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洪涛 《数码世界》2004,3(3):37-38
在2000年左右,扫描仪市场上升迅猛,甚至一度出现了年总体市场增长率超过100%的情况。但进入2003年,关于扫描仪家用市场日趋萎缩,已经开始呈现饱和状态的声音不断涌现,家用扫描仪是否已经进入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尾声?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多功能一体机的出现,扫描仪是否将最终被取代?  相似文献   

2.
中国数码相机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02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销量达到39.6万台,销售额为18亿元;预计2003年销量将达到70多万台,销售额达到30亿元。  相似文献   

3.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过去的2003年是实实在在的数码消费年。年初伊始,从各大数码相机厂商的发布计划表里就可以嗅出火花味。而随后,家电厂商和传统的PC厂商也陆续杀入战团。国产数码相机也开始以惯有的低价手段进入市场,力图分得一杯羹。数码相机关键元键CCD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扩大决定数码相机成本的下降,使得数码相机不再是价格昂贵的电子玩具,而是普通百姓可以消费的传统相机的换代产品,而所见即所得的显示和网上交换照片的便利也随着2003年中国网络特别是宽带网络的迅速普及而现优势。  相似文献   

4.
2009年可以说是三防数码相机年,因为有众多厂商都推出了具有防水、防尘和防摔的三防数码相机,如佳能、奥林巴斯、富士、宾得、松下和三洋等等而在2009年年底.卡西欧公司又为火热的三防数码相机市场添了一把绝对算得上震撼的干柴,体形轻薄的Exilim EX-G1数码相机可以说是数码相机上的“三防俏佳人”。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2003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达到了5000万台,预计2004将上升为6500万台。而到了2005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将达到7300万台。随着供应的增加,数码相机的价格将不断下降。据权威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共销售数码相机210万台,2004年将增长60%。即336万台,到2006年增长将保持每年30%~40%的增长。分析  相似文献   

6.
2003年国内数码相机市场上,各大国产数码相机生产厂商可谓竞争激烈。先是以联想、方正、紫光为主的老牌制造商连连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同时其老产品也大幅降价,并大搞各种促销活动。比如联想五一期间推出的“冰点价格迎五一”活动,其so.show303、so.show530、so.show730分别由原来的999元、1999元和2999元价格降到了499元、1499元和2299元,同时凡购买后两款产品的顾客还会获赠价值258元的充电器套装,更增强了性价比。另一方面,一些比较新兴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商,如爱国者也于较早时候推出了自己的300万像素产品——A—340;一些原为供应商的企业耳濡目染,也进入了数码相机开发者行列,如北京中恒讯视公司生产的210万像素数码相机产品DECS230,显然功能中规中矩,但性价比更为突出;同时,一些老牌的照相机和光电仪器生产企业,如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的西光集团,凭借该公司多年的军工技术、照相机和光电仪器生产经验,也推出了功能和性能较为优秀的数码相机产品SICONG DCC3200。总体来说,2003年上半年的数码相机市场可谓新人辈出,异彩纷呈。 但不可否认,相对于实力强劲、技术老到的国外老牌数码相机生产企业,国产数码相机虽然有着性价比高、售后服务便利、功能简单实用的特点,但由于技术和生产经验上的局限性,与有着多年市场积淀的国外企业还有相当的差距,其企业类型、技术力量、市场取向和行业优势都与国外的数码相机生产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休闲娱乐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已初具规模。3月22日,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召开了“2005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年会”,并在会上发布《2004~2005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报告称,2004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销量达到263.18万台,增长率达到94.4%,销售额也由2003年的29.3亿元增加到54.74亿元,增长率为86.8%。数码相机各大品牌新品不断推出,产品种类增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厂商参与数码相机市场竞争,使价格持续下降,这是刺激数码相机市场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数码相机产品技术不断升级成熟…  相似文献   

8.
阳光 《电脑》2004,(1):97
2003数码相机厂商的丰收年 自2001年开始,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数码相机得到了快速成长,到了2003年,这种增长的势头更是在全球范围得以全面的体现,在全球范围内数码相机以2位数的步子向前跨步,而在中国更是以3位数的步子向前狂奔,速度之快,步幅之大已经超过了传统相机过去上年的发展。当然,在销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对数码相机的要求也  相似文献   

