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杰 《电工技术》2009,(3):79-80
发电机同期并网的条件是发电机侧(待并侧)的电压与系统侧电压角度差、频差和压差在整定允许范围内。利用差频并网的方式,装置根据整定的导前时间提前发出合闸指令,在并网断路器合上瞬间,上述3个参数的差值达到最小,实现对机组、电网的无冲击并网。但在调试并网过程中有几点问题仍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发电机组同期并列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发电厂准同期系统及非同期并列的危害,并分析了在同期系统中如何进行同期系统待并侧电压的选择、同期系统电压核相及导前时间的整定。  相似文献   

3.
魏强 《电工技术》2017,(9):132-133
在差频并网过程中,断路器合闸瞬间两侧电压的相角差将给系统带来无功和有功冲击,要实现并网瞬间断路器正好合闸于相角差为0°的点上,就必须精确测得断路器的合闸导前时间。为此,在某500kV变电站进行了相关攻关试验。经反复测试和验证,准确地测得断路器的合闸导前时间,并按实测导前时间整定后,验证了自动同期装置合闸导前角的正确性,确保在并网过程中断路器能正好合闸于相角差为0°的点上。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发电机广泛采用了 ZZQ-5型自动准同期装置(以下简称同期装置)与系统并列。该装置具有自动调频、自动调压及自动合闸等功能,其刻度均可连续平滑调节,经多年的运行经验证明其性能是优越的。但若对其定值整定不当,将会造成并网时冲击电流过大甚至并网失败的后果。比如1989年安徽铜陵电厂在模拟发电机与系统自动并网过程中,ZZQ-5装置在条件满足时未发合闸脉冲,就是因导前相角整定不当引起的。本文针对影响自动装置定值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供电厂运行及检修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发电机组并网品质,应对同期装置参数进行合理整定,结合电压差、频率差及合闸相角差对并网冲击电流的影响,利用发电机组并列试验实例,分析合闸相角差偏大是导致并网冲击电流偏大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确定影响合闸相角差的决定因素,并详细叙述同期装置的现场试验、数据分析及参数整定的方法。应用该分析方法对同期装置重新整定后,实际并网品质得到了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6.
针对AP1000—期工程微机型同期装置中电压差、相位差以及频差等主要参数进行分析,阐述不同参数设置下冲击电流对发电机和系统的影响,同时指出合闸出口回路中同期闭锁合闸继电器对同期合闸的影响,可为同类型大型发电机同期装置定值的整定提供借鉴,有利于防止发电机非同期并列,降低发电机冲击电流,减小并列操作对发电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戎维勇 《上海电力》2009,(5):409-411
同期并列是发电机组并网前必需的开机电气试验,文章介绍了华能上海燃机电厂采用的西门子微机型准同期系统以及主要功能特点;分析了同期系统中待并侧电压的选择问题和准同期装置的整定。  相似文献   

8.
同期装置导前时间测量及“回车”试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同期装置是发电机并网的重要设备 ,先进的同期装置能准确地捕捉到每一次合闸机会 ,并提前发出合闸脉冲 ,使待并机组断路器主触头在相角差δ=0°时闭合。每一台机组提前合闸时间随不同的断路器动作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为几百毫秒。同期装置整定的导前时间稍有误差 ,会导致相当大的发电机并网冲击电流。这种冲击平时肉眼无法观察到 ,但直接影响到发电机主设备的寿命 ,随着发电机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 ,非同期合闸对发电设备和系统的冲击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检验自动准同期装置整定的参数 ,尤其是导前时间 ,变得相当重要。目前 ,绝大…  相似文献   

9.
发电机并列的条件是:电压相等,频率相同,相序、相位一致。严重的非同期并列将危及发电机及相关设备的机械寿命,还可能扩展为电网输配电事故。概述了发电机并列冲击电流允许值及非同期并列允许合闸的极限相位差角,并对非同期并列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一次系统误合闸、同期并列误操作、同期回路或同期装置接线错误等。最后提出发电机非同期并列的重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国内发电机广泛采用了ZZQ—5型自动准同期装置与系统并网。该装置具有自动调频、自动调压及自动合闸等功能,其刻度均可平滑调节,经多年的运行经验证明其性能是优越的,但若对其定值整定不当,将会造成并网时冲击电流过大甚至并网失败的后果。比如去年安徽铜陵电厂在模拟发电机与系统自动并网过程中,ZZQ—5装置在条件满足时未发合闸脉冲就是因导前相角整定不当引起的。本文针对影响ZZQ—5装置定值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供电厂运行及检修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