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凯璐 《聚酯工业》2024,(2):5-7+11
本文首先利用马来酸酐对竹纤维进行改性,然后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不同竹纤维添加量的聚氨酯注浆材料,研究了竹纤维添加量对聚氨酯注浆材料黏度、发泡率和抗压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竹纤维添加量的增加,聚氨酯注浆材料的黏度逐渐升高,而其发泡率和抗压强度都是先升高然后降低。当竹纤维的添加量为3%时,复合材料的黏度为2.30 Pa·s,发泡率和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1.5倍和2.09 MPa。综合可知,改性竹纤维的添加量为3%时,注浆材料的各项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22,(11):2026-2028
以竹纤维为原料,正硅酸乙酯(TEOS)为无机前驱体,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竹纤维/Si O2杂化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分析(FTIR)、扫描电镜分析(SEM)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杂化材料的结构特征和热性能。结果表明,竹纤维的空隙被TEOS自身水解缩合生成的Si O2凝胶粒子填充,竹纤维素中的羟基与TEOS水解产生的羟基发生缩合反应,生成Si—O—C键,形成无机/生物质杂化材料。竹纤维/Si O2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要好。竹纤维/Si O2杂化材料的热解起始温度为298.2℃,1 000℃时的残余物约为总重的50%。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15,(11):2026-2028
以竹纤维为原料,正硅酸乙酯(TEOS)为无机前驱体,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竹纤维/Si O2杂化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分析(FTIR)、扫描电镜分析(SEM)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杂化材料的结构特征和热性能。结果表明,竹纤维的空隙被TEOS自身水解缩合生成的Si O2凝胶粒子填充,竹纤维素中的羟基与TEOS水解产生的羟基发生缩合反应,生成Si—O—C键,形成无机/生物质杂化材料。竹纤维/Si O2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要好。竹纤维/Si O2杂化材料的热解起始温度为298.2℃,1 000℃时的残余物约为总重的50%。  相似文献   

4.
邢羽琪  唐轶  马学玉 《粘接》2023,(2):129-133
以黄麻纤维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提出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混凝土材料中的竹纤维,进而提高混凝土材料表面裂缝的准确率。首先,将采集到的黄麻纤维混凝土材料扫描图片进行数据增强,然后搭建DeepLabV3+的竹纤维快速识别网络,并对网络进行训练,最后输入采集的原始图片,对网络模型进行识别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训练后得到的网络对竹纤维混凝土识别的ACC=81.7%,F1=78.3%,证明DeepLabV3+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对竹纤维混凝土材料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准度,可用于实际的化工工业和工程缺陷检测中。  相似文献   

5.
《现代塑料》2011,(4):64-64
位于德国Chemnitz的PMG Geotex公司开发出了一种掺杂了独特填充材料的塑料。不同于通常的玻璃纤维,该公司采用竹纤维对聚乙烯或聚丙烯进行改性。取决于它们的长度,竹纤维可使用在不同的方面。例如,较长的纤维可混合在砂浆板或混凝土中,以防止其在干燥中产生开裂;  相似文献   

6.
郑宁来 《合成纤维》2009,(11):54-55
一条5000t/a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的生产线日前在福建泉州成功投产。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技术是由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和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成功。该公司明年将建5万t/a竹短纤维生产装置,5年内将发展到25万t/a产能。  相似文献   

7.
华欣 《人造纤维》2009,(1):34-35
由福建省科技厅主办、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的研发”300吨/年中试项目,近日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相似文献   

8.
如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倡导绿色环保,纺织材料自是不例外.竹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纤维,在纺织品材料开发里一直受到重视.文章由竹纤维的文化进行整理并且深入,分析它的结构形态,总结出其优良特性,然后列举出吸湿透气、柔软亲肤、抗菌抑菌、保健护肤、可生物降解性与染色性和环保性能.最后在已有应用基础上,更好地去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应用,浅谈在环保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竹纤维表面改性处理,获得了硅烷偶联剂接枝改性的竹纤维材料,制备了聚氯乙烯(PVC)/竹纤维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竹纤维用量对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碱处理和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竹纤维可以与PVC材料之间实现良好的结合,可以作为增强剂改善PVC/竹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但竹纤维用量不宜过高,过高时,PVC复合材料中竹纤维会出现团聚现象,从而破坏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综合分析,当PVC和竹纤维的用量比为100∶20时,竹纤维改性PVC复合材料具备最佳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26.5 MPa和45.5 MPa。  相似文献   