9.
要过年了,年——真好,好在它的凝聚力,一年为生活奔波各地的兄弟姐妹,叔叔伯伯都被聚回来了,平时难以见到的亲朋好友也在“年”聚到一起了,多么温馨,多么幸福的时刻,能永留这暖人心房的时刻吗?能!买部数码相机过大年——这就是本期策划的专题的初衷。专题内容有:透视,2003年DC领域的关键技术 DC大扫盲 直目产品——14款数码相机试用 数码单反与光学镜头 回顾2003DC市场与国产DC之路希望专题能使你对数码相机有较全面的了解,对你“买”和“用”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冯华 《微电脑世界》2003,(13):58-58
2003年6月,继Canon Digital IXUS 400之后,Canon DigitalIXUS家族又添新丁,推出了Digital IXUS Ⅱ数码相机,这是Canon首次在其数码相机产品上采用SD卡作为存储卡。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才由柯尼卡美能达两强合并而成的“柯尼卡美能达”公司近日轰然“倒塌”,旗下数码相机业务已全部兜售给索尼(SONY),柯尼卡美能达缘何突然退出?雄心勃勃的索尼在猎获数码单反相机技术之后,将对业界带来何种影响?数码相机市场的新格局又将如何续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余嘉 《计算机》2001,(15):30-32
数码相机作为一种新型影像摄取设备,已经揭下了以往高贵神密的面纱,快速进入商业、个人用户市场,这里撷取了数码相机大家族中的几颗新星,与大家一起分享数码影像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3.
《微电脑世界》2003,(21):74-74,76.77.78.79
在以下部分,我们将回顾2003年各厂商的重要市场活动和产品发布,从中可以窥探出各投影机厂商2003年的发展轨迹和2004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Jim 《电脑爱好者》2003,(13):73-74
据AC尼尔森最近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亚太区(尤其是中国)消费者最可能购买的将是数码相机、电脑和手机,数码相机已成为事实上的消费热点。而预测数据则显示,到2005年,中国数码相机的市场容量将突破80亿元,中国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数码相机消费市场。面对广阔的数码相机市场前景,国外厂家纷纷开始在中国投资办  相似文献   

15.
苏锋 《微电脑世界》2003,(20):59-59
2003年9月17日.创始于1919年的照相机生产厂商Pentax(宾得)宣布全面进军中国市场,并在中国正式发布了包台高端准专业、主流、防水、超轻薄类型在内的4款数码相机新品。  相似文献   

16.
虽然爱普生退出国内数码相机市场已经有几年了.但是年长一些的业内人士仍然没有忘记。这次.爱普生选择了比较特别的方式重新亮相其新款数码相机,这就是“一拍直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过去的2003年是实实在在的数码消费年。年初伊始,从各大数码相机厂商的发布计划表里就可以嗅出火药味。而随后,家电厂商和传统的PC厂商也陆续杀入战团。国产数码相机也开始以惯有的低价手段进入市场,力图分得一杯羹。数码相机关键元件CCD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扩大决定数码相机成本的下降,使得数码相机不再是价格昂贵的电子玩具,而是普通百姓可以消费的传统相机的换代产品,而所见即所得的显示和网上交换照片的便利也随着2003年中国网络特别是宽带网络的迅速普而凸现优势。  相似文献   

18.
《家庭电脑世界》2004,(1):64-66
人们都说2003年是数码相机的购买年,随着数码相机价格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购买数码相机。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身旁的人们都已经举起数码相机进行拍摄了。数码相机的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拍摄像素在不断地增加,功能在不断地完善,可是人们使用数码相机的意识却没有跟上,大家还是墨守成规地认为数码相  相似文献   

19.
汪主任比较关心日本市场数码相机的行情走势。一般来说,日本产品的基准价格,也是中国内地市场同类产品的参照价格。 日本数码相机厂商已相继公布了2004年度出货计划。其中,佳能计划2004年全年出货量为1520万台,较2003年增加大约八成。索尼则预计出货1500万台,较去年增加五成。  相似文献   

20.
阳光 《电脑》2004,(1):80-93
2003年主流数码相机是在300万像素到500万像素之间的中低端相机,但从市场反馈回来的数据看出,事实上销售量最大,仍然是300万与400万像素的的消费型入门相机,而5百万的消费级相机,虽然在年中开始不断有新型号上市,但由于价格与消费者实际需要的问题,大多都只是停留在货架上与媒体报道上。轻便、外观潮流时尚、使用简单、输出方便的数码相机已经成为了2003年一直延续到2004年的潮流趋势,也必将成为消费者所喜爱的宠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