年,国际上造船市场出现了一轮百年不遇的高度兴旺期。我国船舶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抓住了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我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这其中也有船舶工业高效  相似文献   

9.
11月.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收获的季节已过.人们也大都满心欢喜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中国船舶工业也并不例外,在过去的三个季度里可谓收益颇丰。在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造船完工量达到12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其中出口船舶977万载重吨.占造船完工量的81%;新承接船舶订单64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0%,其中出口船舶5722万载重吨.占新承接船舶订单总量的89%……  相似文献   

10.
造船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工种复杂、综合性强的行业。造船本身就是一项工艺复杂、周期较长、协同要求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由于船舶产品体积大、批量小、边设计边生产、自动化程度低、手工作业较多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船舶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是现今提升生产效率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国外发展的经验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船舶工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可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船舶工业新的跨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造船业在世界船业界的崛起,无损检测技术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船舶无损检测的特点是:检测对象复杂(有焊缝、铸件、管子等),检测量大(一条万吨级船焊缝检测量就在1万m以上)及检测条件差(90%以上检测在现场进行)。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5月15~16日,由中国船舶工业高效焊接技术指导组、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工艺学术委员会以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焊接分会主办的"中国船舶工业高效焊接技术指导组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技术发展论坛"在上海小南国花园酒店顺利召开。来自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江苏科技大学等全国主要船舶与海工制造企业、院校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由于国际市场低迷和国际突发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船舶工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压力很大,但全行业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保持了世界船舶强国的位置。从长远目标来看,中国船舶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以系统化的思路,加快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布局,按照中国船级的标准化要求,促进中国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我国船舶工业较早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大潮中,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进行生产制造,与日本、韩国共同构威世界造船产业链中的三个造船大国。与此同时,我国船舶行业引入和创新了先进的造船理念和现代造船模式,并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世界船舶工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行业综合水平的高低.成为大至一个国家的船舶工业、小至一个船舶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造船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以“信息化推动造船现代化”是中国造船工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最后机遇时,造船业的生存发展与IT厂商的策略几乎在同一时间不谋而合,在造船业竞争的搏奕中厂商的相助少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船舶工业的发展与数控技术的提高密切相关。数控机床具有高效、柔性、精密和自动化等特点.适于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重要的基础装备和世界机床市场的主流产品。目前.随着船舶科技迅速发展和海洋经济的崛起.给传统造船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批旧船尤其是油轮面临退役.需要更新补充:国际社会和组织对海洋生态保护日趋重视.对船舶装载方式和海洋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船舶将提前报废.世界造船业总体上是稳步发展的趋势.设计和建造高质量的船舶需要数控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愈发高涨,加上科技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在朝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前进。我国的船舶工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的特殊产业,船舶是一个巨大并且极其复杂的产业,每艘船舶都是由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组成,对技术的要求极高。然而,由于船舶工业的特殊性,加上成本问题,其相关方面的教学不可能包含所有种类的实际船舶供教学使用。将现代技术应用与船舶产业能够极大地促进其发展。文章通过对VR技术的阐释及其应用于船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为船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日前,江西省国防科工办表示,为了大力支持船舶工业发展,江西省将对船舶企业在技术创新、招商引资和引进人才等方面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的船舶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相似文献   

19.
近年钢铁工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世界船舶市场持续升温,受世界造船业东移大趋势的影响,山东船舶工业已列入国家船舶工业重点发展区域之一。面对船舶市场的良好形势和机遇,通过对山东及南方沿海地区造船制造业的调研,决定进行挪威(DNV)、英国劳氏(LR)、德国劳氏(GL)、日本(NK)及中国船级社(CCS)五个国家船用铸钢件和船用锚的工厂认可工作。初定船用锚的认证范围包含:  相似文献   

20.
造船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工种复杂、综合性强的行业。造船本身就是一项工艺复杂、周期较长、协同要求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由于船舶产品体积大、批量小、边设计边生产、自动化程度低、手工作业较多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船舶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是现今提升生产效率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国外发展的经验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船舶工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可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船舶工业新的跨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