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用相量图分析的方法,当电压互感器PT二次侧B相接地时,在正常运行状态和电力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两相短路和两相接地短路微机保护自产3·U0与外接3·U0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1 概述 电力系统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称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简称小接地系统),其短路类型有:三相短路、二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  相似文献   

3.
带平衡绕组的分裂式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短路等值电路并计算故障电流最大值是带平衡绕组的分裂式变压器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对称分量法和基于场路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法,对突然发生不同短路故障情况(包括单相接地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两相相间短路和三相短路)下的变压器进行了等值电路分析和短路电流计算。以型号为SFFZ10-88 000 kV·A/220 kV的变压器为例进行了解析计算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单相接地短路和两相接地短路时的短路电流较大;在两相接地短路时的安匝平衡是关于矢量平衡,此时有限元分析法更适用。  相似文献   

4.
许颖 《广东电力》2003,16(6):7-8
介绍了新型混合式3~66kV自备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这种中性点接地方式加上了接地短路切除动作的选择保护,以及两组不同保护水平的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电网正常运行时,中性点电阻器接地,限压水平约2倍相电压;当线路电流保护拒动或母线短路时,电网变成中性点不接地或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限压水平为2.9~3.0倍相电压。新型混合式3~66kV自备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综合了自备电网中性点不接地(或消弧线圈接地)和电阻器接地两种方式的优点,是国际上较优的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也可应用于6~10kV配电网中。  相似文献   

5.
1 概述  电力系统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称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简称小接地系统),其短路类型有:三相短路、二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小接地系统的两相接地短路是指两相接地不在同一点,它可以是同一小接地系统的不同出线,也可以是同一出线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求流过变结构支路短路电流的复合序网法数学模型,将开关设备(如断路器等)用一条变结构支路模拟,应用短路故障复合序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结合现有关于变结构变参数的短路故障分析方法,能够直接计算在开关设备两侧分别发生短路时,通过开关设备的短路电流。以A相作为参考相,分三相相间短路、两相相间短路、两相相间短路接地及单相短路接地等4种情况建立变结构支路短路电流复合序网法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物理意义清晰、建模简单,在短路故障计算机分析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王一宁 《供用电》1996,13(6):49-53
2.4 中性点经电阻(Rn)接地(1)一相接地时的电压变化一相接地的序网络(见本刊1996年第5期第52页图1)中,忽略R_1、R_2,则Z_1=jX_1,Z_2=jX_2=jX_1,Z_0=R_0+jX_0,并设一相接地短路电流为I_f.可列出如下关系式:  相似文献   

8.
配电网两相接地短路故障定位与供电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配电网两相接地短路故障处理问题,对两相接地短路故障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接地相过流信息连贯性的接地故障区域定位判据,指出了为实现两相接地短路故障区域定位,需要对三相过流信息分别采集和上报。以使受影响的负荷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供电为原则,针对不允许单相接地运行和允许单相接地运行2种情形,分别给出了两相接地短路故障隔离和供电恢复策略的生成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说明,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定位和隔离接地故障区域,可以使受影响的负荷最大限度地恢复供电。  相似文献   

9.
主变中性点经小电抗接地与直接接地相比 ,在电力系统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时 ,接地短路电流幅值变小 ;保护装置安装处的零序电压 3U0 有变化 ;如果小电抗阻抗角与主变阻抗角不一致 ,零序阻抗角会有变化。但是 ,经分析可知 ,主变中性点经小电抗接地后 ,常用继电保护装置均可满足可靠判别、正确动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电力系统的短路故障,是指一相或多相载流导体接地或不通过负荷互相接触。由于此时故障点的阻抗很小,致使电流瞬时升高,短路点以前的电压下降,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极为不利。在三相系统中,短路故障又可分为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短路、单相接地短路、两相接地短路等。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系统中,最常见的是单相接地短路,约占短路故障的65%,两相接地短路约占20%,两相短路约占10%,三相短路约占5%。虽然三相短路所占比例最小,但对系统危害最大,必须引起充分注意。1发生短路的原因(1)设备的绝缘失效。绝缘失效有内…  相似文献   