10.
由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的研发”项目300吨/年中试日前通过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11.
日前,福建农林大学攻克了竹纤维在塑料基体中分散性、相容性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以竹材加工剩余物、小径竹爆破纤维为增强材料,以尼龙、聚丙烯等为基体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不同原竹纤维加入量对酚醛泡沫材料的燃烧性能和烟气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醛泡沫材料的引燃时间随着原竹纤维加入量的增大而缩短,热释放速率、总放热量、质量损失速率、生烟速率和总发烟量随原竹纤维加入量的增大而总体呈增大趋势,但由于酚醛泡沫材料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其燃烧快速成炭特性阻碍了热量在材料内层传递,减缓了原竹纤维在0~480 s燃烧阶段的热释放和烟气释放,使得加入量为1.5 %~3.5 %的原竹纤维作为其增强材料时,对酚醛泡沫材料的阻燃性能影响较小;而原竹纤维的加入量≥5.0 %时,对酚醛泡沫材料的阻燃性能有较大的降低作用,必须进行阻燃改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塑料》2005,(6):85-85
近期,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06年50%的汽车零部件要实现国产化”的战略目标,这无论是对于材料供应商还是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而言,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它将有利于推动塑料材料在中国汽车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塑料》2017,(1)
竹纤维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应用于增强高分子材料的强度,与塑料共混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型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了竹纤维与PP的共混工艺,分析了偶联剂对竹纤维预处理、纤维的比例以及注塑温度对竹纤维/PP共混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马来酸酐类偶联剂处理纤维,可有效提高竹纤维/PP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当纤维比例为10%时,纤维/PP共混材料的弯曲性能较佳,而纤维比例为30%时,其拉伸强度最大,纤维/PP共混材料注塑最佳温度为210℃。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FRP材料应用于汽车燃油箱的制造与性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将FRP材料与金属材料油箱作了比较,展现了FRP材料在汽车制造业中取代传统材料的魅力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塑料成为汽车轻量化和节能的首先材料。发达国家已将汽车用塑料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汽车设计和制造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汽车一般部件重量每减轻1%,可节油2%。国外汽车自身重量同过去相比已减轻了20%~26%。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轿车自身的重量还将继续减轻20%。  相似文献   

17.
竹纤维填充生物塑料制汽车内饰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Modrn Plastics”,2006,83(6):42报道,日本三菱公司与其合作伙伴爱知(Aichi)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发出天然竹纤维填充的生物复合材料,并成功用于加工制备汽车内饰件。竹纤维填充增强聚丁二酸(琥珀酸)丁二醇酯被称为是绿色塑料,因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部分原料来自生物。用这种生物复合材料制备的部件将用日本2007年推出的新概念微型汽车,日本汽车厂2005年就开始与爱知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攻关该项目。  相似文献   

18.
汽车内饰的替代材料──合成树脂及复合材料仲伟虹,张佐光,梁志勇,段跃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083)1前言目前以及将来,汽车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视内饰结构的发展。表现在豪华程度、乘员应急保护、隔音防震、电子设备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当前打算将油耗更低的汽车生产加以立法的意向,还是主管当局的环保机构都要求供应商开发出的器材能使汽车及其配件生产厂设计出适用于所有汽车的更轻和更省油的零部件。轮胎就是这些零部件之一,而轮胎中的橡胶补强材料对轮胎重量和滚动阻力则有显著影响。本文对目前用于轮胎补强的某些材料以及这些材料对可提高燃油经济性的轮胎设计能力的影响作了述评。对用于轮胎补强的芳族聚酰胺帘线和尼龙单丝及其对轮胎重量和滚动阻力的  相似文献   

20.
反应性聚氨酯注射成型技术问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色彩鲜艳、质量轻巧的反应注射成型聚氨酯汽车内饰材料最近通过拜耳材料科技公司和Faurecia公司共同开发成功。双方共同开发的这一新技术将为汽车制造业提供汽车内饰成型材料。拜耳材料科技公司聚氨酯业务专家介绍说:“改进工艺及试制的汽车内饰材料与传统的聚氨酯喷涂成型技术内部涂层发泡成型技术相比,是一种更加节省成本的工艺技术,尤其是在未来汽车内饰材料和零部件加工领域将有非常乐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