11.
<正> 按欧姆计原理实现的第Ⅰ类型阻抗继电器接入相电压(U_Y)和经过零序电流补偿的相电流(I_Y+KI_o)的相阻抗继电器用来保护接地故障有重大缺点(文献1、2)。最重要的缺点是在单相接地短路时允许的过渡电阻值太小和在二相短路经过渡电阻接地时故障相中超前的一相继电器要超范围。其次在背后母线上经小的过渡电阻短路时要失去方向性。克服这些缺点的几种接地距离继电器已研究出来(文献2、3等)。但对这些继电器的特性一般尚不熟悉。  相似文献   

12.
2011年超高压输电公司南宁局发生了1起500 kV线路两相导线接地短路故障。通过对故障情况下导线和架空地线雷击情况进行分析,找到造成两相导线接地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相导线遭受多重雷击,雷击情况下两相绝缘子串同时闪络引起接地短路。提出了防止此类事故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非对称短路故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可靠性,以对称分量法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各种短路故障特性。给出了单相接地短路、两相相间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以及各种经过渡阻抗短路时故障点系统电压、电流的变化特性。得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两相相间短路与中性点接地系统一致,且不发生中性点漂移。而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两相接地短路与中性点接地系统两相相间短路一致,但发生中性点漂移。所得结论能够为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的短路故障分析以及继电保护整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1年超高压输电公司南宁局发生了1起500kV线路两相导线接地短路故障。通过对故障情况下导线和架空地线雷击情况进行分析,找到造成两相导线接地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相导线遭受多重雷击,雷击情况下两相绝缘子串同时闪络引起接地短路。提出了防止此类事故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林晓新 《大众用电》2022,(10):51-52
<正>低压配电网的短路分为单相短路接地、两相相间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与三相短路。其中,三相短路对系统的危害最大,单相短路接地发生的频率最高。本文通过对系统发生短路时各负荷节点与变压器二次侧出口处的三相电流、电压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分析短路故障发生后的数据变化特征,以此为低压配电网的短路故障类型研判及电气量特征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一次接地假象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普遍采用以三相五柱电压互感器(或由三个单相电压互感器组成的互感器组)为主要构成部份的绝缘监视装置。电压互感器的接线方式Y_0/Y_0/△结线组。一次系统一相接地时,按于接地相的电压互感器高压绕组被短路,对应于该相的二次绕组输出电压  相似文献   

17.
OPGW架空输电系统任一点接地短路电流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架空输电线路发生接地短路时,短路电流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上的分布对电力系统有重要影响。传统计算OPGW线上短路电流的方法大多采用工程简化计算和基于序分量法的计算,并且只考虑接地短路发生在杆塔处的情形,计算结果过于粗糙。为此提出了基于相分量模型对全线任一点接地短路电流计算的方法。分别提出接地短路发生在杆塔处和杆塔间不同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求解相导线和OPGW每一级档距上的电流。数值算例验证了在杆塔处接地短路分流模型的正确性,杆塔处接地短路的分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杆塔间接地短路分流模型的正确性,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对于复杂的OPGW架空输电系统,基于相分量模型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计算全线任一点发生接地短路时,OPGW线上短路电流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SDJ8—76)规定:在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或同点两相接地时,发电厂、变电所、电力设备接地装置的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势不应超过下列数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线路一侧的电流故障分量判别线路内部发生三相短路、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单相接地短路时的故障类型及故障特殊相。  相似文献   

20.
熊俊峰  张浩  张睿  李峥  李阳 《电工技术》2011,(10):61-63,68
为研究电力系统非全相运行再故障对距离保护的影响,建立了距离保护的相间方向阻抗继电器、接地方向阻抗继电器和反映各不对称短路的多相补偿阻抗继电器作两相运行再故障的模型,分析了一相接地故障、两相短路接地故障和两相短路故障的动作运行特性,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得出了应保证阻抗继电器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